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江苏医药》2005,31(7):496-498,F003
目的 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问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岩斜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问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38(4.16~6.86)mm。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可分成三段,中脑前段、中脑外侧段和中脑后段,在前两段常有穿支发出,供应中脑的腹外侧,而中脑后段无穿支发出。小脑上动脉的走行可以分成四段,中脑桥脑前段、中脑桥脑外侧段、中脑小脑段和皮质段。在第一段小脑上动脉的起源变异较大,在这四段中小脑上动脉均发出穿支供应中脑或桥脑,以外侧段最多。结论 (1)上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众多而复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上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策划上岩斜区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由于高位基底动脉头端的存在,在从事上岩斜区手术前,一定要明确基底动脉头端与鞍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前动脉最常起于颈内动脉之后交通动脉起点上方。于前后位像上可见其起自颈内动脉内侧,起初呈轻度孤状,凸向内上,位于交叉池及脚间池内,绕过钩回再转向外侧,入后角时走行纽曲,然后凸向外侧,向后走行。于侧位像上与大脑外侧裂之大血管平行走行。其近段为脑池段多呈波浪状向后走行,然后急转进入侧脑室下角。脉络膜前动脉之大小与大脑中动脉之小分枝相似,故一般容易与大脑后动脉区别。立体象对此动脉的识别极为有用。Lenzi 指出此动脉最长为3厘米,如过长往往表示肿瘤之存在。但作者见到很多病例其长度超过3厘米,而其它方面并无肿瘤表现,故认为 X 线上的长度与充盈程度有关,而主要决定于摄影时间。后颅凹肿物伴脑干或/和小脑上疝时,脑池段向外侧移位和/或急剧向上突起,造影上多呈孤形向上凸起。这可能由于经小脑幕切迹疝入的小脑推钩回向上移位所致。脉络膜前动脉经小脑幕切迹之下疝可见于幕上肿瘤或出血,甚至一般性颅内压增高时,此时钩回被推过幕缘。下疝时脑池段变直,于幕切迹上方向内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脑分水岭梗死(CWI)与脑血管狭窄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同期收治的128例非脑分水岭梗死病患行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并应用头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与脑血管造影DSA显示脑血管,统计分析影像结果。结果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颈内动脉与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42例(32.8%),大脑中动脉狭窄78例(60.9%),大脑后动脉狭窄36例(28.1%),大脑基底动脉狭窄49例(38.3%),颈内动脉狭窄85例(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急性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手术前进行DSA和/或CTA脑血管造影。采用翼点入路,由近向远侧解剖外侧裂,显露载瘤动脉,并常规行脑保护下的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完成脑动脉瘤的分离和夹闭。如果存在脑内血肿,则首先完成大部分血肿清除,待脑压下降后再进入外侧裂完成手术。结果 全部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死亡及留存肢体偏瘫,1例发生脑积水,行V-P分流术;2例发生癫痫,药物控制良好。结论 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实施脑保护下的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是提高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疗效的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6.
脑血循环的解剖生理学脑血循环由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应,前者供应大脑前2/3的血管,后者供应大脑后1/3以及脑干、小脑,由二侧之后交通动脉联结。在脑底形成基底动脉环。脑血管功能上有效的侧支供血主要来自脑基底动脉环,其次为颈外一颈内动脉间的连络(如面动脉和限动脉间),软脑膜的交通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皮质吻合支,很多情况下对脑梗塞的发生及减少梗塞的范围起一定作用。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于矢状沟旁区大脑前动脉的肼胝体缘支吻合,该区称为“边缘区”,在  相似文献   

7.
栾颖  吴艳  孙杰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77-177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破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脑动脉瘤多见脑底动脉分叉之处,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8.
为向临床足背动脉皮瓣移植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对60侧成人足背进行解剖,观测了足背动脉的走行。结果有16侧足背动脉发生变异,占26.67%。按变异情况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起始变异4侧、占6.67%;其中起始于腓动脉穿支者2侧,起始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者1侧,起始于胫前动脉者1侧;走行变异9侧、占15.0%;其中偏内侧型2侧,偏外侧型4侧,迷路型2侧,浅在型1侧;足背动脉缺如或纤细型3侧、占5.0%。结果提示,临床应用以足背动脉为蒂的皮瓣时,术前、术中要认真检查足背动脉,避免伤及变异的分支,才能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9.
王中  崔岗 《江苏医药》1996,22(5):341-341
本文报告经临床及CT证实的22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初步探讨其发病机理,预后及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处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0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22例,占同期脑外伤的1.5%(22/1452),全部经临床及CT证实,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16~64岁,平均36.5岁。二、梗塞范围:顿内动脉区域(ICA)2例;大脑前动脉区域(ACA)6例;大脑后动脉区域(PCA)8例,其中1例为双侧。大脑中动脉区域(MCA)6例。三、血肿部位及脑疲时间:除1例ICA梗塞外,其余均见同侧有脑挫伤或脑内、硬膜外、下血肿或几种同时…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烟雾病患儿行联合旁路手术的效果。方法 随访2016年以来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贴敷方式治疗的9例5~12岁烟雾病患儿,与同时期相同术式的成人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儿中双侧大脑半球发病型8例,单侧型1例;缺血型16侧,出血型1侧;完成17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脑膜-颞肌贴敷手术(出血型完成双侧)。2侧术后出现短暂的对侧面部抽搐现象。1侧术后3个月出现骨瓣松动。所有患儿在围手术期和远期随访中均未再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与同龄儿童相比无异常。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烟雾病缺血型多发,联合的旁路手术能为5~12岁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神经外科与显微外科的发展,颅内血供问题一直倍受医务人员重视。笔者于1996-10~1997-09用死后24h之内的新生儿标本,对大脑中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直径及吻合进行了测量,并对临床应用意义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用新生儿20例(40侧)防腐固定的完整脑标本,在红色油画染料的乳胶灌注后,暴露双侧顿内动脉,然后用立体解剖显微镜、测微器、弯脚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量角器等。观察和测量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直径、类型及其走行、分布,所得结果经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在大脑外侧沟内侧端…  相似文献   

12.
