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主要是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其病机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及命门火衰等,泄泻一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最为明显。而现代医学认为:泄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腹泻。根据病原感染的不同又  相似文献   

2.
慢性泄泻虽是常见病,但久年不愈,或晨起即泻或食后则泻,也很苦痛。本病之因多责于湿,又有兼风、热、痰、食、瘀的不同。其病多责于脾,而非全在脾,可上系心肺,旁达肝胆,下累及肾,并与大小肠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脾虚湿盛”是泄泻的病理基础,而寒热错杂,虚实相混,兼邪并见,多脏  相似文献   

3.
浅谈小儿泄泻的治疗体会张德聿226400江苏省如东县卫生协会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治疗得当,疗效显著;治疗不当,则变化多端。现将笔者治疗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1小儿泄泻病因不离湿邪前人曰:“无湿不成泻。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指病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丹台玉案·泄泻门》中著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名曰泄泻”。泄泻常因饮食失常,寒、热、暑.湿入侵而致脾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又有"濡泻"、"洞泻"等名称.本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必濡泻."对病因病理及证候已有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属祖国医学之"久泄",其特点是大便溏泄,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病程长者可达八九年或更长.慢性泄泻其病位虽在肠道,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多以脾虚为主证,或在脾虚的基础上,因肝气乘脾所致;或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经云"湿胜濡泄",湿胜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易生湿,故脾虚湿胜是发病的主要关键.治疗亦应随证选药,不可拘泥.久泄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肾虚者宜温肾,肝旺脾弱宜扶脾抑肝,虚实兼夹宜扶正祛邪,寒热错杂须温清同用,辨证准确是施治之基础.笔者多年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泄泻,临床疗效颇佳,现将方法与体会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泄泻一病 ,《内经》以“泄”称之 ,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 ,唐宋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 :泄者 ,漏泄之意 ,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痛势较缓 ;泻者 ,倾泻之意 ,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病势较急 ,然而两者虽有缓急之别 ,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故称之为“泄泻”。泄泻在西医学是指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 ,但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独立病种 ,特指大便次数增多 ,便质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 ,甚至如水样 ,不伴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泄泻多为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胃失健运 ,传导失司。涉及西医学的急慢…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李乃庚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泄泻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以致脾虚湿盛而成。临证宗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旨,运脾化湿的同时,擅用风药以升阳除湿,针对久泻,宜脾肾双补。  相似文献   

9.
泄泻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为“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然而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称之为“泄泻”。泄泻在西医学是指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但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独立病种,特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夹不  相似文献   

10.
一、久泻周×,男,41岁,1978年11月4日初诊。自1972年以来,每因喜怒后,腹痛泄泻即作,平素体弱易躁,常感胸胁痞闷,嗳气食少。诊时面白无华,双目充血,自汗恶风,腹痛且泻,舌淡苔薄,脉象细弦。明代张景岳说:“几遇怒气便作泄泻者,……此肝脾两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痛责之于肝实,泻责之于脾虚,治当抑木扶土:泻太冲、蠡沟穴,舒肝理气,补脾俞、足三里穴,健脾祛湿,四穴相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施治三  相似文献   

11.
腹泻的中医治疗 ,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如《医宗必读》讲述了腹泻的治疗原则有 :①淡渗 ,使湿从小便而去 ,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②升提 ,鼓舞胃气上腾 ,则注下自止 ,包括风药能疏能燥 ,所谓“陷者举之” ,“风能胜湿” ;③清凉 ,用苦寒涤热 ,所谓“热者清之” ;④疏利 ,包括祛除痰凝、气滞、食积、水停 ,所谓“实者泻之” ,“通因通用” ;⑤甘缓 ,用于泻利不止 ,急迫下趋 ,所谓“急者缓之” ;⑥酸收 ,用于久泻气散不收 ,所谓“散者收之”。⑦燥脾 ,用于脾虚运化不及 ,水谷不分 ,所谓“虚则补之” ;⑧温肾。用于火衰不能生土 ,所谓…  相似文献   

12.
慢性腹泄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六淫之邪虽是泄泻一大致病原因,但“湿盛则濡泄”之湿邪,既有六淫所感,也有内伤所生。其中内伤致湿之困叉分属多途,且“湿”也并非是唯一致泄之邪,故不可以“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之一法以概其余。“总属脾虚”之说,虽有其  相似文献   

13.
柴胡龙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36例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扬中212200)张耀坤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临床常见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以腹痛及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病程长,反复不愈。中医归属于“泄泻、五更泻、肾泻、腹痛、郁证”范畴。自199...  相似文献   

14.
<正> 泄泻是常见的肠道疾病,夏秋两季多见,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泄泻的病变在脾胃和大小肠。因脾胃亏虚,饮食不当,感受寒湿暑热,七情不和损伤脾胃对水谷之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泻泄。在临床我们配合医生的辩证论治,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护,下面谈谈自己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清结)是一种以结肠粘膜糜烂、溃疡、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炎症性肠病,常常以腹痛、腹泻或泻秘交替、粘液血便为主要症状。目前认为溃结的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肠道感染、过敏及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治疗尚无大的突破。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概述如下。1病因病机根据溃结的证候特点,绝大多数医家把其归于“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痢疾”等范畴。在病因上,一般认为与风、湿、热、暑、情志等有关。在病机方面,认为湿邪,暑邪等外…  相似文献   

16.
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疽。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故祛湿又可分为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等法。  相似文献   

17.
柴胡龙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坤 《现代康复》1998,2(8):856-857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临床常见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以腹痛及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病程长.反复不愈。中医归属于“泄泻、五更泻、肾泻、腹痛、郁证”范畴。自1990年至1997年,用柴胡龙牡汤加减.配合饮食疗法治疗13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祛风药,是指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脏腑之风邪的药物。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多是植物药,还有部分是虫类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病多属中医“水肿”“肾风”等范畴,风、湿、瘀、虚等因素主导其发生发展。其中,风邪多为诱发因素,且风易与湿相合,致虚致瘀,亦是慢性肾脏病复发加重、迁延不愈的因素之--,故祛风药被广泛应用于肾病治疗。风能胜湿,祛风通络搜湿、宣达透湿,并助肝之条达以胜湿,是中医治疗风湿、水湿病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祛风药治疗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多见2岁以下小儿,中医辨证尤以脾胃虚泻、伤食泄为多见。临床研究发现采用有效的针刺放血疗法,配合适应的中医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小儿泄泻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时好时坏,多反复发作。中医将本病归为“泄泻”范畴,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所致。临床多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原则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余观其腹痛多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在中医而论,二便开闭由肾气所主。而双侧少腹为足少阴肾经所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