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癌手术患者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肺叶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单肺通气后通气模式,观察和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氧合和肺内分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B组T2和T3时刻OI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与T0时刻无显著差异(P〉0.05);B组T1和T2时刻Qs/Qt值,显著高于A组、B组和T0时刻(P〈0.05);T3时刻Qs/Qt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与T0时刻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呼吸频率17次/min,潮气量6 mg/kg和呼吸末正压5 cmH2O,能显著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减轻对肺的损伤,是肺癌手术病人较为理想的单肺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择期在单肺通气、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单肺通气期间采用定压控制通气模式。分别于入室后未吸氧时(T1)、全麻插管时(T2)、单肺通气后10min(T3)、30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五个时点自桡动脉取血测定PaO2、PaCO2。结果:单肺通气期间PaO2比麻醉后双肺通气有明显下降(P〈0.01),但比麻醉前未吸氧时明显升高(P〈0.01)。认为单肺通气用于经右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西京医院心脏外科2003年1月2007年6月,13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患者的麻醉和机械通气管理模式,统计分析了麻醉诱导后、建立胸腔镜系统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手术结束时动脉血气结果和终末潮气CO2分压(PetCO2),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可以耐受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下的胸腔镜手术,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胸腔镜心内手术操作期间Pet-CO2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较麻醉诱导略有升高,仍在正常范围,O2分压(PaO2)有显著降低(P<0.05),也在正常范围,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到正常。结论单腔气管插管可适用于1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4.
常立华 《山东医药》2010,50(3):62-6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方法对36例肺大疱电视胸腔镜下手术(VATS)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循环和呼吸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术中呼吸、循环功能平稳,平均单肺通气时间70min,无麻醉及手术死亡,无复张性肺水肿和肺不张。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用于肺大疱VATS患者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减少术后并发症,麻醉管理要点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保持良好双肺隔离、加强气道管理和围术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西京医院心脏外科2003年1月~2007年6月,13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患者的麻醉和机械通气管理模式,统计分析了麻醉诱导后、建立胸腔镜系统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手术结束时动脉血气结果 和终末潮气CO2分压(PetCO2),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可以耐受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下的胸腔镜手术,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胸腔镜心内手术操作期间PetCO2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较麻醉诱导略有升高,仍在正常范围,O2分压(PaO2)有显著降低(P<0.05),也在正常范围,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到正常.结论 单腔气管插管可适用于1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6.
周泓屹  闵红星 《山东医药》2011,51(50):113-114
目的观察通气方法对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拟在全麻下俯卧位行手术的腰骶椎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三组患者术中均采用纯氧间歇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分别为10、6、6ml/kg,仅C组联用5cmH2O呼气末正压通气。记录各组麻醉前(T1)、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min(T2)、俯卧位机械通气10min(T3)、俯卧位机械通气60min(T4)、拔管后30min(T5)血气指标及他、T3时呼吸力学指标。结果T2时C组气道峰压较A、B组明显降低(P均〈0.05),B组肺顺应性较A、C组明显降低(P均〈0.05);仍、T4时,气道峰压A组〉B组〉C组(P均〈0.05),B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较A、C组明显降低(P均〈0.05);T4时,PaCO2 B组较A、C组明显升高(P均〈0.05);T5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C组较A、B组明显降低(P均〈0.05);各组不同时间点PaO2、呼吸指数(RI)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全麻俯卧位患者术中通气方法对呼吸功能有影响。此类患者宜采用小潮气量(6ml/kg)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5cmH2O)。  相似文献   

7.
