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空腹血糖(MFBG)、平均餐后2h血糖(MPBG)、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低血糖时间比(血糖<3.9mmol/L),并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采用彩色多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及内中膜厚度,根据病变程度分为A组(无病变)、B组(有病变组)。结果 B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舒张压(DB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之间无差异。B组MAGE、SD大于A组(P<0.05),LAGE、MPBG、低血糖时间比明显大于A组(P<0.01),两组间MBG、MFBG无差异。结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除积极降压、调脂,控制空腹、HbA1c达标外,还应积极控制餐后血糖、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T2DM,依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T2DM合并脑梗死组(DMCI组)30例及单纯T2DM组(T2DM组)20例。所有患者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h血糖监测,同时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应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IMT,以IMT=0.9mm为切点,将DMCI组分为IMT正常组(IMT〈0.9mm)与IMT增厚组(IMT≥0.9mm)。比较DMCI组与T2DM组以及1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之间的血糖波动及血脂、HbA1c、血压水平,并将上述指标与IM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DMCI组与T2DM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IMT、血压、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MCI组中IMT正常13例,IMT增厚17例,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MAGE、收缩压(SBP)、LDL、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相关性分析:MAGE、SBP、LDL与IMT显著相关(r=0.912、r=0.851、r=0.850,P〈0.01),以IMT为因变量,MAGE、血脂、HbA1c、血压、病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AGE、LDL、SBP进入最终方程。结论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升高,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应平稳降糖,以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延缓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CI组,71例)及2型糖尿病无脑梗组(对照组,92例),所有患者均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和平均空腹血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I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CI组较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问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4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中效胰岛素联合三餐前注射诺和灵R治疗;观察组24例,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程度、HbA1c、血糖控制达标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标准差(SD)、极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波动幅度较小;观察组血糖这标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低血糖发生率、病死率低护〈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小,血糖水平控制较好,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行72h动态血糖监测的57例T2DM为研究对象,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T2DM合并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10例(A组)、T2DM合并轻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15例(B组)、单纯T2DM组32例(c组)。对3组的临床资料及动态血糖参数进行比较。结果A、B组病程、收缩压、LDL均显著高于c组(P〈0.05)。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均比c组明显增加(P〈0.05),A组血糖标准差(SDBG)比c组明显增加(P〈0.05)。A组病程、MAGE、SDBG、MODD均比B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制定临床方案时除降压、降脂,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之外,更应重视平稳降糖。 相似文献
6.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眼底检查或荧光造影,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眼底正常组(25例)、眼底渗出组(18例)及眼底增值组(15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血糖连续监测72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bA1C均明显增高(P〈0.05);MBG、SD及MAGE随眼底病变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58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依据血糖谱分析其血糖波动情况。结果本研究组中有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在每餐后出现显著的血糖升高现象,特别是在早餐后更为明显,患者的血糖峰值出现在早餐后的1.6 h;且血糖>14.0、11.2、7.9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15%、26%;患者的72 h CGMS中血糖>7.9 mmol/L曲线下的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另有20例患者出现低血糖,且多发生于凌晨3点左右,多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低血糖反应。结论血糖情况控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较明显的高血糖情况,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谱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患者的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和动态血糖波动细节的信息,对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指南》2017,(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根据超声检测结果按照Fontaine法将Ⅰ期和Ⅱ期患者划分为轻中度组(25例),将Ⅲ期和Ⅳ期患者划分为重度组(18例)。两组患者进行末梢血糖监测,通过计算全天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差值(△MMBG)来评估血糖波动;以及血清生化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重度组患者血糖波动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静脉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促进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血糖监测(CGM)评估血糖波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68例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R病变程度,将108例无DR的患者纳为NDR组,60例DR患者纳为DR组。