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阈值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MS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和局部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治疗前组46例、放疗后局部复发组14例和放疗后纤维化组17例(3组共77例)进行鼻咽部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各组病灶的灌注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鼻咽癌治疗前组的灌注参数阈值并评价其对放疗后局部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治疗前组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值(PS)均高于放疗后纤维化组,但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均低于纤维化组,且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组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各灌注值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鼻咽癌治疗前组的BF、BV、MTT和 PS阈值分别为 210 ml·min-1·100 g-1、8.21 ml/100 g、8.92 s和14 ml·min-1·g-1,各阈值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100%、100%和71.34%,特异性分别 为94.12%、88.24%、35.29%和58.82%.结论 MSCT灌注参数阈值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局部纤维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临界值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NPC患者放疗后经CT灌注扫描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F、PS值对诊断NPC放疗后局部复发最佳临界值,计算BF、PS值临界值对诊断局部复发的预测值以及似然比(LR)。结果 CT灌注参数BF、PS临界值诊断NPC放疗后局部复发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89.2%和76.4%、70.1%;BF、PS临界值的阳性结果的LR分别为4.7和5,BF、PS阴性结果的LR分别为0.14和0.02。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BF、PS临界值对诊断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具有较好预测值,并具有较好的LR,有助于NPC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炎症、瘢痕组织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炎症、瘢痕组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66例进行了鼻咽部多排螺旋CT(MDCT)灌注成像,其中正常对照组20例,鼻咽癌组25例,炎症组10例.鼻咽癌放疗后0.5~5年无复发病例组(放疗后组)11例。在工作站应用去卷积计算局部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图等,四组病例的四组数据用SPSS11.0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粜25例鼻咽癌BF、PS、BV值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MTT值鼻咽癌组与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炎症组与对照组比较仅BF值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放疗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CT灌注成像可评价鼻咽癌.其中BF、PS、BV意义最大.可与炎症、放疗后瘢痕组织鉴别;炎症组织的BF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感兴趣血管选择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和纤维化灶CT灌注参数的影响,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CT灌注成像时选择替代感兴趣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对复发组(19例)和纤维化组(11例)进行CT灌注后,采用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内-颈内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颈外-下颌后组)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颈内组)分别作为3组感兴趣血管测量复发组和纤维化组患者的灌注参数,研究其差异性;利用ROC曲线计算3组灌注参数对复发瘤的诊断效能.对所获数据的组间差异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CT灌注感兴趣血管颈内-颈内、颈外-下颌后、颈外-颈内组的复发组血流量(BF)M值分别为201.88、439.59、252.23ml· min-1·100g-1,纤维化组分别为98.96、180.50、106.55 ml·min-1·100 g-1;复发组血容量(BV)M值分别为6.71、12.39、6.70 ml/100 9,纤维化组分别为2.35、4.76、2.95ml/100 9;复发组平均通过时间(MTT)M值分别为1.66、1.50、1.56 s,纤维化组分别为2.13、1.96、1.79 s;复发组表面通透性(PS)M值分别为19.31、36.39、15.22 ml· min-1·100g-1,纤维化组分别为16.58、29.08、16.63 ml· min-1·100g-1;各组内复发组与纤维化组的BF、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MTT及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颈内-颈内组BF、BV、MTT、P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9、0.947、0.677、0.703;颈外-下颌后组分别为0.938、0.967、0.648、0.679;颈外-颈内组分别为0.861、0.890、0.641、0.656;分别与AUC的诊断阈值(0.5)比较,3组灌注参数BF、BV测量值的AUC值具有诊断效能(P值均<0.01).结论 用3组不同感兴趣血管进行CT灌注成像,BF、BV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及纤维化灶均具有鉴别诊断效能;3组不同感兴趣血管可相互替代完成鼻咽癌放疗后的CT灌注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local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后称复发瘤)各CT灌注参数阈值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31例复发瘤和病理或随访证实的26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患者(后称纤维化组)进行鼻咽部病灶区CT灌注成像扫描,以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作为感兴趣血管测量各CT灌注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复发瘤各CT灌注参数阈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复发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阈值分别为347.02 ml·min-1·g-1、13.74 ml/100 g、1.82 s、15.39 ml·min-1·g-1,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30%、83.90%、66.70%、93.50%,特异性分别为93.90%、97.00%、60.00%、88.50%.结论 鼻咽癌MSCT灌注阈值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鼻咽癌放疗后病例进行CT灌注成像,按病理结果分为2组,复发组27例和放疗后改变组21例.对2组CT灌注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值(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利用SPSS17.0制成ROC曲线,判断最佳临界值.结果 鼻咽癌放疗后2组之间的灌注参数BF、BV、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BF、BV、PS的最佳临界值为337.20 mL·100 g-1·min-1、10.18 mL/100 g、17.34 mL·100 g-1·min-1,其灵敏度分别为92.6%、96.3%、81.5%,特异度为76.2%、81%、61.9%,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91,0.938,0.780.