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肿瘤放疗的广泛应用及核工业的迅猛发展,辐射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香兰素能够清除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3]和清除自由基功能[4-5],且能抑制X射线作用后所诱导的DNA单链断裂[4]等。丁香酸为香兰素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内毒素的作用[6-8]。本实验以丁香酸为原料,检测小鼠血清抗氧化指标、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脏器病理指标的改变,探讨丁香酸对小鼠骨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辐射旁效应是近几年来放射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它是指直接受照细胞周围细胞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DNA损伤[1]、基因突变[2]、姐妹染色单体互换[3]和细胞死亡[4]以及保护性反应[5]、凋亡[6]、适应性反应[7]等。目前对辐射旁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及细胞水平旁效应的机制、活体旁效应及旁效应在放射治疗肿瘤中的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在辐射旁效应产生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阿米福汀预处理可有效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而不影响射线的抗肿瘤效应, 还可减少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毒性,对多种器官具有防护作用[1]。临床研究表明阿米福汀可减少头颈部放疗患者中重度口干症的发生[2-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应用于头颈放疗患者。本研究探讨皮下应用阿米福汀的临床安全性及放疗保护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是从甲壳类动物、蘑菇及细菌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类生物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消除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电离辐射损伤的作用。它可明显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1-2]。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辐射防护药物的筛选、配伍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聚壳聚糖抗辐射药效以及辐射生物效应机制,以期为辐射损伤个体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具有广谱造血活性的细胞因子,尤其对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与分化作用,许多实验证明GM-CSF可提高受照小鼠的生存率,减轻造血组织辐射损伤,并使感染和出血易于控制[1].但因其半衰期短,需大剂量反复长时间使用以维持疗效,常伴有诸多副作用,致使影响其临床应用及疗效。由此人们设想建立使体内持续分泌造血因子的基因疗法[2]为造血障碍性疾病开辟一条有效可行的新途径。作者以前的研究[3]已经证实GM-CSFcDNA导入造血祖细胞中可以表达。本研究用GM-CSF修饰的造血细胞进行同基因骨髓移植(BMT),探讨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自从1992年Nagasawa和Little[1]发现辐射旁效应现象至今,旁效应作为一种非靶效应,已成为放射生物学及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旁效应是指未受照射细胞可以产生与直接受照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姊妹染色体互换、微核形成、细胞转化、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基因突变、基因组不稳定性等,但对于旁效应的具体分子机制还有很多未知数[2]。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细胞凋亡、衰老与自噬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线粒体不仅是辐射直接损伤的重要靶,其在旁效应中也表现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且在介导和调控旁效应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3]。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对线粒体在旁效应中的变化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全国个人监测机构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个人监测是确保辐射防护三原则中个人剂量限值的重要技术手段,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促进核与辐射技术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2]。监测数据可以评价工作人员接受的照射是否控制在安全水平,工作场所的防护是否符合剂量限值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预防和减少过量照射事件的发生[3]。为评价和改进辐射防护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供建议[4],在事故及过量照射情况下,为评估人体受到的辐射损害,为启动必要的防护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医学处理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5]。长期连续的个人监测数据还可以为职业危害评价和放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6]。  相似文献   

8.
临床实践中,电离辐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长期抑制是辐射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9.
辐射对生物的作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1.低吸收能量引起高生物效应:2.作用的短暂性和效应的长期性。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通常指照射后6个月以上出现的效应[2],可延续或在照射的数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出现。当出现在受照射者本人身上时,称为躯体效应;如发生在受照者后代的效应,称为遗传效应。急性放射病是核事故中较常见的损伤。急性放射损伤对生殖系统有明显影响,主要是对生精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对睾丸间质细胞则损害不大[3].本文通过对一例60Co源致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受照后8年的生殖能力进行研究,探讨急性放射病人生殖功能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电离辐射可对生物体构成损伤,而氧化损伤是辐射对机体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程度。机体内存在一系列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常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间接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1-2]。国内已有电离辐射对动物血清中SOD和MDA影响的研究[3],张元军等[4]曾开展过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SOD和MDA含量分析,但尚未有开展过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抗氧化酶指标测定的研究。本研究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调查,探讨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建立辐射健康危害效应指标,预防和控制介入操作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照射联合131I-chTNT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显像。方法 建立C57小鼠Lewis瘤模型,肿瘤直径达一定大小时随机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肿瘤组织及感兴趣器官的放射性,观察活体显像情况及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延迟效应。结果 联合外照射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1、3和5d均高于单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8、0.041和0.024),两组中正常组织的放射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肿瘤区核素显像比单药组强且持续时间长。肿瘤生长效应实验中单药组、外照射组、联合组的绝对延迟时间为3.1、9.1和13.1d,标准化延迟时间为10d,131I-chTNT对放射的增益因子为1.08。结论外照射联合131I-chTNT后可促进其在小鼠体内肿瘤区的浓聚,而对正常组织无影响。联合应用131I-chTNT可提高外照射对荷瘤小鼠的放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报告中辐射致癌是放射生物学领域所关心的主要远期效应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恶性肿瘤外,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ICD-10)为代表的非肿瘤死亡在日本原爆幸存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放射治疗和放射性从业人员等几个人群中显著增加[1-5]。近20年来,辐射致健康效应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受照人群的非癌症危险估计。UNSCEAR 2006年报告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3号出版物报道,1990年以来的研究显示受照射人群的非癌疾病,特别是CVD发病率和超额死亡增加,辐射作为CVD的病因已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6-7]。笔者从大剂量和小剂量两方面对辐射致CVD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25I种子源治疗前后周围辐射剂量监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5I种子放射源植入病人组织内放疗已被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1-3].125I种子是一种低能γ及X射线放射源。这种方法是将125I种子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故靶点准,源持续辐射,符合治癌生物学原理;因其低能,故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全身反应轻[1].我院外科从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共用125I种子源永久植入组织内放疗48例,随访4~20个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达91.7%.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无肝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对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COX-2抑制剂LM-1685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A549,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对肺癌细胞的抑制效果,克隆形成法检测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COX-2抑制剂LM-1685具有明显的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效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50 μmol/L LM-1685在有或没有IL-1β作用下对A549细胞均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12、1.06。50 μmol/L LM-1685能去除X射线导致的A549细胞G2/M期阻滞。结论COX-2抑制剂对肺癌细胞A549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放射增敏机制可能与去除G2/M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5.
