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水产品中河流弧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实现水产品中河流弧菌的快速鉴定。方法:利用河流弧菌的tox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精密度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考察。结果:用该方法未检测到河流弧菌的近源种及其他细菌的阳性吸收峰,表现出了很好的特异性。结论: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河流弧菌,不仅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且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共有720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24人,罹患率为3.33%(24/720),对44份可疑食物样品和24份肛拭样本检测发现,其中检出河流弧菌阳性2例,检出率为8.33%,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2例,检出率为50.0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流行病学特点及现场卫生状况,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食物污染是食堂晚餐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所致。结论此次暴发事件是食用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河流弧菌作为本地区首次被检出的一种致病弧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唐山口岸地区海水致病性弧菌的调查与药敏检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报道了对唐山口岸地区海水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检测的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海水中以溶藻弧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霍利斯弧菌及河流弧菌、麦氏弧菌等。药敏检测结果表明,在检出菌株中对苯唑青霉素耐药性最强;其次为氯林可霉素、黄胺和青霉素,所有检出菌株对妥布霍素、卡那霍素和新霍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4.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嗜温、嗜盐、嗜碱型海洋致病菌,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同属致病性弧菌。1970年Ro-land首次报道感染创伤弧菌的病例,1976年Hollis等首次从血液中培养分离出该菌,完成了创伤弧菌的分离与鉴定,1979年Farmer将其命名为创伤弧菌。2006年8月《Emerging infectiousdiseases》杂志将创伤弧菌列入最危险的细菌之列。根据生化、遗传、血清学试验的差异和受感染宿主的不同,目前将创伤弧菌分为3种生物型。生物Ⅰ型产吲哚,人类感染通常表  相似文献   

5.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近年新发现的能引起急性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病原性弧菌,因广泛分布于河流、港湾等水域中,故命名为河弧菌(又称F 群弧菌或 ER_6群弧菌),性状介于弧菌与气单胞菌。目前已有20余个港湾国家发现该菌,我国福建、浙江沿海和海口、上海、徐州、沈阳、新疆等已有病例报道。该菌引起急性腹泻或食物中毒已成为世界各国常见的新疾病。现将国内外有关该菌的资料简述如下。1.流行概况河弧菌最早由 Furmiss 等从巴  相似文献   

6.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近年新发现的能引起急性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病原性弧菌,因广泛分布于河流、港湾等水域中,故命名为河弧菌(又称F群弧菌或EF_6群弧菌),性状介于弧菌与气单胞菌之间。该菌目前已有20余个港湾国家发现,我国福建、浙江沿海和上海、徐州、沈阳、新疆等已有病例报道。该菌引起急性腹泻或食物中毒已成为世界各国常见的新疾病。现将国内外有关该菌的资料简述如下。1 流行概况河弧菌最早由Furmiss等从巴林的一名重症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现已从亚、非、欧、美洲等港湾国家的腹泻病人、港  相似文献   

7.
麦氏弧菌 (V.metschni Kovli)是一种致病性弧菌 ,广泛存在于河流、海湾和下水道中 ,同时在人群和动物肠道中可分离到。国内关于麦氏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较少。2 0 0 0年 4月 ,我市某小学发生一起麦氏弧菌集体食物中毒 ,现将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及方法1.1 半自动细菌鉴定仪 ,ATB Expression机 ,ID 32 E试条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1.2 样品 我市某小学 4名学生的肛拭、食品用具表面及剩余食品共 13份样品。1.3 培养基 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 TCBS琼脂分离培养基由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提供。1.4 方法 采用 ATB法 ,用 A…  相似文献   

8.
海洋中分离的河流弧菌致病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22只二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河流弧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实验:22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河流弧菌的人工海水)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常规、血培养、脏器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3 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和伤肢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实验组7只鼠中5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 h血培养阳性,2只鼠24 h血培养持续阳性;伤口感染实验:伤口感染阳性率为100.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形成.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在106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已相继确认弧菌属中有11种弧菌对人有致病性,包括能引起胃肠炎的非OⅠ群霍乱弧菌下简称非OⅠ群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和霍利斯弧菌及能引起肠道非感染的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少女鱼弧菌、麦氏弧菌和辛辛那提弧菌,但对这些致病性弧菌的致...  相似文献   

