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之为病,多由所欲不遂,心情不舒,以致气机郁结,通常称为郁证。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肝为五脏之一,与胆相连,藏血而主疏泄,和机体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疏泄,即疏通畅泄之意。疏泄失常不仅肝脏发生病变,在病变过程中,由于患者体质、诱因等不同,还可引起其它脏腑多种病证,涉及现代医学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疾患,这些病证,为临床中常见的病证。现将肝气郁滞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法则提示如下: 一、肝郁气滞发病的特点 1.情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症见肝胆循经所过处,胁窜痛;横窜经脉则胸痛,掣引肩背;梅核气,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如炙脔;脘腹气瘕攻冲疼痛症,似有形,而实无质,忽聚忽散,  相似文献   

2.
段英廉是吉林省著名老中医,从医60余载,在省内外赢得较高声誉。对肝硬化潜心钻研多年,疗效显著。现叙述如下。1肝硬化病灶的形成①肝气郁闭,气血不能畅通,肝之脉络郁闭。②郁而生热,灼伤阴分。肝属厥阴风木与足少阳胆相表里,中藏少阳胆火。肝之气化必须时时条达,才不致变而为热。如肝气郁闭,少阳之气不得宣达则郁而化火灼伤阴分。③肝之阴分亏虚,不能儒润脉膜久之脉膜发生皱缩。④肝气郁闭,脉络皱缩遂之形成硬化病灶。2肝硬化病灶形成后的病机转变①肝气郁闭,牌失健运,肝气郁闭不能条达于外,势必内冲脾胃,脾胃受肝气的冲她而…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早在《内经》记载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的意思,表现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则失其通畅调和,因此,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历代诸多医家采用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发展,到清代进一步充实提高广泛用于临床”现举临床治验三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  相似文献   

5.
凡由胆腑气郁、胆失通降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症的病证,称之为胆胀。~([1])《病源论》说"胸胁痛者,由肝与胆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与谢师提出治胆胀需用温中理气之法相合。《症因脉证》指出:"肝胆主木,最喜条达,不得疏泄,胆胀乃成。"《脉经》"肝之余气泄于胆。"故谢师强调解郁行气疏肝之法。《素问·气厥论》明示:"胃移热于胆,则病矣。"故谢师明确和胃之法。吾师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40载,熟识古籍  相似文献   

6.
胸阳不足型叹息症的诊治经验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石莹,张元贵胸中阳气不足之叹息症是中医内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组症状。此症多由生气引起的长吁短叹,胸憋胸痛,嗳气频作等主要症状。病机为肝气郁结,气郁不畅。治疗理应舒肝理气,行气散郁,治疗得当应是药到病...  相似文献   

7.
1释义、病因、病机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中医学“瘿病”范畴,“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一书,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为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痰、瘀、壅结于颈前而成瘿。本病因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营卫气血凝滞,搏结于颈部;或七情内伤,忧思郁怒,痰浊  相似文献   

8.
刍议“肝为五脏之贼”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472000)张跃华,杨林,周若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医门八法》中云:“诸病多生于肝”。岳美中曰:“中医所称之肝,其生理复杂,其病理亦头绪纷繁,所以有‘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等说法...  相似文献   

9.
“内生五邪”,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5种外邪致病特点的病理变化。一般认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内寒与肾关系密切,内湿与脾关系密切,内燥与肺关系密切,内热与心关系密切。脾属阴土位居于中央,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若脾气健运斡旋,交通上下,则气血津液得以灌溉四旁,机体才能生机盎然,四脏亦可安和。而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功能和气机升降失常,生化无源,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养,可发生类似“内生五邪”的各种病理变化。如《脾胃论》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10.
吾师倪珠英教授系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专家之一,近年来对11例小儿肾病综合征并丙型肝炎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论治,取得较好疗效,小结如下。 1 辨清肾与肝之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精血相互滋生转化,补肾即所以补肝,滋肾水即能养肝木。肝以阴血为本,以气为用,是气血阴阳的统一体,具有刚柔相济的生理特性。一旦邪毒侵袭或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条达则成为致病之脏,故有人称肝为五脏万病之贼。临床表现亦证实,有些肾病患儿经治肾,尿常规转  相似文献   

