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娟  杨婉花 《中国药房》2013,(6):543-5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220例ADR报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20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62.27%),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更高,男、女比例为0.71∶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致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0.45%);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结论: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舜莉  盛垚 《中国药房》2010,(38):3624-362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25日经ADR监测中心审核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8例ADR中,>60岁老年患者达59例(占24.7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30例(占89.49%);涉及用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为主,有161例(占62.6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67例(占63.74%);由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为15例(占6.30%)。结论:临床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勇  程军  王儒强  韩一萱 《中国药房》2010,(26):2468-24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合格的535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10∶1;≥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有197例(36.82%)。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占80.37%(430例)。引发ADR最常见的是抗微生物药,有254例(占47.48%);其次是中药制剂,有75例(占14.0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12例(占39.63%);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有164例(占30.65%)。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应不断加强我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26):3672-3674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诱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58例中成药致ADR报告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致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合理用药有关。ADR发生率以6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最高(占31.01%);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79.11%);药品种类主要为理血剂和祛瘀剂(占79.75%)。ADR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占43.01%),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16.06%)和全身性损害(10.36%);严重的ADR为过敏性休克,经过对症处理后,ADR转归较好。结论:临床应根据中医辨证,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规范使用中成药,加强用药监护,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各科室呈报的196例ADR,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ADR患者中,男性100例(占51.02%),女性96例(占48.98%);>18~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156例,占79.59%),其次为>60岁患者(24例,占12.24%);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共138例,占70.41%;抗感染药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为111例,占56.6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为主。结论:应积极开展ADR监测,降低漏报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5月–2012年8月上报的508例ADR报告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上报的508例ADR病例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1︰0.84;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23.23%)较高;在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71.85%)占较大比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2.76%;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41.73%)最高。结论:应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抗感染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上报的15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ADR报告中,18~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占60.53%(92例);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4.34%(113例);头孢唑林是引发ADR例数第1位的药物,占13.16%(20例);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5.66%(39例)。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495例ADR报告进行汇总,从ADR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类型、严重ADR报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5例ADR报告中,男性发生率(55.56%)明显高于女性发生率(44.44%);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29.29%);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26.87%),其次为消化和循环系统药物(分别为15.76%);静脉用药引发的ADR最多(71.92%);消化系统损害133例(26.87%),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30例(26.26%);严重ADR报告占比12.73%,消化系统损害23例,血液系统损害12例,全身性反应11例。结论:需进一步重视ADR监测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心慧 《中国药房》2010,(38):3622-362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39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人群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00例(占25.3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283例(占71.83%);引起ADR的药品共15类97种,抗菌药物居首位,有246例(占62.44%);ADR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36例(占59.90%);严重ADR30例,占7.61%,其中以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能有效地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唐智权  杨思芸 《中国药房》2012,(26):2472-247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到的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313例,占40.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59例,占72.2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296例,占38.2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47例,占31.46%)。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敏  徐小芳  吕嬿 《中国药师》2014,(5):839-841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7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帆结果:277例ADR中,男与女比例为1:1.57,50岁以上的人群占59.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240例(86.64%)和32例(11.87%)。抗菌药发生例数最多,有167例(60.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头霉素类药分别为54例(32.34%)、47例(28.14%)、32例(19.1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分别为42例(15.16%)和18例(6.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为162例(58.48%)、62例(22.3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我院7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家跃 《中国药房》2012,(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769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769例ADR报告中,年龄≤10岁和>50岁组其ADR构成比远高于其他组;抗微生物药是引起ADR的首要药物,有342例(44.47%);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构成比高达64.50%;ADR临床表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35例(占30.56%)。结论: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三者可能均是ADR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所收集的45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459例ADR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高发于≤10岁和>60岁人群;以静脉注射居多,占87.58%;其中抗微生物药致ADR例数最多,有229例(占49.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81例(占32.73%);一般ADR占83.66%,严重的ADR占2.83%,大多好转或治愈。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3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严重ADR与新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于男性(62.77%)多于女性(37.23%),且多发生在1 d10岁的儿童(22.94%)与≥61岁的老年(32.47%)群体;231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涉及12个类别、44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37.23%),其次是青霉素类(22.51%)与喹诺酮类(20.7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96.10%)为首;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70%),引起最多ADR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6.4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发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