32例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患者呼吸管理及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患者呼吸的管理及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诱导时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单肺通气。结果:32例中有3例在单肺通气1 h后SpO2明显下降,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改吸入纯氧等措施,SpO2逐渐回升至正常;另1例经以上方法处理无效,改行手法人工控制呼吸,交替施行单肺及双肺通气后低氧情况得到改善。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麻醉并发症。结论:正确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通气,术中加强呼吸管理、可改善单肺通气时的低氧血症,为胸腔镜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流量单肺通气对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需单肺通气的择期肺癌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常流量组(A组)和低流量组(B组),各20例.两组单肺通气前吸入高流量(4 L/min)的氧气和1%安氟醚,10 min后将A组氧气流量调为3L/min,B组调为1L/min,两组每60 min给予高流量(4 L/min)的新鲜气体吸入5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吸入安氟醚,恢复吸入氧气流量至4 L/min.在单肺通气前(T0)及单肺通气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恢复双肺通气30 min(T4)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动态肺顺应性(Cdy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两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较双肺通气时Ppeak、Pmean、Raw增加(P均<0.01),Cdyn、PaO2下降(P均<0.01);其他各指标两组间相近(P均>0.05).结论 低流量单肺通气对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小,低流量麻醉可安全用于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开胸手术单肺通气中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呼吸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46例术前肺功能不正常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年龄均&gt;60岁,双肺通气(TLV)期间均采用VCV模式(TLV-VCV),单肺通气(OLV)后先采用传统方法通气(OLV-VCV1),25 min后改为单肺保护通气(OLV-VCV2),25 min后再改为压力控制通气(OLV-PCV)。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分钟通气量(MV)等。结果与TLV-VCV比较,OLV-VCV1模式时Ppeak、Pplat、Raw升高(P〈0.01)、Cdyn降低(P〈0.01)。与OLV-VCV1比较,OLV-VCV2及OLV-PCV时Ppeak、Pplat、Raw较低,Cdyn较好(P均〈0.05)。OLV时动脉血PaO2较TLV时下降(P〈0.01),OLV-PCV及OLV-VCV2时PaO2及PaCO2较OLV-VCV1升高(P〈0.05)。结论PCV模式控制气道压更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更适用于肺功能不全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肺叶隔离技术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VATS右中下肺楔形切除或肺活检术成年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肺叶隔离组和单肺通气组各19例。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诱导后,肺叶隔离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将9 Fr Coopdech支气管堵塞管置入右中间支气管。单肺通气组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两组均行双肺正压通气,20 min后摆放左侧卧位,肺叶隔离组对堵塞管套囊充气行左肺和右上肺叶通气;单肺通气组行左单肺通气。于双肺通气后20 min(T1)、左单肺通气或左肺和右上肺叶通气后20 min(T2)、胸腔镜下见右肺或右中下肺叶完全萎陷后(T3)、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前(T4)及术后第1天(T5)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T1~T4的吸气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结果肺叶隔离组T2、T3、T5时点PaO2、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单肺通气组;T2、T3时点Ppeak均明显低于单肺通气组,Cdyn明显高于单肺通气组(P〈0.05或0.01)。结论选择性右中下肺叶隔离技术用于右侧VATS,可提供清晰术野,改善术中低氧血症,复合短时间单肺通气可使气道控制更精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余鑫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84-2085
目的 研究肺癌疾病患者应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在我科治疗的126例肺癌患者病历资料.胸腔镜组63例患者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开胸组63例患者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结果 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胸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在平均手术时间和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高,并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实施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指标如出血量、拔管时间、肢体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6~18个月复发及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实施肺癌根治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易恢复、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方式对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Ⅰ组)和间断的双肺通气组(Ⅱ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 min(T2)、90min(T3)及术后2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结果两组TNF-α、IL-6、IL-8和IL-10于T2时明显上升(P〈0.05),Ⅱ组T3、T4时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IL-10高于Ⅰ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间断双肺通气可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陈杰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632-1634
