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9-2001年四川省疾病监测系统意外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四川省疾病监测系统近年意外死亡的分布特点 ,为我省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降低意外死亡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9- 2 0 0 1年意外死亡 4 0 84人 ,年均死亡率 5 5 6 3/ 10万 ,1999- 2 0 0 1年意外死亡率上升了 2 1 6 3%居前 5位死因依次是 :交通事故、自杀、溺水、跌落、中毒 ,共占全部意外死亡的 75 4 5 %。年龄分布为 :低年龄主要死因是窒息、溺水、交通事故 ,青壮年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自杀 ,而中老年主要死因是自杀、交通事故。在意外死亡中 ,男性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分别是 :71 6 1/ 10万、 38 90 / 10万 ,男性的前 3位死因是 :交通事故、自杀、溺水 ,而女性的前 3位死因是 :交通事故 ,溺水 ,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意外死亡。农村的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 :70 0 7/ 10万 ,2 3 80 / 10万。结论 1999- 2 0 0 1年我省疾病监测系统意外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并有上升趋势 ,构成了对我省人群生命的严重威胁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后果 ,所以减少意外死亡的危险因素 ,控制意外死亡的发生是势在必行的。意外死亡对男性的威胁远远大于女性 ,农村大于城市 ,所以 ,男性及农村人群将是今后干预措施实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余美芝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0):62-63
随着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疾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而意外死亡的危害却呈上升趋势,给人民带来疾病死亡之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意外伤害死亡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少年,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期望寿命带来巨大损失。尽管曾对车祸、工伤等意外伤害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但我国的意外伤害防治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而且遗憾的是,人们常认为意外事故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可预防的。为了解蓬莱市居民意外伤害致死的现状,将蓬莱市疾病监测点1999—2001年的死亡登记资料进行了分析,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把意外死亡降到最低程度。1 材料与方法 我市监测点属一类农村,是全国疾病监测点之一,点内有完整的市、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监测我市的出生、死亡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加拿大通用电气公司为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设计的发电电动机发行论述,着重分析发电电动机的型式、性能、参数和结构,并就发电电动机需作双向旋转的特点、可逆式推力轴承通风冷却系统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掌握我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状况进行特点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方法 全市两个城区和33个农业县(市)5%~10%的乡镇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监测对象、内容、方法及质控均按“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结果 重庆市1993~199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26.6/10^5。农村意外死亡率高于城区3.35倍,意外死亡占总死亡的20.07%。1~4岁意外死亡占意外死亡总数的72.5%。意外死亡性别比在婴儿期无明显差异,1~4岁男童高于女童。意外死亡原因顺位随年龄有所变化,新生儿和小婴儿意外窒息占第一位,1岁以上幼儿发生溺水和车祸多,占第一和第二位。87.25%的儿童死于途中和家中,77.34%的儿童死前未得到救治。「结论」针对上述儿童意外死亡特点提出并落实相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郾城县居民意外死亡的分布特点及发生规律,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郾县1999—2001年死亡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意外死亡粗死亡率为47.77/10万(标化率40.89/10万),男女性别比为2.06:1;意外死亡居全死因第3位,主要为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中毒。婴儿组以窒息为主,儿童少年组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青壮年和中老年组以交通事故和自杀为主,其中男性以交通事故为主,女性自杀多于交通事故;高龄老年组以自杀为主。[结论]意外死亡是郾城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青壮年组为重点预防对象,应以预防交通事故、自杀和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6年四川省疾病监测点意外死亡的分析,了解居民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意外死亡率波动不大,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占全死因第4位,前4位死因分别是交通事故,自杀、淹死、跌死,男性死亡率〉女性,以0岁组及70岁以上组的死亡率较高。排除意外死亡的期望寿命,男性增加2.08岁,女性增加1.64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渠县疾病监测点1990~1994年居民意外死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县五年意外死亡率为75.66/10万;意外死亡的高峰日为7月3日;Fulfilment指数以1~5岁最大,绝大部份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揭示意外死亡对1~5岁人群和对男性的危害较严重;最终死于意外死亡的概率除85岁组外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以1~5岁最大,女性以0~1岁最大。为意外死亡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台山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意外死亡的水平、原因、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日后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ICD-9分类方法.对该市疾病监测点1990-2000年7022例死亡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年间意外伤害死亡率平均为31.81/十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而居第4位,意外死亡率呈平稳上升趋势。在意外死亡死因构成中,交通事故占32.3%,列第1位,第2、3位分别是自杀(19.86%)和淹死(15.02%)。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以20-34岁年龄组死亡比例较高(占26.95%)。结论提示意外伤害死亡对本市青壮年劳动力损害严重,应针对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流研所的指导下,从1980年起对我县10万农村人口进行长期疾病监测工作。为了探索外伤及意外死亡的分布特点、发生规律,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死亡。现将金县监测点1981~1985年外伤及意外死亡状况做初步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邳州市1990—1999年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邳州市居民意外死亡的水平、原因、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方法采用2×C表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原理结合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地区1990~1999年意外死亡者分布特点,死亡率、减寿率作趋势分析.结果10年间意外伤害死亡率平均为84.81/10万,在全死因中次于呼吸系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疾病居第4位,而在潜在寿命损失(YPLL)居首位.意外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但标化死亡率(84.96/10万)仍高于全国(65.24/10万)和全国农村(72.10/10万)人群的水平,YPLL下降也有极显著意义,但幅度和速度均超过死亡率下降水平.结论提示意外死亡是当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但对寿命影响程度减少. 相似文献
12.
