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婉玉  廖俊  李庭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28-1929
目的:探讨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疗效.方法:单侧PC-BPPV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使用改良Epley复位法,在此基础上加服倍他司汀,每次6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对照组在就诊当日视患者耐受程度及病情缓解情况给予改良Epley手法复位1次.结果:1个月后评价两组疗效,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改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丁治疗BPPV有相互补充的作用,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35-23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52例BPPV患者,根据其患病类型选择改良Epley手法和改良Semont手法给予治疗。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PC-BPPV使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愈43例(92.6%),有效2例(4.3%),无效1例(2.2%);6例HC-BPPV使用改良Semont法,治愈4例(66.7%),有效例2(33.3%)。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显著,安全经济,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消旋止晕片联合改良Epley手法复位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对8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消旋止晕片联合改良Epley复位)与对照组(改良Epley复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愈率两组基本相同。治疗2w后,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共计有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0.4%,治疗组为2.7%,对照组为20.0%。结论:消旋止晕片联合改良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BPPV疗效肯定,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1~2021-01我院BPPV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变化(VSI)、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3、5天观察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Romberg征阴性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BPPV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效果。方法将89例耳石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4例。 A组单纯用药治疗,B组联合手法复位医治,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7.78%低于B组的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倍他司汀片辅助治疗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予以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残余症状发生频率、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ertigo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disorder scale,DHI)评分。结果:观察组头晕、漂浮感、行走不稳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HI各项评分和总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片在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BPV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能有效降低眩晕发生频率,改善眩晕症状和身心障碍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对梅尼埃病所致眩晕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78例患有梅尼埃病所致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天麻素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天麻素与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结束后眩晕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倍他司汀对患有梅尼埃病所致眩晕的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纳入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出现残余头晕5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联合治疗组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滴注qd,同时倍他司汀12 mg po tid;对照组仅予倍他司汀12 mg po tid。治疗3周,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症状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结果对照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为(15.1±6.4) d,联合治疗组为(9.8±4.3) d,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下降,焦虑、抑郁评分下降(P <0.05);治疗3周后,联合治疗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能缩短BPPV患者管石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能减轻残余头晕程度。  相似文献   

10.
谢芬  戴秀珍 《淮海医药》2013,31(1):35-35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疗效。方法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长春西汀+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治疗。均行1疗程(7d)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疗效较血栓通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0~5岁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疗法辅助治疗5岁以下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行,值得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纳美芬和醒脑静,对照组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症状减轻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28例和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4例和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雁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99-3400
目的比较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30例中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面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舒适、无痛苦、不良反应小、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析加味牵正散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中药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可以得知,观察组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52.5%),显效11例(28.9%),好转5例(13.2%),无效3例(7.9%)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痊愈13例(32.50%),显效10例(26.3%),好转8例(20.0%),无效9例(23.7%)总有效率为76.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加味牵正散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效果优于西医药物治疗,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玉红膏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玉红膏治疗尿布皮炎患儿60例,并与60例应用鞣酸软膏治疗的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5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0%,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治愈率65.0%。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玉红膏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龙合剂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热夹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热夹痰证)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中成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黄龙合剂口服,中成药对照组予以麻甘颗粒口服,西药对照组予以孟鲁司特联合特布他林口服,3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治愈7例(占23.3%),显效13例(占43.3%),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中成药对照组治愈2例(占10%),显效4例(占20%),有效6例(占30%),无效8例(占40%),总有效率60%;西药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例(占5%),有效9例(占45%),无效10例(占50%),总有效率5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黄龙合剂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采用吸入性联合全身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共90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在使用同等级抗生素及平喘治疗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局部联合全身激素治疗)50例和对照组(单纯全身激素治疗)40例。结果:观察组50例中,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FEV1/L水平、(FEV1/FVC)%水平、PaO2水平、PaCO2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采用局部联合全身应用激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肺功能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较有效的小儿遗尿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4例所选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头针、体针取穴治疗.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中痊愈28例(87.5%),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中痊愈17例(53.1%),总有效率为93.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取穴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确切,且痊愈率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新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期间确诊为PC-BPPV并且无法进行常规Epley法复位治疗的患者共216例。采用我院新改良Epley法治疗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当日76.39%患者痊愈(165例/216例),治疗1周后,痊愈者达82.41%(178例)。6个月随访期间,59例复发(复发率为27.31%)。结论新改良Epley法治疗PC-BPPV有效,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