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晓雪  白明  张钲 《心脏杂志》2012,24(5):673-003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逐年增加,PCI以其微创、血管开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CI手术中冠脉穿孔为术中严重并发症之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较低,约为0.1~0.9%,一旦发生可引起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PCI的患者12 113例,冠状动脉穿孔64例为研究组;在其他患者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倍于研究组的患者例数即19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PCI资料。冠状动脉穿孔按照Ellis分型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结果 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病率为0.53%(64/12 113),病死率为7.8%(5/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07,P=0.03)、高血压(OR:3.194,P0.0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OR:3.339,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OR:2.517,P=0.02)、钙化病变(OR:4.273,P0.01)及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OR:5.077,P0.01)是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治疗方面:EllisⅠ型冠状动脉穿孔采取观察保守治疗;Ⅱ型穿孔以观察和低压球囊扩张为主,分别占61.1%和22.2%;Ⅲ型穿孔以低压球囊扩张、置入带膜支架和外科手术为主,分别占40.9%、27.3%和22.7%。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钙化病变、NSTEACS、高血压、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女性患者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其中CTO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治疗方面,应依据冠状动脉穿孔Ellis分型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8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PCI术中发生的32例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冠状动脉穿孔患者占同期7102例PCI患者的0.5%。病变特点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标准进行分型,其中B2+C型病变占81.3%,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占62.5%。冠状动脉穿孔的Ellis分型:Ⅰ型14例(43.8%),Ⅱ型10例(31.2%),Ⅲ型8例(25.0%)。发生原因:钢丝引起21例(65.6%),球囊预扩张引起6例(18.8%),球囊后扩张引起3例(9.4%),支架置入引起2例(6.2%)。处理措施: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4例(43.8%),穿孔近端球囊封堵9例(28.1%),心包穿刺引流7例(21.9%),置入带膜支架4例(12.5%),急诊外科修补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6.2%)。预后:死亡3例(9.4%),急诊外科修补加CABG2例(6.2%),急性心脏压塞6例(18.8%),迟发性心脏压塞1例(3.1%),急性心肌梗死9例(28.1%)。结论Ⅲ型冠状动脉穿孔后果严重,需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穿孔(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CAP)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0.2%~0.5%,多发生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CTO)介入、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中[1-3]。本文就CAP的治疗策略的现状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分型CAP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如大血管、末端血管、室间隔或心外膜侧支穿孔等,分为三类:大血管穿孔型、末端血管穿孔型及侧枝穿孔型。大血管穿孔型CAP的常见的原因包括使用大规格球囊或者支架,高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穿孔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是一种不常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1],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笔者通过1例冠心病患者在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处理方法,探讨丝线封堵在冠状动脉穿孔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压塞的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 1989年 9月至 2 0 0 3年 9月期间发生的冠状动脉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完成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 72 32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 18例 ,发生率为 0 2 5 % ,多数发生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83 3% ) ,其中引导钢丝所致穿孔者 9例 ,球囊扩张后穿孔 7例 ,置入支架后穿孔 2例。 14例 (77 8% )穿孔为少量对比剂排至心包腔内或心肌内 ,其中 7例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破口 ,穿孔征象消失 ;6例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 ,1例未做特殊处理 ,穿孔消失。4 (2 2 2 % )例发生急性心脏压塞 ,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心包积液 ,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平稳。 2例外科急诊修补血管破口 ,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少见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并发症的诊治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大型医疗中心的PCI并发症发生率为5.53%;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穿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无再流及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PCI围手术期应注重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完成的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63.25±11.76)岁。结果 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4例,发生率为0.08%。4例发生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其中前降支2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1例。导丝至冠状动脉穿孔4例。3例行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例为带膜支架覆盖冠脉内穿孔处,4例抢救成功。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PCI治疗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杂交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PCI处理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n=53)和PCI组(n=49),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大限度完全血运重建。术后1、3、6、9、12个月及两年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率及SYNTAX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状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患者两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生存率。结果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用量低于PCI组(P0.001),两组IABP支持、监护室时间、LCX及RCA置入支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平均住院时间、总支架长度及术后hs-CRP峰值低于PCI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肾病、急性心衰、复发心绞痛及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也低于PCI组(P0.05),两组院内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2.4年,平均16.2±11.3个月。