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阴道助产手术包括产钳助产术和胎头吸引术两种。分娩过程中发生产程异常或需要紧急分娩时,把握阴道助产术的手术指征、掌握手术技巧、了解母儿并发症、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以使产妇、胎儿迅速地脱离危险,保障分娩安全,减少母婴损伤。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产钳由16世纪Chamberlen家族发明至今应用已有400年的  相似文献   

2.
影响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1989年至2001年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产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同期产钳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③2000年以前居于前四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胎膜早破;1999年起珍贵儿指征已出现,2000年及2001年已跃居第二位;④2000年与2001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于第五位和第六位;⑤因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因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的指征中以头位难产为首位,也较难掌握。因此,时有发生指征不足、过早干预或认识不足、延误手术时机的错误。本文对我院三年期间的剖宫产术,特别是头位难产的指征,进行了回顾性评议分析,以期有助于今后的临床实践。资料一、剖宫产率:1982年7月至1985年6月,本院分娩总数为2240次,剖宫产术共306次,剖宫产率为13.6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叶产钳在剖宫产术中助娩胎头的应用及其优点.方法:选择我院600例剖宫产患者,分为手取组(徒手娩胎头)300例,直接产钳组212例,改用产钳组(徒手娩胎头失败及时应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88例,观察3组母婴结局.结果:直接使用产钳组助娩胎头均成功,且新生儿产伤及子宫下段裂伤低于手取组;而改用产钳组中窒息率发生高于手取组及直接使用产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有很多因素,但产钳助娩胎头可降低新生儿胎头娩出困难,有利于母婴安全,能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389例剖宫产术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10年剖宫产术1389例。结果是平均剖宫产率为23%,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几平均死亡率为12.63‰。剖宫产主要指征为相对性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臀位、骨盆狭窄。提示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一定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对孕期及产程的监测、管理,既可能降低母婴死亡率,又能适当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头先露的阴道助产术包括产钳助产术和胎头负压吸引术。在第二产程中判断胎头位置及胎方位是阴道助产成功的关键。胎头最低位置于坐骨棘2 cm以下,胎方位为枕前位者,助产风险相对小。产科医生要严格把握阴道助产的手术指征,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临床医生的判断能力,培训经历以及临床经验是助产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确选用阴道助产方法,有益于降低剖宫产率,并保证母婴健康。在阴道助产指征明确和条件具备情况下,选用胎头吸引助产术或产钳助产术应结合各种情况考虑。低位或出口产钳以及胎吸助产是解决第二产程宫缩乏力、因疾病需缩短第二产程的良好手段,手术时间短,产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Kielland产钳对持续性枕后位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胎头双顶径已达或已过坐骨棘水平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用Kielland产钳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产钳术。结果 成功率100%,母体软产道损伤17%,新生儿损伤12%,无会阴Ⅲ度裂伤,无后穹窿,宫颈,膀胱损伤及子宫破裂,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Kielland产钳反置上钳旋转胎头术用于双顶  相似文献   

9.
新式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助娩胎头的体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新式剖宫产术 (改良的MisgavLadach式剖宫产 )因其术式简便、快捷、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腹壁疤痕小 ,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因该术式暴露术野稍差 ,胎头娩出有时困难 ,我们在徒手娩胎头困难时应用产钳助娩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行新式剖宫产术[1] 968例 ,其中手取胎头失败 (手取胎头 1min未娩出者 ) 4 6例使用产钳助娩 ,所选病例均为单胎头位。产妇年龄 2 1~ 3 8岁 ,平均 2 5岁。其中择期剖宫产术 15例 ,急症剖宫产者 3 1例 ,手术指征为胎儿宫内窘迫 2 1例 ,…  相似文献   

