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分析残胃病变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残胃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结果:48例残胃病变中HP阳性者17例,感染率35.4%。伴胆汁反流组HP感染率14.3%,不伴胆汁反流组HP感染率65.0%,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5年内组HP感染率20.0%,术后5年以上组61.1%,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毕氏Ⅰ式术后16例,胆汁反流率25.0%,毕氏Ⅱ式术后32例,胆汁反流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汁反流及HP感染是残胃病变的重要因素,HP感染可能是毕氏Ⅰ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而胆汁反流是毕氏Ⅱ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鸿  刘芸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11-16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对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间接受胃镜检查的201例残胃病人临床资料及同期进行胃镜检查而未接受手术的对照组176例,根据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进行分组,结合胆汁反流、HP感染、手术方式不同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胆汁反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HP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有胆汁反流的残胃黏膜上述各种病变检出率较无胆汁反流组的明显增高(P〈0.05),同时存在胆汁反流和HP感染残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与无胆汁反流无HP感染残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存在HP感染对上述残胃黏膜病变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残胃炎患者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残胃炎患者及46例非残胃炎患者,按其疾病分为观察组(残胃炎)及对照组(非残胃炎),对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与Hp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Hp阳性率(45.65%)与对照组(47.8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毕Ⅱ式手术方法 Hp阳性率(75.00%)显著比毕Ⅰ式(23.08%)高(P0.05);有胆汁反流者Hp阳性率(82.35%)显著比无胆汁反流者(33.33%)高(P0.05)。结论:Hp与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无明显联系,但与胆汁反流及手术方式有关,临床应密切注意,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减少此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切除术式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Billroth Ⅰ式和Billroth Ⅱ式术后、胆汁反流与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残胃组患者101例,其中Billroth Ⅰ式58例,Billroth Ⅱ式43例,同期未手术患者4501例作为对照组。残胃组内又分别根据HP、胆汁反流与否、反流程度分层比较。以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结果残胃组HP感染率(21.79%)显著低于对照组(41.16%),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 Ⅰ式组HP感染率为21.43%、Billmth Ⅱ式组HP感染率为22.2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illroth Ⅰ式组胆汁反流阳性率57.14%与Billmth Ⅱ式组的88.89%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胃胆汁反流阳性患者HP感染率为35.44%、胆汁反流阴性患者HP感染率为45.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胃组患者不同程度胆汁反流的HP感染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胆汁反流的HP现患比均〈1.0。结论残胃HP感染率低于未手术者,胆汁反流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但与HP感染严重程度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 -2003年间3 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 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2)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 <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4)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残胃伴及不伴胆汁返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但其与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关系不清晰,作者3年来对本院消化内科198例残胃作HI'检测探讨,以了解残胃的HP感染状况与手术方式、胆汁反流、残胃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便携式光纤分光光度计(bilitec2000)24小时监测食管腔内胆红素水平用于诊断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探讨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意义。方法:用便携式光纤分光光度计对60例GERD患者(包括食管炎18例)及33名健康人进行24小时食管腔内胆红素监测,以胆红素吸收值达到或超过0.14作为胆汁反流的阈值,计算反流总次数、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反流超过5分钟的次数及最长反流时间。以健康人的反流总时间百分比第九十五百分位作为正常值上限,用于判断GERD患者胆汁反流是否阳性。结果:GERD患者24小时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的中位数为1.9%(0~12.6%),高于对照组的0.5%(0~2.1%,P<0.05);食管炎患者相应为3.7%(0.95%~12.6%),明显高于非食管炎患者的1.4%(0~7.6%,P<0.05);GERD患者中有20例(34%)胆汁反流阳性(混合反流);混合反流的20例食管炎占12例(60%),而胆汁反流阴性的39例中食管炎只有6例(15%),P<0.05。10例GERD患者两次监测结果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便携式光纤分光光度计监测食管胆红素水平用于诊断DGER是可行和可靠的;34%的GERD患者存在酸和胆汁混合反流,混合反流可加重食管黏膜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7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及22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与2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对照。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1.6%(24/76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9.0%(13/22例),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72.4%(21/29例),前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后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共同发病中互不明显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胃液PH值及胆汁返流的关系。方法:对98例胃部份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残胃液PH值、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观察胆汁返流。结果:HP阳性率为46.9%;BillmthI式组HP阳性率为64.3%,Billroth Ⅱ式组HP阳性率为33.4%,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胆汁返流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34.9%,无胆汁返流组HP阳性检出率为68.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残胃液PH值〈4共38例,其中近胃切除组7例,Billroth Ⅰ式组组23例,Billroth Ⅱ式组8例;HP阳性者有18例胃液PH值〈4,占39.1%,52例HP阴性者有20例PH值〈4。占38.5%;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胆汁返流63例,其中Billroth Ⅱ式组为82.3%(51/61),分别显著高于Billroth Ⅰ式组及近胃切除组;。结论:残胃胆汁返流与HP感染与呈负相关性,HP感染对残胃PH值无明确相关性,胆汁反流与残胃液PH值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三种常见慢性胃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3种常见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273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及反流胃炎的患者,并用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124例,HP阳性67例,阳性率为54.0%;慢性糜烂性胃炎96例,HP阳性89例,阳性率92.7%,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HP阳性15例,阳性率34.0%。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3种常见慢性胃炎与HP感染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胃镜表现.