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镜组(MED组)和开放椎板开窗组(OLD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手术疗效、术后疼痛指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及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术后疼痛指数优于OLD组(P〈0.05)。结论: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均能有效地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微创、恢复较快、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后路椎间盘镜( MED)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20例,开放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评分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P>0.05,JOA评分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开放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但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和开窗手术(OLD)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38例MED手术患者与42例OLD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以及治疗费用6项疗效指标。结果ME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均低于OLD组,而治疗费用高于OL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疗效、并发症例数在2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OLD手术适应症广泛、费用低。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合理选用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系统( 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 , MED)与开放椎板拉钩开窗小切口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手术238例、MED手术193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Macnab标准[1]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下床活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0.05)。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MED组更满意,MED组手术时间要长于小切口手术(P<0.05)。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2组优良率经t检验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创伤较小,手术疗效于MED相当,手术适应证较MED广,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首选。 MED是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手术器械的改进,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703例椎间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MED椎间盘镜组326例,对照组为常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377例,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4%,对照组9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MED椎间盘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同,MED椎间盘镜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椎间盘镜(MED)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5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22例MED手术患者为观察组,29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情况、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持续随访,以Macnab标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侧卧位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侧卧位椎间盘镜手术与常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侧卧位椎间盘镜手术的临床优越性。方法:观察组2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侧卧位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以传统常规开窗手术治疗的203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侧卧位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效率,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与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接受MED治疗的患者44例(MED组),接受MSLD治疗的患者54例(MSLD组)。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MED组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和MSLD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13个月和47.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MSLD均是治疗单节段LDH的有效方法,但MED创伤小、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是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9.
刘建国  李跃雄 《中外医疗》2012,31(24):68-69
目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后路椎间盘镜和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从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为MED组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治疗;OD组采用开放椎板开窗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确定满意的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两组均无出现治疗失败病例。MED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黄韧带和椎板的咬除量等均明显要比OD组患者要好,MED组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黄韧带和椎板的咬除量均较OD组要小(P〈0.01)。结论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能取得与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治疗的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患者在手术中的情况要比传统开放手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B组采用椎间盘镜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4,P〈0.05)。A组的手术用时明显短于B组(P〈0.05);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2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JOA评分,其中小切口组术后2年JOA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术后2年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手术适应证较后路椎间盘镜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使用的手术方法分为I组(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和II组(采用椎间盘镜治疗),每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腰椎功能改善率。结果①I组有效率为91.18%,II组为80.89%,I组与II组比较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组与II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术后2年JOA改善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椎间盘镜手术相近,在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及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激光减压术和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激光减压术39例及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24例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法术前与术后7d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acNab标准评定并比较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对比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MRI测得病变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7d时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同时点比较,术后7d时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时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降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减压术和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均能有效地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三氧注射与单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和单纯三氧椎间盘注射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5例,分为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组(A组)73例,单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组(B组)68例和单纯三氧椎间盘注射术治疗组(C组)74例.术后1、3、6个月时随访.结果 术后1个月时,A组显效50.7%(37/73例),有效39.7%(29/73例),无效9.6%(7/73例),总有效率90.4%(66/73例);B组显效33.8%(23/68例),有效38.2%(26/68例),无效27.9%(19/68例),总有效率72.1%(49/68例);C组显效27.0%(20/74例),有效41.9%(31/74例),无效31.1%(23/74例),总有效率68.9%(51/74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6个月A组和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三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优于单纯经皮锥间盘摘除术与单纯三氧注射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优化M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 分析行优化MED术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和ODI评分.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78例获随访3~35(11 ±3)个月,均无相应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再次突出,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优化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切除不同术式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传统腰椎间盘切除术和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种不同方法手术治疗的8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其中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31例,传统腰椎间盘切除(Conventional open lami-notomy and discectomy,COLD)29例,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4例。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MSLD与MED组较COLD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卧床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MED组有1例复发而再次手术治愈。术后优良率MSLD与MED组高于COLD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但MSLD与ME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MSLD与MED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两者疗效相当,但均优于传统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阳波  王小文 《海南医学》2013,24(12):1745-1747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03例行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84例,良及以下19例。疗效不同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多节段病变、焦虑与恐惧心理、术后功能锻炼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多节段病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高龄、病程长、多节段病变是影响其治疗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中后路椎间盘镜(MED)与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进行比较。方法:把腰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椎间盘镜下行中后路椎间盘下髓核摘除术112例,同期对照组106例采用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结果: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X2检验,p0.05。结论:2组疗效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ED具有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两法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对1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适应证分别选择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联合治疗,按手术方法分3组(即切吸组A组,溶解组B组,联合组C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间盘切吸组总有效率87.7%(50/57),胶原酶溶解组总有效率85.4%(35/41),联合组总有效率92.3%(23/25)。结论: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