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同层动态CT增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病人35例,纤维化者40例,行同层动态CT增强研究,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动态增强特点明显不同。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联合应用在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鼻咽癌患者,入院前均未有相关治疗史,入院后所有患者先行一次常规MR、MR-DWI及MR-PWI检查,然后再行4周根治性放射治疗,待放疗周期完成后再行一次常规MR、MR-DWI及MR-PWI检查,最后对比分析放疗前后鼻咽部肿块在不同MR成像方法中的变化。结果放疗前鼻咽癌肿块在DWI图像上弥散受限(ADC值较高),PWI图像上血流灌注较丰富(血容量BV较高);图像上显示的弥散受限区域及高灌注区域最大层面面积,同放疗前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相比均要小(P0.05),而弥散受限区域稍大于高灌注区域(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后,敏感组鼻咽部肿块弥散受限区域、高灌注区域面积均明显下降,与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相比,下降更明显(P0.05);肿瘤放疗后复发不同于放疗后坏死或纤维化,复发表现为弥散受限、血容量BV升高,而坏死或纤维化表现为弥散不受限、血容量BV下降(P0.05)。结论在反应鼻咽癌放疗前后形态及生物学变化方面,常规MRI检查结合MRDWI、MR-PWI成像更准确;在评价鼻咽癌放疗的敏感性,鉴别肿瘤放疗后复发、坏死或纤维化中,弥散ADC值、灌注血容量BV参数均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MRI在鼻咽癌斜坡改变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鼻咽癌(NPC)侵犯及放疗后纤维化的斜坡动态增强MRI特点,为进一步鉴别斜坡部位NPC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 47例斜坡分为3组:正常斜坡(正常组)、NPC侵犯斜坡(NPC组)及斜坡放疗后纤维化(RF组).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后,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动态增强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测量动态早期斜坡、原发肿瘤、髁突、鼻甲的相对信号强度并作出动态曲线.结果正常斜坡骨皮质呈完整的低信号,骨髓则呈低、混杂或高信号;动态早期(40 s时),3组斜坡相对信号强度有显著差异;3组斜坡的相对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亦明显不同;NPC组斜坡相对信号强度明显较鼻甲高,但RF组相对信号强度较鼻甲低.结论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特征及动态曲线有助于正常、NPC侵犯及放疗后纤维化斜坡的鉴别,值得在斜坡部位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鉴别中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放疗后茎内改变的CT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深对鼻咽癌放疗后茎内异常改变的认识。方法鼻咽癌放疗后茎内改变者39例,均做鼻咽轴位CT平扫,详细对比观察复发与未复发者茎内CT表现。结果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者均表现为茎内增厚致密,而无复发者仅37.04%(10/27)表现为茎内增厚致密。在茎内增厚致密者中,复发病例边缘微凸者9例,平直3例;而无复发病例边缘平直者7例,微凹3例,无1例边缘突出者。上述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Ρ<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茎内增厚致密提示局部复发,若边缘微凸,则复发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名,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为(43±4)岁。20例鼻咽癌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为(50±5)岁。所有健康志愿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DWI成像时b值分别采用0和1000 s/mm2。结果健康志愿者双侧颞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的双侧颞叶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的双侧颞叶的ADC值与首次放疗后3 d及放疗后3个月双侧颞叶白质的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时的双侧颞叶的ADC值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DWI能够反映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变化,是一种能够发现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内结节或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内结节或肿块患者81例,行CT灌注扫描及常规动态增强扫描,计算病灶感兴趣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以及描绘时间-密度曲线(TDC),比较三组结节或肿块之间的区别.结果 恶性和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的BV及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三组结节或肿块间BF和MTT值无统计学差异.恶性与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之间各灌注值有较明显重叠.三组结节或肿块的(TDC)不同.结论 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肺内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的比较,得出一种无创评价肿瘤疗效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过病理证实的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1周及放疗后1周内行CT灌注,绘制ROI的TDC,并计算BF、BV、MTT、PS数值,随访确定有效组及无效组,分别比较有效组、无效组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食管癌放疗有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值分别为0.000、0.022、0.005,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食管癌放疗无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27、0.047,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参数对评价食管癌放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对拥有高BF、低MTT数值的患者容易获得更好的放疗疗效,为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行CT灌注扫描,将其中34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的病例根据其良恶性分为两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参数的特点,比较各灌注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淋巴结组TDC以缓升型为主(87.5%),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TDC以速升速降型为主(62.5%),淋巴瘤TDC以低平型为主(60%),其他癌(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TDC多呈速升缓降型(62.5%);恶性淋巴结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间(TTP)及强化值(EV)均高于良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及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or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recurrence (LR) and radiofibrosis (RF)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radiotherapy.

