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10 5例患者溶栓治疗后据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分成A组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30分钟 ) ;B组(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30分钟而≤ 6 0分钟 ) ;C组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6 0分而≤ 90分 )。发病后 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所需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着差异 ,且随需要时间的延长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抬高达到移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可作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及溶栓治疗疗效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国际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经过了许多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方法能够开通与梗死相关的动脉血管(IRA),使一度缺血的心肌得以再灌注,可以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从而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资料齐全的AMI后溶栓治疗患者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性下降50%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ST段恢复时间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于治疗前后测量ST段,记录ST段下降50%的时间,并于发病后1d、5d、10d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下降50%的时间不同,LVEF及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随病程进展该差异变大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相关室壁运动幅度有相同的特点,但LVE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ST段恢复时间与LVEF、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作为预测早期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发病12小时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180例,根据溶栓12小时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A、B两组,监测CPK、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周、1月、3月及6月各随访1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A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者以及CPK、CK-MB峰值显著高于B组,CPK、CK-MB峰值时间较B组提前程度小,心力哀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O.05)。结论:AMI溶栓成功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者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判断近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首次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ECG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的近期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的梗死部位、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ST段抬高的最高值和QTd及J波.结果:单纯下壁梗死的发生率存活组大于死亡组(P〈0.05);〉13个部位梗死的死亡组发生率多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sT段抬高值高于存活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QTd值大于存活组(P〈0.05),J波明显多于存活组(P〈0.05).结论:心电图诊断≥3个部位的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值、QT以及J波的有无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近期死亡的预测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原因及其临床结果。方法入选47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及PCI术,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生化指标并予抗栓治疗。复查术后1h心电图并随访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MACE)、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按术后1h抬高的ST段下降≥50%与〈50%将病人分为ST段回落良好组与ST段回段不良组。与ST段回落良好组相比。ST段回落不良组合并糖尿病、冠脉内血栓负荷重、冠脉完全闭塞、无侧枝循环建立、术后未恢复TIM13级血流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起病至球囊开通血管时间显著延长(P〈0.05)。MACE发生率及室壁运动异常积分明显升高(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多种因素阻碍了AMI患者直接PCI术后ST段的回落并导致不良临床结果,了解上述危险因素有助于医生在直接PCI术中采取正确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AMI住院病例98例,并发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63例(非糖尿病组),均在发病后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近期疗效。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8±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6±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梗死血管再通率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病死率、再梗死和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病情较重,静脉溶栓近期疗效较差,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这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急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分级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5月未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76例,按心电图缺血分级分为Ⅱ级缺血组(36例)与Ⅲ级缺血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溶栓2h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统计并比较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窦性停博及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患者人院时,Ⅱ级缺血组ST段抬高程度[(0.45±0.26)mVl明显低于Ⅲ级缺血组[(0.81±0.3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70±67)U/L]高于Ⅱ级缺血组f(215±6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3,P〈0.05)。溶栓治疗2h后,Ⅱ级缺血组ST段抬高程度[(0.23±0.11)mVl、ST段回降一半及以上比例[80.6%(29/36)1、CK—MB峰值[(227±58)U/L]均优于Ⅲ级缺血组[(0.49±0.17)mV、57.5%(23/40)、(358±9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缺血组与Ⅲ级缺血组在室性早搏f8_3%(3/36)、12.5%(5/40)1、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2.8%(1/36)、7.5%(3/40)]、窦性停博[0.0(0/36)、2.5%(1/40)]及1I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f2.8%(1/36)、5.0%(5/40)]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发病至溶栓时间及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分级对ST段抬高急性心急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红雷  董平栓  邢适颖 《医学争鸣》2009,(20):2205-2208
目的: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观察对有大量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4例有大量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间的冠状动脉血流、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和30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组的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比例增多(89.3%vs85.4%,P〈0.05)、框格计数法计算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量增加[(1.68±0.23)mL/s vs(1.42±0.31)mL/s,P〈0.05]、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变大[(64.3±7.8)%w(48.6±6.5)%,P〈0.05)]、住院期间和30d时的MACE事件发生率降低(10.7%vs18.8%,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对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在ST段抬高的AMI中,80%以上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早期溶栓治疗可获得梗死相关动脉(IRA)的早期开放,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因而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规疗法之一。瑞替普酶为近年新研制的新型溶栓药,为观察其溶栓效果,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溶栓与冠脉造影对血管再通的对照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和下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AMI患者按溶栓后60min、120min、180min、1d、3d等各时段记录的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分为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降〈50%)。比较两组1个月及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功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CPK、CD-MB峰值与ST段回降幅度的关系,比较两纽溶栓后各时段心脏性病死率。结果:两组1个月CPK、CK-MB峰值、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检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有助于对预后评估及指导中远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最大ST段抬高导联ST段下降≥50%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87例第1次AMI发病后12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溶栓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min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抬高ST段下降≥50%与AMI后30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最大抬高的ST段下降≥50%均发生在溶栓后120min以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这些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ST段持续抬高者(P<0.05)。结论第1次AMI患者溶栓后12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变化可作为识别高危患者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对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使用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再发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就梗死再发率以及心力衰竭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智铨 《重庆医学》2006,35(10):939-940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时是否给予溶栓、不同溶栓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距发病的时间分为A组(≤2h)、B组(2~12h)和C组(未溶栓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3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45.7%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死亡率分别为0%、20%、35.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采取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L-Arg。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第6个月末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PA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采取尿激酶溶栓联合L-Arg,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53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两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ip分级)。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梁峰  胡大一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40-41,51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对于ST段抬高的AMI(STENI),其治疗主要目的是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心肌的快速、完全、持续性再灌注恢复,溶栓和机械性冠脉血流的恢复可改善左室功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但无论溶栓或冠脉内介入治疗.早期快速的血运重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前后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卯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方法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40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单用rPA进行常规溶血栓治疗(rPA组,n=20),一组在rPA溶血栓治疗基础上联用GSH(rPA+GSH组,n=20)。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再通率、心肌酶谱的变化、心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心肌酶谱指标CK、AST、SOD、CK—MB、cTnT和cTnI在溶栓后较前均显著增高,但rPA+GSH组增高幅度显著低于rPA单用纽(P〈0.05);而SOD增高幅度显著高于rPA单用组(P〈0.05);②与rPA单用组比较,GSH组LVEDd(53±5mm)比(58+6mm)、LVESd(41±5mm)比(47±5mm)明显减小,EF(61±7%)明显高于(55±5%)(P〈0.05);③GSH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25%),显著低于rPA组8例(40%)(P〈0.05)。结论:rPA常规溶栓联合GSH,能显著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改善心室结构和功能、减少再通后并发症,对STEMI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