方法 对105例老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5例患者中,34例(32.38%)采用毕Ⅰ(BI)式手术,71例(67.62%)采用毕Ⅱ(BⅡ)式手术,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中残胃癌15例(14.29%),吻合口及残胃溃疡14例(11.43%),胆汁反流42例(40.O%),吻合口及残胃炎34例(32.38%).并发息肉13例(12.38%),幽门螺杆菌阳性33例(31.43%).统计分析显示,BⅡ式术后残胃癌、吻合口及残胃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高于(BⅠ)式(P<0.05),而BⅡ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BⅠ低(P<0.05).结论BⅡ式较B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老年残胃癌变、炎症和胆汁反流发生率均较高,应定期随防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残胃病变182例临床与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残胃相关病变的特点、主要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2004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82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诊断残胃病变,毕Ⅱ氏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氏手术(P0O.05),伴有胆汁反流残胃患者却检出率低于无胆汁反流患者(P〈0.05)。结论:残胃病变发生率高,应掌握手术指征,注意手术方式,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应予促胃动力、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以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胆汁反流对不同性别患者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胆汁反流患者664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既往病史、焦虑和(或)抑郁状态评估结果,观察分析其内镜下表现、病理检测结果和HP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性别之间胆汁反流发生高峰年龄、相关危险因素、胆汁反流对胃黏膜造成的影响的异同。结果 (1)男性胆汁反流检出率为6.75%;女性胆汁反流检出率为7.02%,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胆汁反流男性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47.45±17.58)岁;女性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47.49±17.29)岁,不同性别发生胆汁反流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无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胆汁反流检出率在70岁之前随年龄增高而升高,70岁以后随年龄增高开始下降,男性反流检出高峰在51~60岁,女性反流检出高峰在41~50岁,女性胆汁反流高峰年龄大于男性(P<0.05)。(3)在女性组中,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发生胆汁反流率最高,其次喝咖啡、非甾体消炎药、烟酒、糖尿病等。在男性组中,吸烟组发生胆汁反流率最高,其次是焦虑和(或)抑郁状态、饮酒、喝咖啡、非甾体消炎药、糖尿病等。(4)内镜特征:胃溃疡男性58例,检出率为17.70%,女性19例,检出率为5.29%,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血水肿、出血点、出血斑、糜烂、糜烂出血、胃息肉、胃癌检出率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理检查:炎症、炎症+胃小凹增生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肠化、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胃溃疡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肠化+胃小凹增生、炎症+异型增生、肠化+异型增生、肠化+胃小凹增生、胃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胃癌、HP感染二者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可造成胃黏膜各种损害,男性和女性之间胆汁反流高峰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内镜和病理表现有一定的差异;HP感染发生率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03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16例,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比较两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结果:20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为37.93%,对照组为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0.45%、37.33%、34.62%、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结论:HP感染有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胃镜检查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3厘米处,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银染色检查阳性患者定为HP感染阳性。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两周。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行病理切片检查。Warthin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HP检查阴性患者,定为HP根除。结果: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胃术后患者占15.2%,胆囊疾病者占27.2%,不明原因者占57.6%。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28例,占30.4%。HP阳性患者中25例,于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复查,发现23例HP根除,HP根除后有6例患者仍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24%),HP根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为76%。结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 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 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 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 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 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 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335例分为胃癌组(n=64)、胃癌前病变组(n=143)、良性病变组(n=69)和正常对照组(n=38),比较上述四组血清中和胃粘膜组织中HP IgG抗体检出率.结果:胃癌前病变组、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及胃组织中HP抗体的阳性率依次降低,胃组织HP IgG抗体阳性率虽略高于血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血清HP IgG抗体检测可作为胃癌的早期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残胃炎、残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58例残胃粘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9%(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53.2%(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70.8%(68/96),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残胃癌HP阳性率为80.0%(16/20).结论胃术后残胃炎和残胃癌与HP感染有关,但不是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胃粘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65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行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分析其胃粘膜炎症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的关系。结果本组HP感染率21.8%(36/165),而同期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为41.8%(2750/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HP感染与胃内胆汁反流缺乏必然联系。Ⅲ度反流组肠化生和萎缩检出率显著高于Ⅰ度反流组,分别为39.6%(21/53)、14.3%(5/35)及43.4%(23/53)、17.1%(6/35),(P〈0.01)。十二指肠球部变异及幽门口开放越显著,胃窦部粘膜炎症程度越严重。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变异及幽门括约肌弛缓导致的胃窦粘膜损伤主要因素为胆汁反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方法:应用^99mTc—EHIDA核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显相检查的方法,分析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发生率。结果: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46例,发生率为46.9%,其中伴有慢性胆囊炎46例,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34例,发生率73.9%,发生率高,与不伴有胆囊疾病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胆汁反流,尤其是伴有胆囊疾病者胆汁反流发生率高,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对十二指肠胃反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