放创复合伤时创伤局部bFGF和NGF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长因子可以调节创伤修复中的多种细胞反应,对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分泌都具有重要作用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3],但合并全身放射损伤的创伤局部其含量变化及其意义仍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拟对此进行研究,以期深入阐明放创复合伤创伤难愈的理论机理,并为进一步制订促愈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辐射损伤的治疗和预防不仅有益于辐射突发事件的防治, 而且对医院肿瘤病人放、化疗过程中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重要意义。目前辐射损伤防治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药品、中药制剂、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1,2], 它们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本文作者观察生物活性肽Pm(简称BAPPm)对照射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 意旨为提高临床放、化疗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寻找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 RIT)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表达肿瘤细胞相关抗原,将产生高能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实现对肿瘤的近距离内照射治疗[1]。α射线射程短、传能线密度高的特性,使得α核素的旁效应(bystander effect)很小,非常适合于非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Hamacher[2]Cruz[3-4]从理论上计算了不同核素、不同靶源组合和不同靶源大小时细胞亚细胞水平(即微剂量领域,micordosimetry)的S因子,并以此作为估算辐射吸收剂量、评估治疗风险以及预测治疗效果的基本参数。然而,RIT临床和理论研究中涉及的许多重要的放射性核素(如211At、213Bi、225Ac、223Ra等)衰变后会生成一系列放射性子核。这些放射性子核对靶区同样有剂量贡献。特别是当反应链中含有很多α核素时,其对靶区的剂量贡献甚至大于母核。此时仅用母核的细胞S因子来表示一次辐射在特定靶区内的剂量沉积就不再合适。基于以上考虑,Hamacher[2]提出用随截止时间τ0变化的细胞剂量转换因子(cellular dose conversion factor,DCF)来修正医用内照射剂量委员会(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imetry Committee)提出的MIRD剂量估算模型中的细胞S因子。  相似文献   

18.
放射保护剂与放射增敏剂对含氧与乏氧细胞放射拮抗性影响的体外研究放射保护与放射增敏药物均显示因非均等作用而有利于杀伤肿瘤组织。其原因或是通过对正常组织的选择性保护作用;或是选择性地使肿瘤增敏。但若在体内联合应用这两类药物时,要受到剂量,毒性,机体忍受性,双方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全身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为避免上述种种因素的干扰来研究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作者使用了体外培养的单层 CHO(中国地鼠卵巢)细胞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放射增敏剂已经使用很多年了,目前主要用于增敏乏氧细胞。肿瘤组织中有乏氧细胞存在,过去曾用高压氧使乏氧细胞增敏,但不同的试验结果不尽一致。因为动物全身长时间高压氧处理产生的生理反应使血管闭合,从而影响氧的增敏效果。后来有人试图用负π介子和中子来解决乏氧细胞的问题,虽有一定作用但未能完全使乏氧细胞增敏,而且设备非常昂贵。因此,Gray实验室开始着手化学放射增敏剂的研究。Adams研究了许多带有机环结构的化合物,目前已有甲硝哒唑(metronidazole)、misonidazole和9963等放射增敏剂。一种化合物是否有放射增敏作用,主要看其治疗增益,即对肿瘤组织的增敏是否比正常组织增敏大,否则就起不到放射增敏的作用。肿瘤组织中存有许多乏氧细胞,而正常组织中都没有。因此,增敏剂能提高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首先需要指出,加温治疗肿瘤主要应利用其细胞毒性作用,而不应把加温当作放射增敏剂使用。固然,适量加温对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但是这种增敏作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等效,既增强肿瘤的放射效应,也增强正常组织的放射效应,不利于肿瘤治疗;而加温对肿瘤的细胞毒性作用明显大于对正常组织的作用,因之使加温治疗肿瘤更为安全有效。在本讲结束后,将会对这个结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1963年Crile使用热水加温,以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Robinson等1972,Muckle等1973,Thrall等1975,Suit1976,Stewart1977及Hill1977)。其他加温方法除微波(透热疗法Overgaard等1972)、射频(Marmor等)外,还有热空气法(Yeruhaimi等1974)、红外线加温(HahnE.1974)、超声加热(HahnG.)等,但所有的加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