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表示大脑半球有占位性病变。但在某些病例此种移位并非肿物直接作用结果,而是继发于肿物造成的侧脑室的梗阻性扩张。鉴别上述两种性质不同的移位对治疗是重要的。一侧脑室梗阻性积水可分二型:一为室间孔梗阻,侧脑室呈一致性扩张;另一型为室内梗阻,部分侧脑室扩张。血管造影表现包括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和侧脑室扩张引起的改变。大脑中动脉和胼胝体周围动脉移位的程度较大脑内静脉为轻,但这只能说明病变多不在额叶。胼胝体周围动脉呈宽扫帚状或弓状绕胼胝体膝走行,其皮层分枝伸长如风吹样。大脑中动脉之脑岛部向外侧移位,颞枝和顶枝牵直,彼此分离。大脑后动脉可向下移位,其分枝伸长。脉络膜前动脉向内侧移位。大脑内静脉变扁平,且向前之延伸不若正常之远,乃因室间孔增宽所致。大脑内静脉亦可向下移位,特别是当第三脑室大小正常时。视丘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形成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痉挛(CV)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0例,出血停止后5~10d行MRA检查,CTA在MRA后24h内进行。每例CV检查5个脑动脉位置:颈内动脉鞍上段(ICA).大脑中动脉(MCA)M1、M2段及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CV根据管腔直径分为:无痉挛、轻度痉挛(管腔缩小〈30%)、中度痉挛(管腔缩小30%~50%)、重度痉挛(管腔缩小〉50%)。结果MRA与CTA对全部5个位置CV程度检出的一致性达到82%.相关因子为0.76,对近端血管相关性好过远端血管。MRA对无痉挛(89%)及重度痉挛(100%)的检出与CTA的相关程度高(r=0.85~0.91),对轻度痉挛(56%)及中度痉挛(67%)相关程度稍差(r=0.21~0.51)。结论MRA对近端血管无痉挛或者严重痉挛的检出率高,对远端轻度及中度痉挛患者的检出稍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江苏医药》2005,31(8):568-570,i0003
目的研究中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中岩斜区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中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磨除三叉神经节外下方颞骨岩部尖的骨质后,三叉神经可向下、向外移动。小脑前下动脉的走行可分为,桥脑前段、桥脑外侧段、小脑外侧间裂段和皮质段。当一侧的小脑后下动脉缺如时则为同侧的小脑前下动脉所替代,小脑前下动脉在四段中均有穿支供应桥脑或延髓,小脑前下动脉可与Ⅴ、Ⅵ、Ⅶ、Ⅷ相接触,其中与Ⅶ、Ⅷ的关系最为复杂。基底动脉(BA)的走行变异很大,高位的BA头端在本组占33.3%。其全程发出桥支,供应桥脑的腹侧或外侧。结论(1)中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众多而复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策划中岩斜区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小脑前下动脉在中岩斜区有较多的穿支供应脑干和颅神经,手术中要尽量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对68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皮质前型20例,占29.4%;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瘫、皮质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皮质后型27例,占39.7%;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盲、轻偏瘫、皮质感觉障碍。皮质下型21例,占30.9%;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呈三角形或长条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一旦明确诊断,在常规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给予介入治疗,并进行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MR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祥  张金平  钱振  高萍 《江西医药》2008,43(4):348-35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磁共振成像(MRI)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烟雾病患者行MRI和MRA检查,MRI包括横轴位T1WI、T2WI、FLAIR及矢状位T2WI;MRA常规采用3D-TOF法,3例加做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2例加做增强后3D-TOFMRA。结果MRI表现为:脑出血12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合并梗死5例,仅轻度脑萎缩2例,无明显脑实质改变2例,21例脑内见Moyamoya血管。MRA均见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18例,单侧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2支,大脑前动脉狭窄36支,大脑后动脉狭窄13支;27例显示异常血管网,8例见颈外动脉分支侧支循环,16例见大脑后动脉代偿性侧支循环。结论MRI可良好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整显示异常血管,MRA结合MRI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脑出血高信号影响3D-TOFMRA显像时,CE-MRA可更准确诊断烟雾病。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一些因故仅行单纯肿块切除而未行腋窝淋巴清扫的乳腺癌患者,为了明确现行单纯胸壁切线野能否包括随胸外侧动脉走行的淋巴结部分,我们于1996-01~2001-06采用螺旋CT测量了36例女性患者胸外侧动脉走行,并依此设计乳腺癌因故单纯肿块切除而未行腋窝探查者的单纯胸壁切线照射的外切野后缘。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女性乳腺癌因故单纯肿块切除未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28例,另取不影响胸外侧动脉走行的女性肺癌患者8例。年龄39~63岁,中位年龄49岁。1.2测量方法将76%泛影葡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腹侧脑膜瘤手术人路及术后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枕大孔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预后.结果 采用远外侧入路术式行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症状改善9例,相仿6例,加重1例.脑神经障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随访16例,平均随访4.3年,复发1例.9例正常生活(56.3%).结论 远外侧入路是枕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合适手术路径.术后管理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