10.
产钳术及胎头吸引术副损伤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钳术应用初期,由于对骨盆、胎儿及产钳结构本身认识不足,常造成母婴损伤甚至死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产钳术的广泛应用,副损伤逐步下降,但母体合并症仍有6~40%,胎婴儿病率可达10~30%。胎头吸引术比较接近生理情况,母体创伤小,胎婴儿损伤仍严重。今就其副损伤的发生与防治进行阐述。母体方面一、产道损伤及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与胎先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方法:对306例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疤痕子宫、头盆因素、臀位、产前出血、胎儿宫内窘迫。结论: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有效降低高危孕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但医务人员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运用剖宫产术,才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阴道助产的近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娩不外乎自然分娩、阴道手术助产及剖宫产三种方式,其中阴道助产手术种类繁多,对不同胎位、不同情况手术方式也各异。如头位时行产钳或胎头吸引术;臀位行臀位助产;横位行内倒转或断头术;死胎、死产行穿颅或极个别的情况行胎儿除脏术。一、产钳与胎头吸引术:第二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分析了2002-2003年全部阴道侧切产钳病历303例,重点对侧切产钳的指征加以讨论,以总结经验,提高产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产钳手术的置钳法有双手及单手法两种。作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单手置产钳术能及时解决难产,减少母儿损伤,达到“稳、准、快”的目的。现将单手置产钳的优越性、操作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一、从产钳手术的目的分析:产钳术是解决单胎头位分娩第二期延长的难产(因继发宫缩无力或头盆轻度不称),加速娩出胎儿,减少骨盆对胎头造成的挤压性创伤,因此必须选择简而易行比较安全的置钳法。双手法须两手交换固定胎头与置钳,不仅手术时间较长,且不易置准。  相似文献   

15.
21年初产妇剖宫产率及适应证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初产妇剖宫产率和适应证的变化中,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方法 抽样选择1984-2004年21年初产妇剖宫产病例671例,比较及分析其剖宫产率及适应证的变化。结果 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产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同期产钳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③2000年以前居于前4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位异常、胎膜早破;1999年起珍贵儿指征已出现,2004年已跃居第2位;④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和产妇年龄的增大也是影响初产妇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结论 初产妇增多并不是引起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孕产期保健,鼓励产妇阴道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6.
产钳术4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1984~1989年期间,我院422例产钳术临床资料,以探讨产钳术对母儿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本组年龄在30~38岁者382例;初产妇414例;37~41孕周者376例,42孕周以上31例.产钳术适应证中,胎头位置异常及胎儿宫内窘迫者分别为120例(28.4%)及103例(24.4%),其次为第二产程延长及宫缩乏力,分别为96例(22.75%)及81例(19.19%),母亲并发症者22例(5.21%).422例中,低中位产钳169例,低位产钳253例.本组均按中低位产钳术常规操作,上钳前均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会阴切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17.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助产术的评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分娩过程中 ,采用适当的阴道助产方法 ,对于降低剖宫产率 ,保证母婴健康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段。阴道助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产钳助产术 ,另一种是胎头吸引助产术。这两种助产方法所需条件基本相同 ,但又有各自的优缺点 ,怎样选择正确的助产方法 ,达到使产妇经阴道安全分娩 ,减少新生儿损伤的目的 ,是产科医生的必备技能。1 产钳助产术  产钳是为牵引出胎儿而设计的 ,产钳助产术开始于 17世纪 ,在 2 0世纪初抗生素问世以前 ,剖宫产术的危险性较大 ,产钳助产术解决了部分难产 ,但高、中位的产钳也造成了较多的胎儿及母体的损伤。现在…  相似文献   

18.
<正>难产又称异常分娩,主要是指头位难产,即发生于头先露的难产。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21%。且初产妇中15%的剖宫产指征为难产[1]。由于其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故受到了广大产科医生的重视。因此,及早识别头位难产的征象,查明原因,作出正确的处理,使其向顺产方向发展,则能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从而减少头位难产给孕产妇及胎婴儿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1988年ACOG组织建议对1965年产钳分类进行重新修订。 1965年产钳分出口、中位和高位。出口产钳阳定胎先露已达盆底,儿头矢状缝在骨盆前后径上。中位产钳胎头衔接,儿头在出口未见到,可以有些旋转。高位产钳胎先露浮动。按此分类的缺点是出口产钳限定面太窄,而中位产钳面太宽,且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20.
<正> 胎膜早破(PROM)是孕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有人认为PROM是头位难产的早期信号,并将PROM作为剖宫产术指征,使PROM剖宫产率逐渐上升。本文对我院1985—1988年540例PROM患者的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同期2874例非PROM产妇作对照,探讨正确掌握PROM的剖腹产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