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俊  李立 《吉林医学》2013,34(5):927-928
<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困扰肝脏外科的一大难点,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转归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Ca2+是最先被发现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作用的因子之一,Ca2+通道通过调节细胞内Ca2+浓度从而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严重性;通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药物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脏的缺血 /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 R)是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休克的复苏、肝门阻断的肝叶切除以及肝移植等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遭遇肝脏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 ,而它造成的组织损伤是影响上述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1 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较复杂[1 ,2 ] ,目前尚未完全认识清楚 ,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钙超载与氧自由基是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1.1 钙超载肝脏缺血 /再灌注时将出现肝细胞内钙超…  相似文献   

3.
王阳阳  冯志杰  郝晓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60-166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机制有关。应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抗氧化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1及抗凋亡基因疗法等可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王强  梁志鹏 《医学综述》2009,15(7):990-99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机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有关,同时还受一些基因的调控。本文就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基因调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多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而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红素氧化酶、某些细胞因子及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对研究肝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手术、肝移植或休克等的常见并发症,其诱发的免疫反应及释放的免疫因子导致患者肝脏等脏器功能损伤,影响术后各器官功能恢复,最终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风险。因此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发现,辅助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自然免疫过程,Th17/Treg平衡破坏将导致肝脏损伤易感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脏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有钙超载、氧化应激、炎症损伤、微循环障碍等。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细胞内广泛表达的血红素降解的关键限速酶,可在细胞受到各种应激刺激时诱导性表达。HO-1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多种机制,如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症、促自噬等,是细胞重要的内源性防御分子,其代谢产物胆绿素、一氧化碳和游离铁也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指肝脏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重新恢复,损伤却进一步加重的现象[1]。可分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多见于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肝切除手术等,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则发生于肝移植过程中。HIRI是导致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及肝移植后供肝功能低下及无功能的重要原因,是肝部分切除及肝移植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异氟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异氟烷肝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32只SD成年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异氟烷组、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异氟烷组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注组和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阻断支配大鼠肝脏左叶和中叶的门静脉分支,建立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取材,测定大鼠血清ALT、AS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血清酶ALT和AST升高;肝组织损害严重。异氟烷抑制ICAM-1表达,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肝组织内ICAM-1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异氟烷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组织ICAM-1的表达,同时减轻伤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下肢手术中止血带的应用容易造成医源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缺血再灌注致远端器官损伤是围手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聚焦于下肢缺血再灌注对远端重要器官,例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和脑的影响.虽然缺血再灌注影响的远端器官种类存在差异,但是最关键的致伤机制大体一致.下肢缺血再灌注致远端器官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细菌易位的机制及精氨酸能否有效改善肠道细菌易位。方法: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基础上,对门静脉血、回肠系膜淋巴结进行肠道细菌培养。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液及淋巴结可能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但精氨酸预处理组与相同阻断时间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高原地区第一肝门阻断的时间对肠道细菌易位有显著影响,但精氨酸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道细菌易位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课题旨在探讨缺血预处理及药物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1.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1)缺血预处理对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IPC)是指预先给机体组织一次或多次短暂性缺血-再灌注(I/R)后,诱导机体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Lipo—PGE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中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取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ipo—PGE1治疗组可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中SOD活力;降低再灌注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改善肝功能;肝脏病理检查肝组织损伤减轻。结论:Lipo-PGE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肢体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大鼠进行局部的肝组织缺血再灌注(缺血60 min后再灌注24 h),缺血前30 min通过3个循环的双侧股动脉闭塞10 min和再灌注10 min来实现RIPC。在RIPC之前,用PPAR-γ抑制剂T0070907处理部分大鼠。结果:在再灌注结束时,局部缺血后肝损伤显著增加Suzike的损伤评分和AST及ALT释放,并伴随有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加。RIPC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的肝功能,减少肝组织病理损伤,与PPAR-γ活化和自噬体增多相关。PPAR-γ抑制剂T0070907显著减少自噬体形成,抑制R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肢体远程缺血预处理是通过活化的PPAR-γ激活肝脏自噬,从而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海风藤酮的保护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防性应用海风藤酮时肝胆汁流量、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肝脏病理变化及中性闰细胞浸润程度。结果:随着肝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加重;海风藤酮可以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及炎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肝脏损伤后的胆汁流量。结论: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以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N52021治疗组,比较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GT等各项指标,肝脏的细胞能荷。结果 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治疗组血清ALK、ASTI、AKP、γ-GT均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降低,能荷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表明BN52021用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治疗可减少肝脏的损害,提示血小板激活因子(PAY)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起一定作用,BN52021有可能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药预处理对动物模型HIRI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epeffusion Injury,IRI)是导致肝叶切除、肝移植术后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重要因素,为肝脏外科尚未完全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如何在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减少术中出血的同时,提高肝脏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研究的中心内容。目前,针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这一问题,可采取缺血预处理、间歇血流阻断和药物预处理等措施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海风藤酮的保护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防性应用海风藤酮时肝胆汁流量、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肝脏病理变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结果:随着肝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加重;海风藤酮可以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及炎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肝脏损伤后的胆汁流量。结论: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以被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海风藤酮所拮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对照组(N)、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和地氟醚预处理组(D),测定肝脏缺血90min再灌注1、3、6、24h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R组SOD和GSH显著降低,MDA明显升高。经过1MAC地氟醚30min预处理后,D组的SOD、GSH、MDA变化不显著,在各时相点上与IR组相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地氟醚预处理可抑制自由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期的生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L-8在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肝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不同时间点采外周血,ELISA法测定IL-8的浓度,同时于相应时间点取肝脏组织作普通病理切片,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并对肝脏病理切片组织作IL-8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肝缺血再灌注肝脏组织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聚集,同时随着肝脏组织的破坏,引起肝功能损害,且在中性粒细胞浸润早期IL-8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于肝脏组织中IL-8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致中性粒细胞在肝脏实质内浸润,引起肝细胞破坏,释放出各种血清酶,从而导致肝脏功能的障碍.这一机制可能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