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2002-2007年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19.79/10万,居全死因第1位,男性死亡率为160.71/10万,女性死亡率为75.86/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03 10.9,P〈0.01),男女死亡率比为2.12。恶性肿瘤排名前5位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不同类别恶性肿瘤变化趋势不同,肺癌、肝癌呈上升趋势,而胃癌、食管癌等死亡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不同年龄组恶性肿瘤死因不同,且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我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当今导致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我省居民健康。今后要从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入手,采取以"三早"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报告的疾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现阶段人群死亡特点和水平,为制订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全省6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疾病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进行死因归类统计。结果监测人群总死亡率为307.73/10万,其中感染性及母婴疾病69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184例、意外伤害244例,三大类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8.50/10万、269.15/10万和30.07/10万。结论传染病、母婴疾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2002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孕产妇死亡监测 ,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河南省 2 0 0 2年 1 9市、县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监测。结果 河南省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 5 7.5 6 / 1 0万 ,较 2 0 0 0年下降 6 .2 7% ,其中城市平均死亡率为 2 2 .74 / 1 0万 ,较 2 0 0 0年下降了 2 1 .88%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73.0 6 / 1 0万 ,较 2 0 0 0年下降 1 2 .6 4 %。引起孕产妇死亡的死因顺位依次为 :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等。结论 2 0 0 2年河南省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15.
王莉丽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3)
目的 了解合肥市疾病监测点居民 1990~ 2 0 0 0年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趋势X2 检验和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YPLL)。结果 10余年死亡率年平均下降 3.17% .男性平均下降 2 .2 5 % ,女性平均下降 10 .74 % ;6 0岁以前各年龄组下降明显 ;死因顺位一直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病和消化系病交替位于其后 ;恶性肿瘤的YPLL率 1990年、1995年、2 0 0 0年均保持首位 ,损伤中毒的YPLL构成顺位较之死因顺位明显提前 ,呼吸系病明显退后。结论 合肥疾病监测点 1990~ 2 0 0 0年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 ,女性死亡率下降较男性明显 ;主要威胁居民健康的疾病是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1995—1999年HIV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起 ,我省分别在性病 (STD)门诊就诊者及暗娼 (CSW )两类人群中设立HIV哨点监测点。至 1999年 ,STD哨点共监测 3396人 ,其中男性占 6 4.1% ,女性占 35 .9% ,年龄以 2 5— 2 9岁所占比例最高 ,性病病种中淋病所占比例最大 ,尖锐湿疣及非淋菌性尿道炎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 ,1999年发现 1例HIV感染者 ;CSW哨点共监测 2 2 0 3人 ,年龄分布以 2 0— 2 4岁所占比例最高 ,为 36 .5 %。 0 .2 %的暗娼性伴中有境外人员。性活动中从未使用过避孕套者占 85 .9% ,每次均使用避孕套者占 1.3% ,五年监测在该人群中共发现HIV感染者 3人 ,其中 1996— 1998年各检出 1例HIV感染者。监测结果提示HIV已传入这两类高危人群 ,同时提示在我省性乱人群中潜伏着HIV传播和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200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秋云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4)
目的 为完成国家新的 10年“儿童发展纲要” ,制定干预措施 ,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选安徽省安庆市、界首市、南陵县、歙县 4市县为国家级监测点 ,对监测点内家庭户所有 0~ 4岁儿童及其死亡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新生儿死亡率 15 .10‰ ,婴儿死亡率 18.5 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1.3‰ ;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 81.2 5 %,婴儿死亡数占 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 87.2 7%;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 3位死因依次为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结论 以 7d内新生儿死亡为突破口 ,是使死亡率继续保持较快速度下降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9.
Surveillance for influenza deaths has been used to gauge the severity of influenza seasons. Traditional surveillance, which relies on medical records review and laboratory testing, might not be sustainable during a pandemic. We examined whether electronic death certificates might provide a surveillance alternative. We compared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electronic death certificates that listed influenza (or a synonym) with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medical charts on which influenza deaths were reported by traditional means in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ornia, USA, during the 2009 influenza A(H1N1) pandemic and 2 subsequent influenza seasons. Electronic death certificate surveillance provided timely information, matched the demographics and epidemiologic curve of that obtained from traditional influenza-related death surveillance, and had a moderatel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However, risk factors were underreported on death certificates. Because surveillance by electronic death certificates does not require obtaining and reviewing medical records, it requires fewer resources and is less burdensome on public health staf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