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心血管及代谢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变化,为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及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北京某体检机构2008年度与2010年度5578名人群的体检数据(男性3404名,占61.0%,女性2174名,占39.0%),从中选取2008年、2010年均在该机构体检的人群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随访两年后的血压、血脂、空腹血糖指标异常检出率变化情况。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随访两年后血压异常检出率的比例下降,而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8、13.885、3.210、10.401、4.355,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4、-0.012,P〉0.05)。结论心血管及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特点,掌握动态变化的规律,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肿瘤筛查结果。方法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5863名进行肿瘤筛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其他体检项目综合分析结果。分别按年龄、性别和有无相关临床症状分组比较恶性肿瘤检出率及无症状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确诊肿瘤患者475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116例;低于35岁组合计检出率(0.617%)高于其他年龄组,低于45岁两年龄组颅内肿瘤检出率(分别为0.206%、0.132%)高于其他年龄组,75至85岁组合计检出率(0.248%)低于其他年龄组;肺癌和肝癌的检出率男性(分别为0.228%、0.080%)高于女性,乳腺癌和颅内肿瘤的检出率女性(分别为0.366%、0.100%)高于男性;有67例并无相关临床症状,无症状率达57.8%。结论肿瘤筛查是健康管理工作的重点,需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晋城矿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1885例消化门诊患者及体检者Hp感染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Hp总的感染率59.89%,其中男性感染率61.0%,女性感染率58.3%,男性略高于女性。其中〈16岁感染率最低,达51.0%,31岁一年龄阶段感染率最高,达61.1%;从Hp感染的严重程度分析,男性轻中度感染高于女性,而重度感染女性占12.05%,是男性患者的近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Hp感染季节性分析比较,10-12月份感染率最高,达73.45%,而4-6月份最低,达45.58%(P〈0.05),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季节性及DPM值是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晋城矿区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感染较为普遍。^14C-UBT检测仪依靠其简便、安全、快捷、准确等特性,能极大提高大众对Hp感染的认识水平,减少Hp相关性疾病发生,从而提高本地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适合健康体检个体糖尿病发病风险的评估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分析近年糖尿病发病率资料及发病风险因素,得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将目标人群随机分为两组队列,队列1用于危险因素评分方法的建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变量的积分值,以累计积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病的危险性,并以队列2的资料验证该方法进行人群筛检的价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分别当积分值为65.0与65.5时,约登指数最大,故将65.0与65.5作为判别不同性别发生糖尿病风险的阈值,其筛检的灵敏度分别为90.6%与83.3%,特异度分别为89.4%与9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8.8%与80.0%,阴性预测值为98.3%与9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与0.899,危险因素评分法用于筛查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该方法简易经济,可操作性强,有望成为健康体检机构筛查人群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的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与死亡相关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广州市职业健康监护评价结果与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1989~1992年广州市实施职业健康监护(OHS)系统中建立的399家工厂中≥35岁的78785名职工的个体健康档案为基础资料,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随访至1998年12月31日,了解队列中职工的生存状态和死亡情况,并进行χ^2检验和Cox模型分析。结果 (1)队列中78785名职工随访8年,共627635人年(男性389240人年),总死亡人数为1525人,总死亡率为240.0/10万人年(男330.4/10万人年、女100.3/10万人年)。(2)队列中男女职工有职业接触史者分别为46.1%和34.4%,建档时有吸烟史男女职工分别占70.3%和1.5%。(3)无论男性或女性,总死亡率与OHS评价结果均有明显相关,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与职业接  相似文献   

6.