10.
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高效检出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方法〕采用PCR法、免疫磁珠法和神奈川现象培养基三者结合使用。〔结果〕分别从一份海水和一份海泥中检出了产生TDH ,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为O3 :K6。该血清型与同期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检出率最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经SfiⅠ ,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 ,脉冲场凝胶电泳比较 ,一份海水与一名患者分离菌株、一份海泥与两名患者分离菌株的条带相同 ,表明为同一克隆派生而来。同时也说明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污染了TDH阳性O3:K6副溶血性弧菌的海水有关。〔结论〕该方法解决了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方法很难从引起食物中毒的环境样品中检出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困扰 ,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食物中毒鉴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7株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Not Ⅰ酶切,标准菌株用Xba Ⅰ酶切,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电泳图谱。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被分为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图谱,通过分子量分析显示,在100%的相似性水平,7株细菌谱型属于同一个群,且均为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结论:研究发现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重复性高,在食物中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侯小娜 《医疗装备》2015,(16):94-94
目的:对腹泻患者粪便中的拟态弧菌进行检测分析。方法:2014年9月,我们按WS289-2008霍乱弧菌诊断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第五版霍乱防治手册及大连市疾控中心《肠道致病菌检测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拟态弧菌、河湖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从1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拟态弧菌。结论:国外关于本菌引起人类腹泻及其他感染的报道在逐渐增多,但国内报道极少,本次检出将有助于国内感染性腹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麦氏弧菌 (V .metschniKovli)是一种致病性弧菌 ,广泛存在于河流、海湾和下水道中 ,同时在人群和动物肠道中可分离到。国内关于麦氏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较少。 2 0 0 0年 4月 ,我市某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 ,我们对送检的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 ,用ATB细菌鉴定仪检出麦氏弧菌。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我市某小学 4位学生的肛拭标本 ,环节样品 (生冰箱、熟冰箱、菜盆、砧板、刀 ) ,剩余食品 (生肉圆、花菜炒蛋、咕老肉、拌黄瓜 )共计 13份样品。1.2 仪器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ID 3 2E试条 ,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性弧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及急性肠炎,已为国内外工作者所注意。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在许多沿海城市地区,已跃居首位。因此对其深入研究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尤氏等根据其生化性状将副溶血性弧菌分成Ⅰ~Ⅴ型。坂崎利用其耐盐性、蔗糖、阿拉伯糖发酵,分为Ⅰ和Ⅱ两个生物型,在血清学方面,将副溶性弧菌的O抗元分成12辟,K抗元分为55型。本篇仅就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分型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海产食品中的弧菌问题(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贵连 《肉品卫生》1994,(12):26-28
2.4 河弧菌(V.fluvialis):1975年8月Furmiss等自一名来自巴林的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到,曾命名为F弧菌。此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河流、港湾水域中,故取名河弧菌。目前有1a和1b两个亚型。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多形性细菌,呈小杆状、弧状、球杆状,有一端鞭毛,呈活泼的穿梭状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无盐及3%NaCl培养基中生长,超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感染创伤弧菌所致败血症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奇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12):599-600
创伤弧菌又称致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它可引起人类危重的创伤感染及败血症,但临床报道甚少。2002~2005年宁波市传染病医院从4例肝硬化失代偿败血症患血液中分离出创伤弧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应用SYBR Green Ⅰ荧光PCR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毒力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PCR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trh和tdh毒力基因。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tlh基因设计引物,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利用33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及22株其他种属细菌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根据副溶血弧菌trh和tdh毒力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单重和双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结果本研究中基于tlh基因的荧光PCR检测对全部33株副溶血弧菌检测为阳性,检测下限为5×101拷贝/μl,而22株其他种属细菌均为阴性。毒力基因trh和tdh均能特异性检测,其单重荧光PCR检测下限为5×101拷贝/μl,双重荧光PCR检测下限为5×102拷贝/μ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tlh作为靶基因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单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和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trh和tdh毒力基因的双重SYBR Green Ⅰ荧光PCR检测方法,简化了毒力基因检测,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与验证创伤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方法以分子分型监测网络脉冲网(Pulse Net)中公布的霍乱弧菌的PFGE标准方法为基础,选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SfiⅠ对36株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结果 36株创伤弧菌菌株重复经2种酶切电泳后得到的条带均在25条~30条。有3株菌PFGE电泳条带出现降解,其余33株菌经NotⅠ酶切后,形成32种PFGE型别,图谱相似性为45%~100%,分辨力D值为0.998。33株菌经SfiⅠ酶切后可被完全分型,图谱相似性为50.9%~96.3%,D值为1。结论 PFGE作为一种分辨力高、重复性好的分子分型方法,对创伤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优先采用SfiⅠ酶切方法,NotⅠ可以为备选酶,同时结合分离菌株的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可作为研究创伤弧菌感染与传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主要河流水中噬菌蛭弧菌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成都市5条主要河流水中的噬菌蛭孤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查的5条河流中均有噬菌蛭弧菌存在,其平均含量为2.1×104PFU/ml,最高达1.0×106PFU/ml,最低为4.0×102PFU/ml,且噬菌蛭弧菌的含量与河流的污染程度有关,污染越严重则本菌含量越高,同时,根据噬斑特征的差异,从水样中分纯了五株蛭弧菌,不同的菌株其噬菌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20.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沿海地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 ,由副溶血性弧菌与其它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屡见报道 ,主要是生食或加热不彻底的熟食。 1995年以前检出频率最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4 :K8,1996年以后由产生耐热的直接溶血毒素 (TDH)的O3:K6取而代之。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验法有噬菌体裂解法、PCR法、PFGE法。采用免疫磁株法可有效地收集、浓缩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 ,可显著提高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