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报的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女性性别构成比分别为45.9%、54.1%,18岁以下儿童4例(6.6%),18~60岁成年人39例(63.9%),61岁以上患者有18例(29.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49例(80.3%)为主。其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25例(41.0%)、喹诺酮类11例(18.0%)。6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2例(占52.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3例(占21.3%)。结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性别差异不大;临床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选择适当的品种和给药途径,防止在成人和老年人中滥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中,以氟喹诺酮类药为最多(43例次,占总计149例次的2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135例,占总病例数的97.12%);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0例次,占总计167例次的47.90%)。结论: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2007年我院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琳  金芳芳 《安徽医药》2008,12(11):1102-1103
目的了解本院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2007年收集到的184例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的抗菌药物品种共有35个;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26):3667-366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11份,对抗菌药物引发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7.93%、25.2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68%;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26.13%;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92%。结论:临床药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临床医师、护士提供技术支持,防止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3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严重ADR与新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于男性(62.77%)多于女性(37.23%),且多发生在1 d10岁的儿童(22.94%)与≥61岁的老年(32.47%)群体;231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涉及12个类别、44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37.23%),其次是青霉素类(22.51%)与喹诺酮类(20.7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96.10%)为首;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70%),引起最多ADR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6.4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发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11):1507-150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2014年上报的19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0例ADR报告中,ADR发生最多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36.84%;引起ADR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有46例,占24.21%;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6.84%。结论:临床应加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监测,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反应,谨慎选择给药途径,坚守"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雅  盛芝仁  刘倩菁 《中国药房》2009,(26):2058-206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08例,有效报告207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7例有效ADR报告中,30~49a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6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7.92%;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3.62%;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9.91%。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陆惠平  严晓沁  顾正平  王斌 《中国药房》2012,(22):2084-208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585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中,≥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108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2.05%,生物制品引起的次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37.09%,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夏华  吴广通  石玉岚  米丽 《中国药房》2009,(32):2541-254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将我院2004~2008年收集的ADR报告560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我院上报的ADR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占51.8%,中药制剂占10.7%;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常见,占51.8%,无死亡病例报道。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要严格把握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使用指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邱晓春  韦灵玉  韩昊颀 《中国药房》2014,(22):2077-207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上报国家ADR监测网并通过中心审核的286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05%);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途径(占77.85%);引起ADR的药品以抗肿瘤及辅助药为主(占66.08%);严重的ADR表现以红细胞异常最为常见(占34.51%);引起严重红细胞异常的前10位药品均为抗肿瘤药,报告最多的是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结论:临床应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知度,尤其是应重视对抗肿瘤药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8年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丽 《中国药房》2010,(10):926-92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1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59.29%);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46.90%),其次为中药剂制(23.01%)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临床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杨军炎  顾小丽 《中国药房》2010,(10):922-92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抗肿瘤药致ADR报告162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68例,占41.98%;单一用药123例,占75.93%,合并用药39例,占24.07%;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的ADR居首位,占39.51%;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42%。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致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肿瘤药,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素华 《中国药房》2010,(30):2863-28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60~7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27.6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1%;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2.77%;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5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和静脉注射药,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34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滴引起的ADR比例最高;药品类别方面,抗菌药引起ADR比例最高;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院3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义  张佐妹  雷力力  荆洪英 《中国药房》2010,(14):1319-13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2008年收集到的3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以≤18岁和≥60岁的患者ADR发生例数较多(占45.93%);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80.13%);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5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7.97%),其次为消化系统(16.10%)。结论: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慧媛  赵捷  赵志刚 《中国药房》2008,19(17):1345-134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29例,占61.72%)。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94例,占44.98%),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与心血管系统用药;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5例,占37.23%),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建屏  许建国  朱华 《中国药房》2010,(42):4004-400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2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60岁老年人和≤10岁儿童发生比例较高;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有217例(占86.11%);抗微生物药ADR发生率最高,有185例(占73.4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30例(占51.59%)。结论:医、药、护应密切合作,规范诊疗和用药,通过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节约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