某机关在职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机关在职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健康危险因素,促进干部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收集2007年度机关在职人员健康体检的临床资料,进行现况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428名健康体检者中,发现一种或多种疾病或指标异常者410人,占所有受检者的95.79%。未发现明显指标异常者18人,占4.21%。男性脂肪肝检出率最高(51.98%),女性子宫肌瘤检出率最高(30.68%);高年龄组健康状况劣于低年龄组(P〈0.05或P〈0.01),男性健康状况劣于女性(P〈0.05)。结论机关在职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采取健康教育、医学咨询、随访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群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河南省某地农村建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不一致(DC)的夫妻队列并进行随访,观察HIV通过异性性传播的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访谈和血清学检测,确定了52对(一方HIV阳性而另一方阴性但无吸毒、性乱、输血等HIV感染危险行为)夫妻进入研究队列,在0.5、1和2.5年进行3次随访,每次随访均询问夫妻双方的性生活和安全套使用情况,同时抽取20ml抗凝静脉血检测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病毒载量。结果 (1)0.5、1和2.5年的随访率分别是92.3%、75.0%和28.8%。在随访的过程中,DC夫妻中HIV阴性一方HIV抗体始终保持阴性。未出现HIV抗体阳转及HIV的传播。(2)在队列建立时(0年)以及0.5、1和2.5年随访时,DC夫妻性生活次数每月1次至每周1次的分别占65.4%、72.9%、71.7%和80.0%,有时使用或从来不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是76.9%、66.6%、69.1%和60.0%,不同随访时间性生活次数和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C夫妻中的HIV阳性一方在0.5、1和2.5年随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保持稳定或上升的比例分别是85.4%、66.6%和60.0%。15对在2.5年随访到双方的夫妻,HIV阳性一方中病毒载量稳定和下降的占66.7%,绝大部分病毒载量保持稳定或下降者同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保持稳定或上升。结论 研究中未观察到HIV在夫妻之间的传播。HIV阳性一方稳定的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可能是HIV未发生传播的原因之一,宿主的遗传免疫学因素以及HIV的生物学特性对传播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市2012年度婚检与孕前优生保健状况并进行分析,为提高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在我市婚姻民政登记中心的2281对新婚登记的新婚夫妇和2485例孕前优生保健妇女,按性别、年龄等对其优生保健状况及孕前全程检查率和TORCH进行分析。结果婚前总的体检率为91.71%(4184/4562),其中女性体检率为95.35%(2175/2281),高于男性88.08%(2009/2281)(P<0.05);男性生殖系统阳性率结果为7.27%(146/2281),高于女性4.46%(97/228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0岁体检率为94.87%(573/604),高于<30岁体检率91.23%(3611/3958),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体检结果阳性率为5.81%(243/4184),婚前体检疾病阳性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殖系统45.70%(111/243)、内科44.03%(107/243)、乙肝5.76%(14/243)和其他4.53%(11/243);全程体检率为38.10%(947/2458),其中≥30岁孕前全程体检率为44.06%(319/724),高于<30岁体检率35.66%(628/1761),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总体检正常率为84.35%(2096/2485),且≥30岁和<30岁两组体检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ORCH各项指标比较,各种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婚前和孕前体检是优生优育重要环节,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和干预,提高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三酰甘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凹线评价BMI和WC对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价值。方法以2008年7至9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93人(男性707人、女性386人)为研究对象,检测身高、体重、腰围和血三酰甘油水平。比较三酰甘油正常组与异常组BMI和WC的差异。建立BMI和WC的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及曲线上各界值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男女性三酰甘油异常率分别为33.5%和8.3%。三酰甘油异常者的BMI和WC明显大于三酰甘油正常者(P〈0.01)。以BMI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28±0.041、女性为0.708±0.021,最佳界值点:男性为24.5、女性为22.5;以WC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90±0.042,女性为0.714±0.020,最佳界值点:男性为86cm,女性为77cm。结论BMI和WC与三酰甘油水平均相关。BMI和WC是预测高三酰甘油血症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IM0配体(CIMOL)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6例SSc患者(女16例,男10例)和25例正常对照者(女15例,男10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CD4^+T细胞。RT—PCR检测CD4^+T细胞中CD40L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0L蛋白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Sc女性患者CD4^+T细胞中CD40L mRNA和CD40L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5.61±1.86vs2.80±0.94,P〈0.01;(6.70±3.55)%vs(2.37±1.39)%,P〈0.05];SSc男性患者CD40L mRNA和CD40L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9±0.89vs1.92±0.56,P〉0.05;(2.06±1.09)%vs(2.13±0.87)%,P〉0.05]。