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盛  刘邕波 《医学文选》2002,21(1):37-38
我院自 1 985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 VSD) 2 71例 ,现就停跳与不停跳下行 VSD修补的选择及残余漏发生原因和防治进行讨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5 6例 ,女 1 1 5例。年龄 9个月至 35岁 ,平均 1 1 .8岁。缺损类型 :膜部缺损 2 1 5例( 79.3% ) ,干下缺损 5 5例 ( 2 0 .3% ) ,肌部缺损 1例( 0 .37% ) ;VSD伴重度肺高压 ( Pp/Ps>0 .90 ) 2例 ,浅低温不停跳修补室缺 5 6例 ,中低温停跳修补室缺2 1 5例。缺损直径 0 .2~ 2 .0 cm,浅低温不停跳组室缺直径 <1 .2 cm,且均为膜部偏流入道 …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对于粘连于三尖瓣隔瓣边缘上的膜部多个开口型小VSD,采用直接缝合法修补VSD,术后易发生残余漏.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我们对这一类型的VSD均采用切开隔瓣认清VSD边缘后再行VSD修补,成功地防止了术后心内残余分流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68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6 8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自 198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VSD病人 6 84例 ,其中男性 36 3例 ,女性 32 1例 ,年龄 1 5岁~ 5 0岁 (平均年龄 10 4岁 ) ,其中施行补片 2 46例 ,直接缝合 438例 ;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施术 85例。结果 :手术后死亡 6例 ,占 0 88% ;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9例 ,术后残余分流7例 ,疗效满意。结论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根据VSD缺损的不同位置及大小 ,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缝合修补的方法 ;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手术 ,与心脏停跳下VSD修补手术相比 ,不仅降低和防止术后低心排、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而且避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为了降低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死亡率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邓盛  刘邕波 《微创医学》2002,21(1):37-38
我院自1985年2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271例,现就停跳与不停跳下行VSD修补的选择及残余漏发生原因和防治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TVD)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89例行心脏不停跳VSD修补术的婴幼儿按是否采用TVD技术分为2组:TVD组158例采用TVD技术,非TVD组431例未采用TVD技术。比较2组体外循环(TEE)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前与术后7d、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术后残余漏发生率,术后7d、1年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92例进行补片修补,其中TVD组129例,非TVD组263例;197例直接缝合,其中TVD组29例,非TVD组168例。66例合并畸形患儿同期进行矫治。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VD组0例,非TVD组4例,均于术后10d内恢复窦性。随访1年,2组病例均无远期死亡,均无因TR再手术,非TVD组2例因残余漏再手术。2组TEE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术后残余漏及术后7d、1年TR发生率均较非TV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TVD技术安全、有效,能改善VSD的暴露,减少残余漏发生,保护三尖瓣瓣叶结构,减少术后严重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2 0 0 1年1月至2 0 0 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 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行外科治疗,充分术前准备后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其中11例行带垫片双头针直接缝合室间隔缺损,余2 9例均使用进口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患儿术后入监护室,ICU监护时间2~4d ,辅助呼吸时间2 .5~19.5h ,平均5 .32±0 .4 6h ,术后心功能不全2例、呼吸道感染2例、VSD残余分流3例,术后安置临时起搏器1例。提示积极进行手术前准备,加强手术操作的技巧尽量减少对心肌组织的损伤,加强手术后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结果及手术经验。方法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1例 ,男 3 8例 ,女 2 3例 ,年龄 2 .5~ 2 7岁 ,平均 ( 7.1± 4.8)岁 ,体质量 11~ 71kg ,平均 ( 2 2 .0± 11.6)kg。肺动脉压中度增高 10例。手术在浅低温深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 ,皮肤切口沿右侧第 5肋间长 5~ 8cm ,经第 3或第 4肋间入胸 ,距右膈神经前 2 .0cm纵向切开心包 ,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切开右心房 ,经三尖瓣显露和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6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皮肤切口长 ( 6.9± 0 .9)cm。体外循环时间 ( 5 7.4±2 1.8)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 3 6.2± 14 .8)min ,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时间 ( 8.5± 5 .8)h ,ICU时间 ( 3 3 .6± 16.9)h ,术后住院 ( 8.2± 1.9)d。术后胸腔引流量 ( 2 0 6.1± 15 0 .7)ml。 5 2例 ( 85 % )未输库血。术后随访 3个月至 4年 ,心功能较术前改善 ,残余分流 2例。结论 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技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微创美观 ,安全可靠 ,手术操作简单 ,库血用量小 ,疗效满意。可经三尖瓣修补的室间隔缺损均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共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11-56岁,平均为(31±1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直径为3-9 mm,平均为(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显示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为3-9 mm,平均为(6.09±1.58)mn。所用封堵器直径为8-12mm,平均为(9.18±2.79)mm。10例患者均以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另1例残余瘘行4个瘘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辦反流。1例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氢化考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X线透视时间为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患者残余分流仍存在。所有患者均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及无主动脉辦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的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0例经右房切口,4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剪开隔瓣后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 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83年4月~1990年9月,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40例,其中9例(2%)因术后残余漏而再次转流手术修补。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9例中,2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有右室流出道狭窄。男4例,女5例。年龄3~15岁。术前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0 引言 我科使用 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9- 0 4/ 2 0 0 0 - 11,ASD6 7(男 2 0 ,女 47)例 ,年龄 1.5~ 5 9(2 8.8± 15 .0 )岁 ,其中 ASD中央型 6 4例 ,偏心型1例 ,混合型 1例 ,ASD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 .术中球囊测ASD缺损直径 4.0~ 36 .9mm,平均 (2 1.2± 8.4) m m,选用封堵器直径 8.0~ 38.0 mm,平均 (2 3.4± 8.5 ) mm.手术成功6 5例 ,失败 2例 .术后并发心包填塞死亡 1例 ,房性心律失常3例 .Amplatzer封堵器为美国 AGA公司…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 98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共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VSD) 2 5 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2 5 3例中男性 1 2 0例 ,女性 1 33例。体重 9~5 5kg ,年龄 1 5~ 2 8岁。麻醉方式 :全麻低温 2例 ,全麻低温停循环 4例 ,全麻低温体外循环 2 4 6例 ,全麻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 1例。体外循环时间最长 1 5 0分钟 ,最短 2 7分钟 ,平均 5 9分钟。心肌阻断最长 1 1 0分钟 ,平均 35分钟。术中见各种VSD的分型 (朱晓东氏分法 ) [1 ] 是 :漏斗部缺损 74例 ,其中干下型 44例 ,嵴内型 30例 ;膜部缺损 1 76例 ,其中嵴下型 33例 ,单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随访时间1.5个月~2年,其中26例患者残余分流消失,3例患者残余分流未愈合但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年龄段、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是修补婴幼儿简单VSD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3例VSD患者,其中53例为膜部型(17例合并膜部瘤),7例为嵴下型,3例为嵴内型。膜部型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其余类型的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6~16(9.6±2.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2—6(3.9±1.7)mm。63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VSD封堵器直径6—16(10.5±2.6)mm。1例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法乐氏四联症(TOF)的室间隔缺损多为嵴下型或肺动脉瓣下型,缺损通常较大,以单发多见。对于合并其它部位室间隔缺损(VSD)的病人,临床尚未引起重视,本文报告1例 TOF+肌部 VSD。1 临床资料患者,男,5岁。因运动后呼吸困难,喜蹲踞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