随访期间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衰及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PCI组(分别是1.9%比8.2%、1.9%比8.2%、3.8%比12.2%、5.7%比14.3%,P0.05),两组脑血管意外、主要出血事件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杂交术组两年总死亡率为3.8%,PCI组为4.1%。冠状动脉杂交术组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94.1%,高于PCI组的85.1%,SYNTAX评分低于PCI组(P0.05)。结论与PCI术相比,冠状动脉杂交术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治疗后中远期不良事件,且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治疗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冠状动脉穿孔(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CAP)是PCI治疗中少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发生率在0.1%~3.0%、一旦发生病死率高达10%[1]。冠状动脉穿孔不仅可以增加PCI的难度,同时可以导致动脉瘤、动静脉瘘、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复杂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200名,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组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每组100例。PCI组和CABG组中分别有合并糖尿病者(糖尿病亚组)27例和25例。观察术后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狭窄、心绞痛复发发生率,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和PCI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与CABG组1个月、6个月和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7.0%、12.0%比6.0%、9.0%、15.2%(P>0.05);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0%、4.0%、6.0%比1.0%、3.0%、5.1%(P>0.05)。术后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11.3%比13.2%(P>0.05)。PCI组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率1.0%。PCI组和CABG组术后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6%比82%(P<0.05)。PCI组糖尿病亚组与CABG组糖尿病亚组1个月、6个月和1年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11.1%、18.5%比8.0%、16.0%、24.0%(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时代PCI与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近、远期疗效相近,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2/10),MACE发生率为40%(4/10)。结论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冠心病患者的钙化病变进行冠脉内旋磨术、冠脉球囊扩张及冠脉支架术,观察患者的冠脉钙化病变改变、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的33处钙化病变处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6.88%,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共植入74枚支架。围术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冠脉穿孔、出血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并发症。1例发生心脏停搏,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相应药物等治疗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无1例再发心绞痛,无1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PCI术治疗老年人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志辉  王平 《山东医药》2012,52(47):37-38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24例均行PCI,其中手术成功20例,手术前后均行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PCI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手术成功患者心功能改善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舒张末容量(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85±17)mL、(53.5±8.2)mL和(62.5%±11.2%),术前分别为(101±16)mL、(59.6±8.3)mL和(50.2%±5.8%),手术前后比较,P均<0.05。结论 PCI能够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效果及患者的术后近中期预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TRI)途径处理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135例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初始选择的介入途径分为TRI组(n=64)和经股动脉(TFI)组(n=71),对比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TRI组64例中63例成功使用经桡动脉动脉,1例由于桡动脉严重痉挛并入股动脉组。PCI成功率TRI组为98.4%,TFI组为100%。PCI术中,TRI组84.1%的患者选用的是6F导引导管,而TFI组76.4%患者选用的是7F导引导管。术后TRI组仅1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而TFI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血管并发症。TRI组和TFI组患者在PCI术后9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4.3%比15.3%)、支架血栓事件(1/6比1/71)及随访期造影提示主、边支界定再狭窄率(10.9%比10.0%,17.4%比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患者分叉病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有利于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10 225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及现状,为进一步提高PCI水平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8月至200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0225例PCI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17762处靶病变临床和造影基线分布特征、PCI策略及围术期结果。结果患者年龄22~92岁,平均59.9岁。合并糖尿病2057例(2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647例(84.6%),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1428例(14.0%),心源性休克477例(4.7%),多支病变6701例(65.5%),左主干病变483例(4.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795例(17.2%)。总的病例成功率为98.5%,病变成功率98.3%,其中左主干病变成功率99.6%,CTO病变成功率90.5%。支架置入占总病例数的89.8%,人均置入支架1.45枚。AMI急诊PCI患者住院病死率4.4%(63/1428),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病死率19.7%(42/213)。围术期总病死率1.1%(113/10225),其中术中心源性死亡2例(0.02%),术后心源性死亡80例(0.8%)。围术期急诊冠状动脉搭桥2例(0.02%),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58例(0.57%),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127例(占AMI急诊PCI总数的8.9%),总的围术期重要并发症发生率3.6%,其中与PCI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0.48%。存活出院者心绞痛缓解率98.6%。结论在技术成熟的心内科,PCI适应证范围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对于AMI、心源性休克、左主干病变等高危患者,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技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142例ACS患者随机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形术(PCI)(59例)及PCI+血栓抽吸术(83例)。观察患者术中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MACE发生情况。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EMI患者行常规PCI组术后MACE发生率分别为50.0%和38.1%;血栓抽吸+PCI组术后MACE发生率分别为8.3%和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在常规PCI术中联合血栓抽吸能降低术中无复流几率,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