Methods

Forty-eight prospect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NPC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ic biopsy examin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was used on biopsy specimens,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was calculated by microscopy. Perfusion CT was performed on both the LR group (n = 31) and the RF group (n = 17)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Time-density curve, blood flow, blood volume, and mean transit time, as well as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were analyzed as perfusion CT parameters.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was compared between both the LR and RF groups.

Resul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R and RF groups in microvessel density, the time density curve, blood flow blood volume, mean transit time, and the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 < .01).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erfusion CT is a reliable and accurate method to identify LR and RF after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特征。方法共44例,分为COPD组25例及对照组19例。均行肺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设定感兴趣区(右腹肺、右背肺和左腹肺、左背肺),得到各处肺组织TDC和灌注参数,包括灌注值(P),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和血容量(BV)。比较分析COPD组和对照组的TDC特征,以及各灌注参数的差异性。结果COPD组较对照组TDC波峰延后。各灌注参数腹背肺比率在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组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0)。P、PEI和BV在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显示COPD患者肺部血流灌注异常主要表现为TDC波峰延后,TTP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将61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及肝血管瘤组,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感兴趣区(ROI)分别选放于病灶内(A点)、病灶周围1 cm处(B点)及正常肝实质(C点),分析其灌注彩图、灌注参数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结果 (1)肝细胞癌、约81%肝转移瘤在肝动脉灌注量(HAP)图上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门静脉灌注量(HPP)图上呈不均匀低灌注;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区域HAP图上呈明显高灌注,HPP图上部分呈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域在HAP及HPP图上均呈低灌注。(2)肝细胞癌TDC呈速升速降型,在30 s前达到峰值;肝转移瘤TDC一般在30 s前达到峰值,但顶峰多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TDC呈速升缓降型,一般在30 s后才达到高峰。(3)肝细胞癌组及肝转移瘤组B点参数值与A点有相似改变,而血管瘤组B点与C点灌注参数值无差异。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A点HP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B点HPP、总肝灌注量(TL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各组B点间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A点HPP、HPI及B点HPP、TLP、HPI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位于0.7~0.9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ROC曲线分析有望用于评价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并选择合适的诊断参考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评价CT灌注技术在显示肝泡球蚴血管生成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泡球蚴病患者的螺旋CT灌注检查资料,绘制病灶边缘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测定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通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灶边缘区域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对不同类型TDC的灌注参数、MVD和VEGF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类型TDC各CT灌注参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21例为Ⅰ型TDC,6例为Ⅱ型TDC,两型TDC的BF分别为(111.7±27.6)和(158.9±39.5) ml· 100 g-1·min-1,BV分别为(15.1 +6.2)和(26.8±8.4) ml/100 g,MTT分别为(7.0±4.4)和(7.7±3.1)s,PS分别为(51.7±17.3)和(51.0±20.5) ml· 100 g-1·min-1,两型TDC之间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97和- 18.783,P值均<0.05),MT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1和0.182,P值均>0.05);两型之间MVD计数分别为(20.5±5.4)和(37.2±7.5)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3,P<0.05),而VEGF计分分别为(2.1±1.0)和(3.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7,P>0.05).MVD与Ⅱ型TDC的BF、BV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789和0.878,P值均<0.05),与MTT、PS间无相关性(P值均>0.05);MVD与Ⅰ型TDC各参数之间,以及VEGF与两型TDC各灌注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不同TD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边缘不同的血管生成状态,有望为泡球蚴病灶边缘的血管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DEPI)的定量参数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疑似肺栓塞行双能量CT扫描并行CTPA及DEPI重建的患者影像资料,以肺段为评价单位,分析PE栓子的部位、栓塞程度以及肺灌注情况,测量感兴趣区的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与正常灌注区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分为非栓塞组13例,栓塞组24例,其他3例;栓塞组无栓塞肺段(201个)与非栓塞组肺段(200个)的平均CT值比值(t=-1.81,P>0.05)、碘含量比值(t=-1.5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栓塞组栓塞肺段(204个)与无栓塞肺段(201个)的平均CT值比值(t=34.77,P<0.01)、碘含量比值(t=32.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组完全栓塞肺段(83个)与部分栓塞肺段(121个)的平均CT值比值(t=-17.54,P<0.01)、碘含量比值(t=-16.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DEPI定量参数对肺栓塞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40.65 HU、1.75 mg/ml临界值时,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6.0%、92.0%,特异度分别为88.6%、90.0%。结论DEPI定量参数能够作为诊断PE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PE治疗前后的评估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