11.
正张景凤教授从肝论治胸痹(冠心病)屡屡获效,现从肝心生理联系、肝与胸痹的联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方面就张景凤胸痹从肝论治的方法进行探讨。"百病生于气也",源自《内经》,是《素问·举痛论》在描述诸病起因时提出的。然肝主气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所以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胸痹虽病位在心,但与肝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变迁,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环境等因素使得人们情志过极,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张景凤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指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78条 ,是治疗伤寒余热未尽 ,留扰胸膈 ,以致出现心中烦闷证的主方。笔者细心玩味 ,并参考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栀鼓二味相合 ,能彻胸中邪气 ,为除烦止躁之良剂”的精辟注释 ,以此受到深刻启迪 ,在《内经》“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 ,从而司出以本方为基础 ,加入豁痰开窍之药 ,治疗因情志不畅 ,气郁日久 ,化火生痰 ,干扰心神 ,变生烦躁不安的慢性焦虑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 ,临证体会简述如下。1 病例报告  钟某 ,男 ,5 1岁 ,干部。 1990年 8月 5日就诊。患者平时身体状况尚好 ,家族亦无精神病史 ,当年…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78条 ,是治疗伤寒余热未尽 ,留扰胸膈 ,以致出现烦热懊证的主方。笔者细心玩味 ,并参考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栀豉二味相合 ,能彻胸中邪气 ,为除烦止躁之良剂”的精辟指导下 ,以此受到深刻启发 ,在《内经》“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 ,从而悟出以本方为基础 ,加入豁痰开窍等药 ,治疗因情志不畅 ,气郁日久 ,化火生痰 ,干扰心神 ,变生烦躁不安的慢性焦虑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典型辨治病例报告如下。钟某 ,男 ,5 1岁 ,市纸箱厂财务科干部。就诊日期 90年 8月 5日 ,患者平时身体状况尚好 ,祖父母亦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所致。另有邪郁少阳、阳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 肝硬变的形成与脾胃、气血的关系 肝硬变大抵隶属于中医积聚、症瘕、臌胀的范畴,多由时疫流行、情志忧郁、饮食不节或不洁、长期大量饮酒等原因所致的慢性肝胆疾病,失治或误治,日久不愈,逐步转化而来。肝硬变虽为肝脏的器质性病变,但其与人体之脾胃和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肝在中医理论的五行归属中属木,主气机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脾胃属土,主运化水谷,转输津液,化生气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中药抢救治疗急性重症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把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急黄或急瘟黄。《诸病源候论》中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内有热毒所加,故卒然而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名急黄也”。说明本病病势凶险,进展迅速。其病机以阳明为枢纽,所谓“阳明为湿热之蔽”。故多有阳明腑实证。此为本病辨证之重要环节,亦为治疗之关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治疗肝硬化,多以疏肝健脾、养血活血和软坚散结为法[1,2]。黄元御以“中气为枢纽的金木升降理论”为指导,创化坚丸治疗积聚[3]。笔者认为其理论独特新颖,且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硬化,获效颇佳,拟予以推广应用。1理论探讨《内经》言:“百病皆生于气”,一气周流,脏腑气机舒畅,人即安和。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津血互生、互用,凡病之所生,多以气分传及血分,溯析肝硬化之发生发展,亦不离此道。肝硬化在中医古籍中多以积聚称之,聚者乃气聚之象,积者乃血积之征,正如《四圣心源·积聚根源》中记载:“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肝藏血,主疏泄,为气血周流之枢机,气机失疏,津血不得正化,生痰成瘀,损伤肝络,壅瘀肝脏即成肝硬化。黄元御以中气为枢纽的金木升降理论辨治积聚,脾升胃降为中焦之核心循环,肝居右,从左升,肺居左,从右降,构成肝肺升降之大循环,其本质是木温金凉,肝升肺降,金木旋转,龙虎回环。《难经》中记载:“癥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中医认为,气统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宗宣降之机,司皮...  相似文献   

18.
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记载"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由乌梅、黄连、黄柏、细辛、干姜、桂枝、人参、当归、附子、蜀椒等药物共同组成。方中乌梅为君,酸收敛阴,涩肠安蛔,补肝体以制其用,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细辛、干姜、附子、桂枝、蜀椒辛温,温经散寒,又以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全方组方精妙,酸苦辛甘、寒热并用、气血双调、寒热同治。乌梅丸组方体现了"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曾一度被认为是治疗蛔厥而确立的专方,自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陆渊雷云:"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1]),厥阴病当以何治之?清代柯琴于《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惟厥阴最为难治……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王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厥利发热诸症,诸条不立方治之,当知治法不出此方矣"~([2])。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早在<内经>记载:"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的意思,表现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则失其通畅调和",因此,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历代诸多医家采用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发展,到清代进一步充实提高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1 胃的生理解剖 内经《灵枢·肠胃第31》“胃纤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32》“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这种对胃的解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己相似。这在距今几千年有此发现,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