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芳  马庆庆 《吉林医学》2013,(32):6753-6755
目的:探究应用ARCHITECT i2000SR检测就诊者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其结果分析。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nt microparticle immuno assay,CMIA)技术,仪器和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RCHITECT i2000SR及配套的HBsAg(双抗体夹心法)、HBsAb、HBeAg、HBeAb、HBcAb(乙型肝炎五项)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进行检测和结果判定。所有检测均在定标通过和质控在控范围内进行。结果:应用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可较好保障和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水平。结论:ARCHITECT i2000SR检测就诊者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准确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苏荟 《中外医疗》2008,27(15):136-13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出现的组合模式,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指标(两对半),将949例HBV感染标志物分为八个组合模式.结果 A组(大三阳)296例,占检测总数949例的31.2%;B组(小三阳)442例,占46.6%;C组43例,占4.5%;D组81例,占8.5%;E组51例,占5.4%;F组16例,占1.7%;G组15例,占1.6%;H组5例,占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蛄果以大(小)三阳为主(占77.8%).正确合理地分析HBV血清学标志物出现的类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4.
乙型肝炎(乙肝),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10个人就有1个乙肝病毒携带者。2005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太原市开展了“全民乙肝防治专项活动”,我市各县区有近700人进行了抽血检查,我们对其中的293例肝功能或HBsAg异常者进行了乙肝五项指标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检测对象男性156例,女性137例;年龄3岁~72岁,平均年龄41岁。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待检。1.2检验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试剂盒由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有效期内使用。2结果2.1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共检测293例,乙肝感染率为81.6%,其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9.2%、10.6%、29.7%、51.9%、88.7%。男女间乙肝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P<0.01);HBsAg、抗-HBe、抗-HBc阳性率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12.47、25.26,P...  相似文献   

5.
我院检验科近两年来从门诊患者采集血清,检测乙肝五项即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两对半" (即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  相似文献   

6.
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门诊及住院部送检各类患者血清6000人份,进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乙型肝炎HBVDNA与其血清标志物乙肝二对半加抗-HBcIgM的研究结果表明:单项HBeAg、抗-HBcIgM组中PCRHBVDNA检出率最高(84.2%)(73.9%),故以往认为HBeAg阳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结论是可靠的.抗-HBe阳性血中仍有近1/3(28.36%)捡出HBVDNA,与即往关于抗-HBe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小的解释不完全相同.抗HBe阳性血中仍有1/12(8.2%)检出HBVDNA与即往抗-HBS阳性表示具有特异保护性,可抵抗HBV再感染的解释不完全相同.对乙肝三对模式与PCRHBVDNA关系,HBsAg、HBeAg、抗-HBcIgG.抗-HBcIgM阳性者传染性大,HBVDNA检出率最高(100%),与文献报导均-致.对免疫指标全部阴性仍可检出HBVDNA(7.26%)可能是由于病毒基因区变异,超量外膜蛋白抑制了HBsAg的产生所致,所以从基因水平上检测HBVDNA,PCR法灵敏度高,可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渭区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为人群的乙肝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6444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率2.87%、抗-HBs阳性率29.83%。不同年龄组之间HBsAg阳性率有差异;男女HBsAg阳性率分别为3.38%和2.52%,性别间有差异;不同工种之间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均有差异;HB-sAg阳性率与是否接种乙肝疫苗有差异。结论临渭区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9.75%)。但人群免疫水平低,因此仍需普及乙肝防治知识,继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执行《劳动法》和《江苏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控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的传播,我们对企业工人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并对HBsAg阳性加测了乙肝其余四项标志物(抗-HBs、HBeAg、抗-HBe、抗-HBc)。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少见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复制产量高和突变率高的特征,高突变是由于高复制,特别是基因组复制,需先转录为RNA中间体,但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所致。近几年随着抗乙肝药物以及疫苗的广泛应用,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使乙肝病毒的突变明显增加,乙肝病毒的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自然发生的,突变可发生在基因组各个区域:前S/S区,前C/C区,P区及X区,由于基因的变异,造成其合成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使血清学指标的模式有所改变,而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无论是由于遗传性或继发性的原因,都可能在感染乙肝病毒时发生无免疫应答或应答低下,无法检测到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诊治的16704例患者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传染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乙型肝炎检测运用酶联免疫法,酶标仪读数检测。结果在16704中大三阳628例(3.76%),小三阳1136例(6.80%)。HbsAg-项阳性者184例(1.10%)。结论加强乙型肝炎的普查和接种乙肝疫苗,对防治乙型肝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718例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方法:对所有慢性乙肝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56.7%的HBsAg阳性患者HBV-DNA阳性,84.8%的HBeAg阳性患者HBV-DNA阳性。乙型肝炎病毒B型395例,C型229例,BC混合型62例,未分型3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5.01%,31.89%,8.64%,4.46%。不同基因型之间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无明显差别。结论:HBeAg与HBV-DNA高度相关;慢性乙肝患者中,C型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主体,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HBVDNA水平与HBV标志物 (HBV M)表现模式的关系。方法 :对 12 0 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分析 ,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 :血清HBVDNA水平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 ,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水平变化。结论 :HBeAg和HBVDNA有明显的相关 ,抗 HBe、抗HBc阳性者病毒未完全停止复制 ,只是复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大学生HBsAg的携带率,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HBsAg携带状况的动态变化,为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某高校2000级大学生进行2次体检,即新生入校体检和毕业生体检,抽取静脉血,ELISA法检测HBsAg,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6 244人,新生HBsAg携带率为5.7%,新生HBsAg携带率在性别、专业和地区无显著性差异;毕业生总的HBsAg携带率为13.8%,医学专业的毕业生HBsAg携带率显著低于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男性毕业生显著高于女性.HBsAg阴转率为7.3%.结论: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大学生是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存在乙肝病毒父婴传播。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和通过精细胞传播。主/被动免疫是现今主要的传播阻断技术,抗病毒核苷类药物也开始试用。  相似文献   

