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49例行前路减压术,27例行后路减压术。根据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将其分为2组,MP组38例,在脊髓减压前30min予MP1000mg,iv gtt,术后d 1、2、3给予MP 160 mg,30 min内iv gtt;地塞米松(Dex)组38例,术后d 1、2、3应用地塞米松20mg·d~(-1),iv gtt,d4减至10mg,d 5减至5mg,5 d后停用。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7d和3mo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MP组术后7d和3mo神经功能均优于Dex组(P<0.05)。Dex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2组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的有效方式,同时应用MP可有效维持减压后获得改善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的疗效.方法 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均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术,术后3~5个月,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表现,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一期后路手术9例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二期前路手术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分期后、前路联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明显,1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JOA评分增加3~7分.结论 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椎管扩大术后,原有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受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4.
胡英  吴敏红 《海峡药学》2012,(12):220-221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10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在原有的基础上术中加入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并术后给予加强护理,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经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脊髓功能康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应用于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简单、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几年诊治的5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53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疼痛缓解、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根据脊髓压迫来源、范围、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的疗效。结果:优9例,良12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为78.2%(25/32)。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椎管矢状径也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常见骨科疾病。行保守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因此对于有神经受损症状的患者,及时的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临床上多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或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当患者的病变节段较多、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及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情况时,颈后路手术通常作为治疗的首选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观察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5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均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直线型9例,鸟嘴型8例,连续锯齿型21例、复杂型14例.通过随访,评估术后1年的JOA评分.结果 术后1年的JOA评分,52例患者中优3例,良21例,可23例,差5例,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鸟嘴型及复杂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存在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情况.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有效的,但对鸟嘴型及复杂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干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前路治疗与后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MCSM 3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外科协会(JOA)评分、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和对照组增大,对照组较术前减小(P< 0.05,P<0.01).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 前路或后路治疗MCSM均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状态,且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亚健康组(A组)35例,该组患者主诉颈肩部不适但非颈椎病;B组35例,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SM符合但常规MRI结果无异常;CSM组(C组)35例,该组患者为确诊CSM.105例患者均进行X线片及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结果 B组及CSM组JOA评分、X线结果中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椎管矢径比,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MRI椎管矢径与亚健康组比明显较低,而比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及动态颈段MRI检查中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颈椎动态MRI具有重要的价值,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与分析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6~36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均取得骨性愈合,骨融合时间为15~20周,平均17周,植骨融合率达100%.根据JOA评分,其优良率高达84.00%.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突出,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05~2008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42例为临床资料,随访1~3年。结果所有42例患者有效率达100%,满意率达99.5%,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无一例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无植骨不整合。结论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等/等信号组预后较好,低/高信号组预后较差。结论 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祁金梅  张秀军 《安徽医药》2012,16(8):1199-120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4月于该院进行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为实验组,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于该院进行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循证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7 d的JOA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恢复行走时间。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行走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临床实践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