对受试者进行连续72 h的CGM,计算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有效波动平均幅度(MAGE),同时检测HbAlc、血压、体质指数,评估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R组患者病程(8.33±0.82)年、收缩压(138.20±11.84)mmHg、舒张压(86.53±8.57)mmHg、SDBG(2.73±0.54)、MAGE(3.98±0.70)mmol/L,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AGE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DR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波动及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动态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4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动态血糖监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Care Link糖尿病管理软件联合治疗即3C治疗和CSⅡ治疗,每组22例.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控制的效果.结果 3C治疗组24 h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系数(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优于CSⅡ治疗组(P<0.05),而两组间平均血糖波动次数(NGE) 、血糖<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3.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3C治疗可以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使血糖快速、平稳达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lc)〈7%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特征,探讨其血糖波动凋控目标。方法将68例HbAlc〈7%的T2DM患者分为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止常组(31例)与MAGE升高组(3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用MAGE、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MBG)、日间血糖绝对差(MODD)对血糖波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基于避免低血糖的发十,以ROC曲线对血糖波动控制目标进行探讨。结果①血糖波动特征:68例MAGE(4.54±2.87)mmol/L,MBG(7.14±1.73)mmol/L,SDBG(1.80±0.95)mmol/L,MODD(1.92±1.25)mmol/L。低血糖发生率63.24%(43/68),共发生低血糖59次,其中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占81.36%(48/59),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89.58%(43/48)。②MAGE止常组与MAGE升高组比较。低血糖发生次数构成比、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MAGE、MBG、SDBG与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相关(P〈0.01)。⑧基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MAGE控制目标为〈3.6mmol/L,SDBG控制目标为〈1.73mmol/L。结论血糖控制达标的。F2DM患者中仍有较多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大的现象,较易发生低血糖。临床治疗应选择可降低血糖波动、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观察2型糖尿病(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2DM(观察组)和同期10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内膜厚度(IMT)、血管内径(A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舒张末期流速(D)、血管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结果 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IMT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I、S、D及A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I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 2DM患者颈动脉血管重塑检出率明显升高,高频超声可以简便准确地观察到这种病变,对2DM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86例T2DM患者,测定血清HGF浓度,同时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根据是否合并IMT增厚或斑块,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病变组46例,非颈动脉病变组40例,并比较两组间血清HGF浓度.颈动脉IMT、HGF与各指标间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2DM合并颈动脉病变组血清HGF浓度与T2DM未合并颈动脉病变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与IMT正相关(r=0.51,r=0.3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HGF与IMT独立正相关(β=0.32,P<0.05).结论 血清HGF浓度可能是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的标记物,及早检测血清HGF浓度,可以预测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 T2DM 患者531例,回顾统计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有无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组(273例)和非强化组(258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回访,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 B 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粥样斑块检出率。结果①初诊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体量指数( BMI)、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空腹血糖( FPG)、颈动脉 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强化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强化组(P ﹤0.05)。②回访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BMI、TC、TG、HDL-C、LDL-C、FPG、HbA1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强化组颈动脉 IMT 值、斑块检出率均低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颈动脉 IMT 与年龄、HbA1c、LDL-C 呈显著正相关(r =0.092、0.235、0.295,P ﹤0.05、P ﹤0.01)。结论初诊 T2DM 患者早期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降低远期颈动脉 IMT,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态血糖监测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南昌医院T2DM患者143例,统计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DSCA)评分情况,分析动态血糖监测下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和SDS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 相似文献
16.
刘美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6):21-22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餐前口服二甲双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VSC)、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耐和格列苯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 a-m ed ia th ickness,C IMT)和血管炎性标志物(C-reactive prote in,CRP)的影响。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5例接受瑞格列奈治疗,33例使用格列苯脲治疗,观察治疗9个月前后C IMT的变化和血CRP的变化。结果治疗9个月后,瑞格列奈组餐后两小时血糖为(8.11±1.56)mmol/l,格列苯脲组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0±1.78)mmol/l(P<0.01)。两组的GHb都有相似程度的下降。瑞格列奈组(52%)格列苯脲组(18%)C IMT下降≥0.020mm(P<0.01)。瑞格列奈组CRP下降较格列苯脲组明显(P<0.05)。C IMT下降与餐后血糖峰值下降相关,与空腹血糖改变不相关。结论控制餐后血糖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