结论女性SSc患者CD^+T细胞中CD40L表达显著增高,而男性患者无明显改变,提示CD40L仅在女性SSc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 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社区体检人群的血糖水平。方法收集了2009年7~8月在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对象1004例,对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进行分析。结果①FPG、2hPG和HbAlc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65~75岁组达高峰(P〈0.05)。②FPG除45~54岁组男性大于女性外,各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HbAlC除65岁及以上组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他各年龄段男性均大于女性;2hPG除55~64岁组女性I大于男性外,其余各组男性也都高于女性。③体检中新发现糖尿病70人(7.98%),空腹血糖受损(IFG)47人(5.36%),糖耐量受损(IGT)157人(17.90%),同时有IFG和IGT19人(2.20%)。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新发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者不断增加,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常见慢性病的年龄及性别特征,为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提高人群健康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2011-2013年的55215份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体检异常者的疾病系统顺位前5位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30.5%)、代谢疾病(23.4%)、妇科疾病(19.4%)、循环系统(11.0%)及耳鼻喉疾病(9.9%)。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高脂血症(18.4%)、高血压(9.1%)、脂肪肝(6.8%)及女性乳腺增生(9.7%)与宫颈炎(5.2%)。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脂肪肝的整体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并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性别分布也不尽相同。结论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些疾病,做好定期体检,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以减少这些疾病对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IV抗体阴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队列保持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失访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2011年建立的MSM队列资料,采用Y。检验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行为以及艾滋病防治服务利用等情况对队列保持的影响。结果纳入队列的387名MSM,15个月随访率为58.40%,知晓“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是否可以从外表上看出来”这一条目的人维持率低(OR=0.482,95VooCI为0.2360.983,P〈0.05)、知晓“保持单一性伴侣是否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的风险”这一条目的人保持率低(OR=0.306,95%CI为0.100—0.942,P〈0.05),最近3个月未接受HIV检测者保持率低(OR=0.487,95%CI为0.311—0.762,P〈0.01)。结论知识宣传教育必要但不充分,关注检测服务利用率低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加强联系,减少失访。  相似文献   

15.
脂肪肝与胆囊息肉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胆囊息肉(PLG)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12月到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员进行空腹肝功能、血脂的测定,B超检查肝、胆状况。按不同年龄、性别及PLG的发生等情况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2119人参加健康体检,检出PLG3660例,发生率为5.07%;其中男性PLG发生率6.61%(2554/38629).女性PLG发生率为3.30%(1106/33490)。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的PLG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的PLG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和女性的PLG者的脂肪肝、总胆固醇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PLG者(均P〈0.01)。结论深圳市部分健康体检者PLG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PLG者的脂肪肝、总胆固醇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PLG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社区35-79岁居民生活习惯与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调研中老年人生活习惯与慢性病的发病趋势的相关性,提出促进健康的建议和措施。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社区抽取650名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生活和行为习惯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糖、血脂等检验,对相应调查和检查结果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及完成体检者589份,有效回收率为90.6%。社区中老年人中男性有吸烟史者占52.8%,女性仅占1.1%;有喝酒习惯的男性占25.5%,女性仅占3.5%;有规律运动习惯者占7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混杂因素后,男性(0R=188.39)、有喝酒习惯(OR=3.84)以及被动吸烟每周3~5d者比基本没有被动吸烟者(0R=2.96)是中老年居民吸烟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则为保护因素,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相比文盲而言(OR=0.04),吸烟者少。