目的观察戊乙奎醚对并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气管内插管拔管时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并存COPD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老年手术患者90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分组法分为P1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P2组(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和A组(阿托品0.01 mg/kg),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入室后10 min分别给与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阿托品0.01 mg/kg。全麻维持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微量泵输入)复合吸入七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松,使麻醉维持在适当深度,用Dr0oger Fabius麻醉机控制呼吸。记录停用麻醉时间、主要全麻用药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麻醉期间输血输液量等指标。监测患者插管后T1(5 min)、T2(10 min)、T3(30 min)的气道峰压(Ppeak),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并且记录麻醉期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停止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BRT)、意识完全清醒时间(RCT)、气管导管拔管时间(AST),麻醉苏醒期间低氧血症、喉-气管-支气管痉挛、苏醒延迟、躁动、精神障碍等发生例数。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主要麻醉用药对比分析无差异。麻醉开始前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三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P1、P2组BRT、RCT、AST指标参数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2组麻醉期间PaCO2、PaO2指标参数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托宁用于老年COPD病人术前给药不但能有效地抑制腺体分泌,而且在全麻期间降低气道峰压和呼吸道阻力,提高肺顺应性,术毕缩短拔管时间上均优于阿托品。特别是对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能明显改善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自主呼吸试验(SBTs)在有创机械通气(IPPV)撤离中的价值。方法对接受IPPV治疗〉48小时(经口、鼻插管)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SBTs,前瞻组每天120分钟/次,连续1~3天,满足条件后拔除人工气道(拔管);回顾组初始SBTs为每天120分钟/次,以后逐日延长SBTs时间,直至持续24小时符合条件后才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总SBTs时间、气管插管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拔管成功率、再插管率和病死率。结果前瞻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78.1±8.8)岁;回顾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76.7±7.5)岁。原发病均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重症肺炎、心衰,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回顾组比较,前瞻组SBTs和拔管成功率高(P〈0.05);总SBTs、气管插管、ICU停留时间短(P〈0.05);病死率低(P〈0.05)。两组VAP发生率和再插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PV撤离中,采用每天120分钟/次,连续1~3天的SBTs法可能比初始每天120分钟/次,以后逐日延长、直至持续24小时符合条件后才拔管的方法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在治疗肺癌中的效果。方法分析入住我院的8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经电视胸腔镜(VATS)辅助下的小切口行肿瘤切除并系统纵膈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频度以及随访6年之内的生存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80例肺癌患者,一共清理淋巴结688个区1054枚淋巴结,每位患者平均为(12.31±2.67)枚;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术后患者生存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胸腔镜下肺癌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肺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患者在抗感染、解痉平喘、抗炎、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简称BiPAP组)和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组(简称联合组),联合组于BiPAP组基础上给予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小时、治疗结束后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改善程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的治疗成功率、避免行有创机械通气等方面,与BiP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组治疗肺性脑病时,其改善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疗效显著,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避免行有创机械通气等方面均优于BiPAP组。  相似文献   

18.
吕连双  韩静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91-1593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正常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48 h后发生ARDS分成两组,通过观察两组的差异性来研究其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原因、SAPS评分和气管切开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吸气峰值、PEEP上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的如PaCO2、PH、PO2、呼吸频率、红细胞计数、肌酐、血糖、APTT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可比性。结论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吸气峰值、PEEP是形成AR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顾剑峰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155-2156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肺癌患者,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左全肺切除,右全肺切除,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总结导致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液气胸、肺动脉栓塞、肺不张、咳痰无力、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及呼吸急促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与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吸烟指数、二次手术、切除范围等密切相关(P<0.05).患者1年生存率80.6%(50/62),2年生存率53.2%(33/62),3年生存率40.3%(25/62).结论 老年肺癌与年龄、基础疾病、吸烟指数、二次手术、切除范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志茹  王韧  操敏  李琦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135-213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及其病因。方法选择原发性肺癌患者92例,分两组进行检测分析。心包内肺切除组37例、常规肺切除组55例,于术前、术后进行心电图动态检测。结果心包内肺切除术后ST段抬高31例(83.8%),心律失常23例(62.2%),Q-T间期延长19例(51.4%),与常规肺切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肺切除术后ST段压低10例(18.2%),与心包内肺切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包内肺切除术后T波改变26例(70.3%),常规肺切除28例(5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心包内肺切除术后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常规肺切除术后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提示手术对肺癌患者术后心电图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