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病(CKD)既较常见,又与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和总死亡风险升高明显有关,并为CVD事件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既往发现,低踝臂血压指数(ABI)与下肢动脉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     
低血糖事件增加室性心率失常风险 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糖尿病治疗》(Diabetes Care)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严重低血糖事件会增加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风险。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中,胰岛素和/或磺脲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与低血糖事件风险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与罹发心血管疾病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共识,糖尿病前期的血糖升高与增加罹发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有关。然而关于1997年和2003年两次由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相关标准所限定的空腹血糖受损(IFG,预示罹发糖尿病风险大大增加)可否预测继后罹发CVD风险迄今尚不清楚。现就基线伴IFG对继后CVD事件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钙化(CAC)将增加心血管疾病(CVD)患者的CVD事件。然而既往关于肾动脉钙化(RAC)与继后死亡风险间关系,尤其是在无CVD临床佐证的健康成人,尚远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大样本长程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通常所选用的用以测量肥胖的相关指标众多,其中包括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值及腰围/身高比值(WHtR)等,且既往关于前三者指标与罹发心血管疾病(CVD)风险间关系相关研究众多,其结论亦多趋一致。然而关于WHtR所示肥胖与罹发CVD事件风险间关系尚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大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6.
魏利君  李惠琴 《山东医药》2023,(12):106-111
抗病毒治疗有效延长了艾滋病(AIDS)患者的预期寿命,但伴随着AIDS患者的老龄化,该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增加,包括心梗、卒中、心力衰竭等类型。AIDS患者除了传统的CVD危险因素外,还存在发生CVD的HI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如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ARV的影响、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准确预测CVD风险对降低AIDS患者CV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CVD风险评分有弗雷明翰心脏研究风险预测(FRS)模型、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估(SCORE)模型、针对中国人群的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模型等,但以上适用于普通人群的CVD风险评分可能会低估AIDS患者CVD风险;D:A:D[R]评分是目前主要的针对HIV感染人群的CVD风险评分,该模型纳入了CD4细胞计数等HIV特异性危险因素,但对中国HIV感染人群CVD风险评估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未来有必要更全面地探索HIV特异性标志物及新型指标,完善该人群CVD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患病率与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透析中的CVD患者主要由3部分构成:①原发的CVD(即与肾脏病和透析无关的CVD);②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disease,CKD)并发的CVD;③与透析相关的CVD。在透析患者中,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还存在透析患者特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CVD)为全球首位致死病因,而有效降低CVD发生发展的非心血管药物少见。既往发现,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可有效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尚兼有一些抗炎作用。然而既往关于ChEIs用药与CVD风险,尤其是与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间关系远不清楚,现就其进行大样本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CVD)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人群生命健康的首要原因,其致死率占全球疾病总死亡率的首位。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水平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血脂紊乱已被大量高质量研究证实为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上述指标作为血脂监测与CVD治疗靶点。然而大量临床数据证明,常规血脂指标并不能解释心血管事件及其残余风险,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即使常规血脂无异常,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近年的研究证明,这部分人群的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存在异常,因此关于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的病理机制以及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对于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其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在2013年4月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在无心血管疾病(CVD)病史的绝经后女性中,久坐会增加CVD的发生风险,与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无关,如同时存在久坐和体力活动较少可进一步增加CVD风险(JAm Coill Cardiol,2013Aprl0)。  相似文献   

11.
对30例健康者,40例高血压患者,32例高血压合并IFG患者的平均脉压(MPP)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IFG组脉压升高明显,与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IFG组CVD及LVH事件明显增加(P〈0.05)。结论:脉压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IFG组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CVD)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高心血管风险或心血管疾病者,可通过改变危险因素来减少临床事件和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研究心血管风险评估对预防CVD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C-P/肌酐(UCPCR)评估T1DM残存胰岛功能及并发症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75例,以UCPCR0.2 pmol/μmol为切点值,将T1DM患者分为有胰岛功能组19例(PF,UCPCR≥0.2 pmol/μmol)、微量胰岛功能组42例(MF,0相似文献   

14.
睡眠呼吸紊乱和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睡眠呼吸紊乱(SRBD)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用多导睡眠图对43例CVD患者和43名性别、年龄和体块指数与CVD组匹配且神经系统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CVD组中SBBD(以阻塞性为主)发病率明显增高,呼吸紊乱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减低指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和最低SaO2低于对照组,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也长于对照组。CVD组睡前、醒后和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VD组中SRBD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也明显高于非SRBD患者,SRBD对CVD的危险性较大(OR值为6.85)。结论SRBD是CVD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CVD也可能诱发或加重SRBD,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影响CVD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40~50年间,尽管心血管疾病(CVD)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CVD仍然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在CVD死亡的疾病中,心脏猝死(SCD)约占50%,在SCD中,由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或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又是SC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睡眠呼吸紊乱(SRBD)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 用多导睡眠图对32例老年CVD患者和43例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与CVD组匹配且神经系统正常者进行研究。结果 CVD组中SRBD发病率明显增高,呼吸紊乱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减低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和最低SaO2低于对照组,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也长于对照组。CVD组睡前、醒后和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RBD对CVD的危险性较大(OR值为6.85)。结论 老年人SRBD是CVD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肥胖和糖脂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CVD)关系密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使CVD事件下降30%~60%,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减少CVD事件17%~43%,如血压和血脂控制更严格,可能获益更多。减轻体重能从多个方面改善心血管代谢危险。同样控制血糖至一定范围(7.8~8.0mmol/L)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将HbA1C控制在7.0%~7.8%,则可使糖尿病相关心肌梗死下降14%。降压和调脂的临床试验表明:血压和血脂水平控制得越严格,获得的益处就越大。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CVD)因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难题。正确构建有效的预测体系并评估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等级和冠心病(CHD)死亡风险,对于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神经酰胺(Cer)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鞘脂,广泛参与CVD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研究提示,Cer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且互相影响,参与CVD的发生和发展,对CHD及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通过对特定种类Cer的检测可能可更高效准确地预测C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尤其是评估CHD死亡风险,具备成为心血管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现对目前基于Cer的量表定量评估C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DCCT研究和UKPDS研究均显示强化降糖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ADA推荐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降至7%以下。但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CVD事件一直没有定论。DCCT研究中强化控制组有降低CVD的趋势,但发生CVD的事件数太少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1q(C1q)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诊的169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CVD患者(CVD组)和146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并招募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受试者均接受血清C1q水平检测,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1q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1q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预测价值。结果:CVD组血清C1q水平低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P<0.05),相关性分析CVD组血清C1q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均呈负相关(r值=-0.249~-0.425,P<0.05),与脂联素(ANP)呈正相关(r值=0.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血压3级、合并糖尿病、Hcy≥18.24μmol?L-1、C1q≤93.21μg?mL-1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示血清C1q水平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CVD患者血清C1q水平明显降低,C1q有望作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CVD风险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