本调查发现,中老年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较高,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4%、12.3%和70-3%;而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知晓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居民吸烟习惯与性别、喝酒习惯、被动吸烟时间和文化程度有关。城市社区中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率(FAT%)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2010年5月,以在某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并接受人体成分检测及动脉硬化评价的成人2659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663例(51.37%),女性12936例(48.63%),平均年龄(45.91±8.07)岁,同时进行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的检测,用BMI、WHR、FAT%描述性分析人群肥胖的情况,用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来评价动脉硬化,用简单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种肥胖指标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青年男性和女性WHR与cfPWV均相关(r=0.191,P=0.005;r=-0.306,P〈0.001),女性BMI也与cfPWV相关(r=0.175,P=-0.006);中年男性和女性WHR与cfPWV均相关(r=0.239,P〈0.001;r=0.189,P〈0.001),男性FAT%与crPWV相关(r=0.186,P=0.001),女性FAT%与cfPWV及crPWV相关(r=0.050,P=0.032;r=0.174,P=0.001);老年男性WHR与cfPWV及crPWV相关(r=0.134,P=0.011;r=0.145,P=0.001),FAT%与cfPWV相关(r=0.168,P=0.003),老年女性WHR与cfPWV相关(r=0.093,P=0.017),FAT%与cfPWV及crPWV相关(r=0.111,P=0.009;r=-0.116,P=0.015)。在调整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因素后,多元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中年男性WHR与cfPWV独立相关(P〈0.05),老年男性WHR与cfPWV、erPWV独立相关(P〈0.05)。青年、中年、老年女性的WHR均与cfPWV独立相关(P〈0.05),老年女性FAT%与crPWV独立相关(P〈0.05)。结论WHR是PWV的独立相关因素,而BMI与PWV无独立相关关系.老年女性的FAT%是crPwV的釉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工人脱离职业性噪声接触后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在进行《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时,第一阶段收集10413名年龄在≥50岁居民的一般资料、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受检者70%为女性,50%以上年龄在60~69岁;受检者中有2120名(21.0%)曾经接触职业性噪声,但均已脱离接触且为退休或离岗者;用上海惠普有限公司制造的MAC-CS多导联心电图机进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噪声职业接触史通过问卷采集,心电图由2名中级以上具有诊断资格的医师进行独立诊断。结果(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女性为82.4%,明显高于男性的79.1%;不论男性或女性,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00),女性随文化程度增高而明显下降(P=0.000),但无论男女,脱离职业性噪声接触后,其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与从未职业性噪声接触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曾经有职业性噪声接触与非接触者心电图异常的分类,在校正年龄因素和文化程度后,心律失常、心电轴偏移、房或室肥厚、ST-T改变、心肌劳损、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离职业性噪声接触后的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未见明显高于非职业性噪音接触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10126名健康体检人群糖调节受损的检出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0126名体检者进行资料收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组,计算检出率,比较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糖调节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糖调节受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36.2,P〈0.05);糖代谢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调节受损各亚组的临床特征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各组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尿酸皆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各临床特征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男性、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血尿酸是该组体检人群的糖调节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具有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血尿酸的中老年人群定期进行糖尿病专项检查,尽早发现糖调节受损、及时进行生活及药物干预,以减缓糖调节受损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在我院体检的2962例健康体检者14种食物不耐受敏感度的现状。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食物不耐受成年体检者的2962例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人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用t检验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4种食物中,不耐受率为0.4%(蘑菇)~38.0%(鸡蛋)。鸡蛋、螃蟹、虾、牛奶、鳕鱼不耐受阳性率高(鸡蛋32.5%、螃蟹26.0%、虾19.8%、牛奶13.8%、鳕鱼12.0%)。小麦、猪肉、蘑菇的不耐受阳性率低(小麦0.8%、猪肉0.4%、蘑菇1.4%)。女性不耐受阳性率高于男性(女性9.4〉男性8.2)。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造成不同食物的不耐受差异与4种因素有关:性别因素、年龄因素、食物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应通过健康管理加强对普通人群的食物不耐受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