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至2012年93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中,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结果 10例乳腺癌患者出现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0/938),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中的血栓例数为0.11,共携带导管1035 d,置管后血栓发生中位时间23.5(4~176) d,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位抗凝时间为14(3~50) d,5例患者抗凝后继续使用导管,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252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置管及维护;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3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Autar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1 252例置管患者38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04%。观察组1 322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为0.91%,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5例)、1.04%(5例)和0.45%(2例);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能预警PICC的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预防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将264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干预组患者分别于PICC置管前1 d、置管后4周内每周检测1次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血液高凝者行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按常规PICC置管,并于置管前1 d、静脉血栓形成后行TEG检测。2组患者均于PICC置管后4周内每周行血管超声检测1次,比较2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血液高凝状态者抗凝治疗前后TEG参数变化及静脉血栓者血栓形成前后TEG参数变化。结果 67例置管后血液高凝状态者行抗凝治疗后,TEG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76%、对照组为19.70%,2组相关性静脉血栓比较,χ2 = 25.7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静脉血栓形成者TEG参数与PICC置管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TEG预测肺癌PICC患者静脉血栓,并建立个体化的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形成,保证PICC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4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258例恶性肿瘤合并PICC导管相关急性U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至少抗凝3个月,抗凝时间3个月患者利伐沙班减量为10mg/d。结果随访时间5~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抗凝期间出现1例肺栓塞,无上肢静脉复发或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3%(11/255),抗凝停药后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占2.0%(5/255),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为6.7%(17/255)。结论抗凝是恶性肿瘤合并PICC导管相关急性UEDVT的主要治疗措施,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UEDVT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发生状况,分析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行PICC置管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置管情况、并发症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观察PICC置管后直到拔管或化疗满3个疗程期间血栓形成情况。结果: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9.7%;其中无症状血栓占14.4%,有症状血栓占5.3%。置管穿刺次数、血栓史2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血栓史和置管穿刺次数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行为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活动依从性的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上肢活动方案,提高PICC置管患者上肢活动依从性。 方法 在甲乳外科选取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共75例进行上肢活动指导,应用戴明环方式,以计划、实施、整改、评估4个步骤进行螺旋式循环,实践2周,共完成2轮循环,评价活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询问法评估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结果 经过实践细化护理程序,完善危险因素评估表,调整宣教时间等,使被干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对上肢活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得到了提高,活动的依从性良好。结论 制订的上肢活动方案经过行动研究实践的修改及完善,能够提高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方法:参考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中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结合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特点,制定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对90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运动锻炼时间为(208.33±20.451)min/周,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得分为(13.19±4.615)分,与医护人员沟通得分为(6.28±1.551)分,自我监测得分为(13.53±4.618)分,适时适量活动得分为(11.72±3.875)分,依从性得分为(8.07±0.897)分,预防静脉炎得分为(9.80±2.084)分,预防导管堵塞得分为(10.26±1.526)分,预防导管感染得分为(15.07±2.010)分,预防导管脱出得分为(22.18±2.713)分,应急处理得分为(5.06±1.221)分。带管时间为1~3个月组患者体能锻炼、认知性症状实践得分、适时适量活动、预防导管堵塞、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导管脱出评分高于带管时间<1个月、>3个月组的患者(P<0.05),而带管时间<1个月组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得分高于带管时间1~3个月组、>3个月组患者(P<0.05),带管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应急处理得分高于带管时间<1个月、1~3个月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需要改善,不同带管时间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各有弱势项目,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以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留置方法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行PICC的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穿技术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出血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置管后舒适度、穿刺时痛苦度及护士对两种置管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技术组,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情况低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度低于盲穿技术组,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能明显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登记数据库中能获取完整资料的PICC患者。将48例确诊为PICC-CRB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共有PICC置管患者1 357例,纳入698例,发生PICC-CRBSI 48例,发病率为6.88%;PICC总插管日数为13 953 d,每千导管日发病率为3.44‰。穿刺次数≥3次(OR=2.05)、X线胸片定位(OR=4.23)、未按时维护(OR=2.17)是PICC-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CRBSI与穿刺次数、定位方法、维护频率等因素有关,针对PICC置管患者减少穿刺次数、置管过程中采用心电图(EKG)定位、按时维护可减少PICC-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3F-PICC置管采集血标本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8例留置PICC导管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通过传统静脉穿刺方法采集血标本,实验组均通过3F-PICC置管采集血标本。记录PICC置管的基本数据,导管堵塞,采集血样的数量及次数,导管并发症。结果实验组采集血标本成功率为95.4%,两组静脉炎,局部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堵管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ICC置管采集血标本是安全并有效的,可以在儿科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采集血标本的痛苦,确保经PICC中取得血标本结果的正确性。方法将PICC置管后肿瘤化疗患者且需要采血的患者20例,采用PICC采血(观察组)和普通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两种方法同时采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血常规、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两组标本结果进行t检验,同时对观察组PICC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无一例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ICC采集血标本检验结果准确.且不增加PICC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