15.
黄莲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2):90-91,93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感染或携带产妇乳汁中的HBV-DNA含量,探讨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方法:对86例HBV携带产妇的血清和乳汁进行HBV检测,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分为大三阳组(A组23例)、小三阳组(B组34例)和双抗阳性组(C组29例),分析各组血清中HBV含量与乳汁中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大三阳组的乳汁HBV-DNA阳性率最高(78.3%),双抗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最低(10.3%),经检验大三阳组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双抗阳性组(χ2=26.74,P〈0.001)。当HBV-DNA≥106 copies/ml时,乳汁中才能检出HBV-DNA阳性。结论:产妇血清中HBV水平的高低与乳汁中HBV成正相关关系。血清中HBV-DNA检测结果小于106 copies/ml时,乳汁中未检测出HBV-DNA阳性,此时建议对婴儿采取一定的免疫预防措施,可继续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我校2007-2012级新生入学体检时HBV血清5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共体检新生10 827人,其中2007、2008和2009级新生5 021人,HBsAg阳性率为4.5%(226/5 021),各级HBsAg阳性率分别为4.8%、4.8%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项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为34.8%,各级分别为37.4%、29.0%和37.9%,2008级低于2007和2009级(均P<0.01);HBV 5项均阴性率58.3%,各级分别为55.4%、63.9%和55.8%,2008级高于2007和2009级(均P<0.01);HBsAg阳性者中,HBsAg、HBeAg和HBcAb阳性者占34.5%,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者占44.2%;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5.1%与3.2%,P<0.01).2010、2011和2012级新生5 806人中,血ALT >40 U/L者522人(9.0%),其中HBsAg阳性者12人(2.3%),单项HBsAb阳性者213人(40.8%),HBV 5项均阴性288人(55.2%).提示,一半以上新生无乙肝保护性抗体,人群免疫水平低,应加强校园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加强监控,提高乙肝疫苗预防及强化接种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原因。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HBsAb同时阳性检测结果,测定其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等肝功能项目。结果 HBsAb阳性主要出现在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携带者,“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出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HBsAg、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HBsAg亚型双重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春地区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HBV的基因型及亚型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新开发的ELISA ,检测HBV基因组PreS2区表达的产物b、u、m、k、s、f、g ,产物的不同组合代表不同的基因型。亚型的检测用已知的免疫学方法进行。结果 :长春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 ,亚型以adr为主。结论 :血清学方法基因分型简单经济 ,不必进行繁琐的基因测序 ,适于大规模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u H  Gao HF  Ma GH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49-125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规律及其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蛋白酶消化/酚抽提法,自4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标本中抽提组织DNA.以肝癌组织DNA为模板,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法(PCR)扩增出HBV X基因及其侧翼的人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割胶回收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所获结果经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BLAST及Map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在4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组织中,有34例(85%)存在HBV整合现象.每份标本中的病毒整合拷贝数为1~5个不等,因此共获得了68个病毒整合位点.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并不集中于通常认为的HBV DR1和DR2区,但在96%(65/68)的整合中,X基因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从宿主基因分析,HBV偏好插入于基因的内含子和上游调控区,未见外显子中的插入.这些基因80%已被报道与肿瘤有关,它们的产物大多与细胞基本生存和死亡密切相关,可在各个细胞调控环节上促进肿瘤生成.十分有意义的是,在总共26个基因中即有3个基因(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4,Gprotein alpha transducing activity polypeptide 1和fibronectin 1)发现被HBV重复整合.结论HBV在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并不呈均衡分布,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插入诱变"及整合子中持续表达的"截短型X蛋白"可能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因素有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宿主因素主要有免疫功能、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cellular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c IAPs)以及HLA基因多态性等使宿主不能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病毒因素主要包括乙肝病毒基因型、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病毒抗原等,导致HBV持续存在肝细胞中不能被清除。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