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最佳时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最佳吸痰时机,确保机械通气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观察法将吸痰240例次随机分为4种时机(Ⅰ:肺部听疹痰鸣音时;Ⅱ:呼吸机压力报警时;Ⅲ:患者咳嗽时;Ⅳ:主观方面)。结果:不同时机吸痰,机械通气效果不同。结论:肺部听诊痰鸣音时和呼吸机压力报警时作为最佳吸痰时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以选择最佳吸痰时机.方法 将3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和时照组各15例,实验组依据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动作,然后快速吸引;对照组采用有痰鸣音或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时吸引,分别监测两组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PaO2>、SaO2>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通过肺部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咳嗽,适时吸痰,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预防机体缺氧造成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以选择最佳吸痰时机。方法:将3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依据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动作,然后快速吸引;对照组采用有痰呜音或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时吸引,分别监测两组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实验组PaO2、SaO2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通过肺部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咳嗽.适时吸痰,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预防机体缺氧造成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咽通气道吸痰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口咽通气道吸痰,对照组经口、鼻吸痰。结果实验组患者吸痰后的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肺部听诊痰鸣音减少或消失,血气分析值明显改善。结论经口咽通气道吸痰效果优于经口、鼻吸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期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技巧,提高患者ICU监护质量.方法随机观察护士吸痰操作,观察记录并吸痰后10 min内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评估吸痰效果272例次.其中,机械通气情况明显改善137次,无变化93次,恶化42次.选择听诊痰鸣音吸痰113例次,吸痰后患者机械通气情况明显改善率为63.72%.结论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是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顺利渡过危险期和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吸痰前充分吸氧、间断减压式吸痰等方法的应用均可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痰鸣音时或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立即给予吸痰,观察组患者采用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结束时、吸痰后5 min动脉血气变化;吸痰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平均吸痰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SaO2均处于高值,影响不明显,PaCO2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对照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SaO2波动明显;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吸痰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预防因气道阻塞时间长致机体缺氧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按需吸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按需吸痰效果。方法:将ICU的80例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话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按医嘱吸痰1次,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后吸痰;试验组采取按需吸痰.听诊、行雾化吸入后翻身60。角度侧卧位5~10min后吸痰,再昕诊,观察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间隔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行按需吸痰,明显延长吸痰时间.提高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达到较好的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安全吸痰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荣刘希伶  孙红梅 《现代护理》2005,11(14):1113-11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期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技巧。提高患者ICU监护质量。方法 随机观察护士吸痰操作,观察记录并吸痰后10 min内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评估吸痰效果272例次。其中,机械通气情况明显改善137次,无变化93次,恶化42次。选择听诊痰鸣音吸痰113例次,吸痰后患者机械通气情况明显改善率为63.72%。结论 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是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顺利渡过危险期和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吸痰前充分吸氧、间断减压式吸痰等方法的应用均可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吸痰的时机。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便利抽样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首次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在术后第1天8:00开始进入实验研究,至第7天结束,观察并分析患者痰液黏稠度、痰液量、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听诊痰鸣音、吸痰间隔时间、呼吸道湿化液量、咳嗽反射的变化情况,以及肺部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 36例患者130例次气管切开吸痰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痰液量为因变量,自变量中是否出现自主咳嗽、氧饱和度变化值、呼吸道湿化液量、呼吸频率变化率、与肺部理疗间隔时间、听诊痰鸣音性质的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指征推荐标准为:患者出现自主咳嗽;肺部听诊痰鸣音;肺部物理治疗后5.5 min之内;呼吸道湿化液量累计11.0 ml;脉搏氧饱和度值下降2.5%;呼吸频率增加17.65%;心率变化率达到患者基础心率的7.7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寻找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ICU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年患者20例,均由培训合格后的注册护士采用3 种负压(-75 mmHg,-150 mmHg,-300 mmHg)(1 mmHg=0.133 kPa)行密闭式吸痰,由2 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痰鸣音改善状况及吸痰间隔时间);并于吸痰前2 min,吸痰后5 min、10 min,测定并记录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吸痰负压为-150mmHg 时吸痰间隔时间(76.0±33.3)min 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及-300 mmHg 时(34.5±17.3)min、(55.5±16.7)min,同时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时(P<0.05).不同负压组不同时间点的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吸痰负压为-300 mmHg 时,吸痰后5 min 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相对于吸痰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150mmHg 是安全、有效的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负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开放式吸痰和闭合式吸痰两组,每组各40人。监测吸痰前后患者颅内压、心率、痰鸣音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开放式吸痰组颅内压升高幅度大于闭合式吸痰组(P0.05),开放式吸痰组比闭合式吸痰组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而患者的痰鸣音及心率影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卫红  韩臻  黄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1567-1568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0例)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对照组(n=30例)吸痰时零负压进管,至深部后边吸痰边负压退管。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的吸痰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效果方面具有安全性和优越性,与常规吸痰方法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低,吸痰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9例,对照组24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研究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2%低于对照组14.6%,两组比较,x^2=4.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相比,封闭式负压吸痰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深度。方法将36例行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部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密闭式深部吸痰(临床常规方法,即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退出0.5~1 cm),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日吸痰次数及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吸痰后比较,观察组吸痰后引起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比较小,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出现痰痂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部吸痰能有效吸痰的同时,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杏林 《全科护理》2014,12(1):69-7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机械通气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对照组,心率(HR)下降20%、肺部感染、血性痰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吸痰恐惧、痰液喷出例数、24h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间隔时间低于对照组、痰鸣音计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式吸痰比较,密闭式吸痰可更好地维持病人的氧合状态、减少气管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适时吸痰的护理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械通气是救治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而吸痰成为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任务。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通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现将吸痰时机的判断、吸痰方法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ICU机械通气患者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ICU行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进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吸痰前后心率、血压、潮气量、气道压力、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部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除心率、血压、潮气量外,气道压力、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部相关并发症等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时,使用吸痰→湿化→扩肺→吸痰→扩肺或者吸痰→扩肺的方法,可以提高吸痰效果,减少肺部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