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对其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并将总结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这65例患者的瘤体直径为1.2~19cm,平均直径为(6.3±2.1)cm,瘤体多位于肌壁层、浆膜下或黏膜下,镜界清晰,多呈内生性生长形态,多表现为息肉样肿块,常伴发黏膜面溃疡形成;瘤体的切面大多呈灰白色,质地硬韧,少数切面呈灰红色,可伴有出血、坏死、黏液变及囊性变;显微镜下均可找到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组化表达结果为CD117(+)的患者有60例,占患者总数的92.31%;组化表达结果为CD34(+)的患者有45例,占患者总数的69.2%;组化表达结果为SMA(+)的患者有11例,占患者总数的16.9%;组化表达结果为S-100(+)的患者有16例,占患者总数的24.6%。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计数风险分级,在本组65例患者中,肿瘤的病理分类为良性的患者有27例,肿瘤的病理分类为恶性的患者有18例,肿瘤的病理分类为潜在恶性的患者有20例。结论:GIST具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等特点,需早期对此病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学检测,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疾的唯一方法,伊马替尼能较好地控制GIST患者的病情,延长其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肝脏是胃肠间质瘤常见转移部位,该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肝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6例GIST肝转移病例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6例GIST肝转移病例中,3例原发灶来自胃,2例原发灶来自小肠,1例来自大网膜。肿瘤直径3.5~15 cm,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混合型,免疫组化:肿瘤弥漫性表达CD117(83.3%﹚、DOG-1(83.3%﹚、CD34(66.7%﹚。肝脏肿瘤复发时间与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有一定相关性,肝转移灶核分裂像相对于原发灶有所改变。结论肝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原发灶相似,诊断主要依据CD117,DOG1弥漫阳性表达,目前手术完整切除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为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4.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国内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这一概念。临床病理诊断中常需要借助免疫组化鉴别GIST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常用的标记有CD117、CD34、Vimentin、S-100、Desmin等,一般认为前二者对诊断GIST具有特异性。本文总结了GIST1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2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2例,肠切除8例.病理良性胃肠间质瘤4例恶性胃肠间质瘤8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7例,CD34阳性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尤男性中好发,以便血、腹部肿块,尤其是便血为主要表现.早期确诊率低,CT扫描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胃结肠内窥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仔细、耐心的腹部体检对早期发现腹部包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3—2006年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8例,恶性3例,低度恶性10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0.5~13年,10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治疗,1例复发后再手术.格列卫治疗3例,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未见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大量研究证明其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部分具有平滑肌、神经、伴或不伴有双向分化。目前肿瘤的命名已逐渐统一。本文收集2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本组20例均来源于本院病理科1991至2000年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并做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组织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排列结构,良恶性指标有浸润、转移、核分裂象、异形、肿瘤坏死、高密度、直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  相似文献   

15.
曹志星 《当代医学》2012,(27):34-3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疾病分型、免疫组化和临床病理.方法常规检查2009年12月~2011年12月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择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具体操作依照SP法,检测的项目为CD34(细胞表面唾液粘蛋白)、SMA(平滑肌抗体)、Vimentin(波形蛋白)、S-100、Desmin(结蛋白).结果13例中有5例(38.5%)为良性病变,6例(46.1%)为恶性病变,2例(15.4%)为潜在恶性病变.检测项目呈现出阳性的百分比:CD34为92.3%(11/13), SMA为38.5%(5/13),Vimentin为100%(13/13),S-100为46.2%(6/13),Desmin为7.7%(1/13).疾病分型:30.8%(4/13)为Ⅰ型,23.0%(3/13)为Ⅱ型,30.8%(4/13)为Ⅲ型,15.4%(2/13)为Ⅳ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存在多向分化特点,是间质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HE形态无明显差异,诊断检测中应选择免疫组化,可为诊断提供依据,检测的项目中以Vimentin(波形蛋白)和CD34(细胞表面唾液粘蛋白)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6.
张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18-7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我院于2001~2004年收治16例GIST,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部位:贲门1例,胃8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升结肠1例。首发症  相似文献   

17.
周后族 《中外医疗》2008,27(23):52-5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论述了其诊治的理念,指出GLST对常规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以格列卫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若拟行格列卫新辅助治疗或术中已有多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而拟行术后化疗时方可考虑活检,但禁忌术前经皮穿刺活检,以免瘤体破渍酿成腹膜转移.  相似文献   

18.
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6例胃肠道间质瘤,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物直径1.5~14cm不等,发生于胃壁18例,小肠6例,大肠2例;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常出现囊性变、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RIST表达CD117(96.2%),Vimentin阳性(100%),CD34(65.4%),SMA(19.2%),S-100(3.8%)。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极低、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病例数分别为2例、13例、8例及3例。侵袭行为危险程度与发生部位相关(P〈0.05)。结论GR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CD117是其特征性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GIST主要发生在胃20例(20/39,51.28%)和小肠12例(12/39,30.77%),其他部位少见。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31%,CD34阳性表达率为82.05%。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CD117和CD34对GIST具高度敏感性。GIST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