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调研了中药引经理论沿革、临床应用情况、引经药自身与靶部位的亲和性,以及引经药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提出观点。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揭示中药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相关性。以为通过中药引经理论的应用,可为现代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文海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49-2551
目的探讨中药引经药中存在的起引经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明确"引经报使"理论的科学性,为今后探寻、提取和研制引经制剂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从已知的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中分析、推理和归纳演绎出引经成分的理论。结果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引经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桔梗皂苷类、川芎嗪和芳香烃类等许多活性成分均有各自的主动选择性,能主动进入靶点部位,类似于引物、启动子、递质、介质、介导体、转导子、转运体等主动靶向性载体的功能。结论在中医引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最具引导作用的活性成分,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引导作用的"亲和素"或"靶向子"活性成分,为今后研制专门的"引经制剂"提供物质基础,更为验证中医药引经理论、发展中医药理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引经药,可引药入经,有引经报使的意思,其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当辨明疾病所在何经、何脏而选用该经的引经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5.
张辉 《世界中医药》2008,3(6):327-328
引经理论建立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上并与方剂理论相结合,其讨论范围也比一般药物归经理论的范围要广。每味中药都有其特定归经但并不是每味中药都是引经药。引经药可以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取向或部位,或将诸药药力集中于某一部位,也可以引导气血和病邪。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引经药理论溯源开始,推出需从《内经》中守经隧理念进行相互印证。从理论的起源、运用都采用阴阳理论、都以经脉作为媒介等三个方面的关联进行阐述二者的共通之处。并着重指出引经概念产生过程中的三个层次,并列表以助说明。解读创立引经药理论的始末。并继续引文详细描述守经隧理念,从利用经隧的诊法、微针和药物的疗法等二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强调在守经隧理念指导下,引经药理论才能实现精准定位和治疗,二者呈现兼容和互补关系。并且对未来科研方向和对临证实践诊疗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药“引经药”与“药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喜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43-1143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迭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达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
自刘河间提出玄微之府的概念后,玄府理论得到加速发展,尤其随着现代人体解剖生理的微观认识,对于玄府的微观解剖更偏向于细胞间隙、离子通道等具有腔隙性、孔、门等的通道结构,发挥其血管内外液体、信息、能量交换、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器官正常运转的功能。玄府是气机运转的结构基础,也是体内气液交换的中心环节。而脑作为元神之府,总领五脏之神,脑玄府开阖功能正常是脑内气血津液流通的中心环节,也是大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若脑玄府开阖不利、气机不畅,则气血津液的输布异常,影响正常的气-液等物质信息的交换,使元神失养,神机失用,最终导致神志、情感等方面的异常。治疗时应注重开通脑玄府,通畅玄府内外气液交换,恢复玄府气机,从而达到治疗脑病的效果。现阶段西药治疗诸多脑病亟需解决血脑屏障对药物外排的问题、提高药物入脑的有效浓度。脑玄府的结构与功能类似于血脑屏障,中医药的芳香开窍药和风药能归经入脑开通脑玄府,作为脑引经药与他药配伍时,能引领药物入脑恢复脑玄府气机、增强药物对脑病的治疗作用。平肝息风药、虫类药、补益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能对证治疗风、痰、瘀、虚、毒、湿等病理因素,与脑引经药配伍使用,能随引药开玄...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理论蕴含着前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其影响不言而喻.当今归经研究对经络理论的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研究方向的偏移,正确认识经络理论在归经理论中的应用是研究药物归经的必要途径,文章就经络理论在药物归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运用系统性概念及经络环型模式研究药物归经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进  龚婕宁 《世界中医药》2014,9(10):1379-1380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包括种络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是对中医内科学等临床课程一个很好的补充。络病学教材在全国多家高等院校开课,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络病学教学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与从事科研、临床的人员加强合作,吸取宝贵经验和意见,不断改进络病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络病学教学在培养中医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全师承家学,遥承钱乙,荟萃众长,对我国儿科学术发展有重大的影晌,著述丰鸿,较全面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及小儿常见疾病的辨治方法,对现代中医儿科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提出的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论及体禀"少阳",对小儿急症的诊断方法,至今也指导着临床。直至现代这些诊断手段也富有实际意义,使临证时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万全用药讲究柔润,轻巧灵动,重视调理脾胃功能,这些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中病即止、恢复脾胃功能、先证而治、加强剂型改革等,启发今人要使中医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天地人、精气神,宏观朝向人的健康。同时,器官、组织、细胞、基因、蛋白、组学,各种微观的研究也朝向人的健康,朝向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寻求契合点。要重视系统论意义下的还原分析,特别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 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 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 组学的发展, 带来了海量的数据, 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 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 进一步分析证候, 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天地人、精气神, 宏观朝向人的健康。同时, 器官、组织、细胞、基因、蛋白、组学, 各种微观的研究也朝向人的健康, 朝向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寻求契合点。要重视系统论意义下的还原分析, 特别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证《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四圣心源》等文献中关于中气的论述,总结中气学说的源流,探讨其与运气学说、脾胃学说、扶阳学说的关系,认为中气学说与上述各家学说密不可分,是中医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当前中医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混沌从初始含义到非线性混沌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概要阐述了非线性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首次尝试用非线性混沌理论探讨了中医心理学的起源和对心理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医理论体系医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将二者分化为中医自然观、中医方法论、中医学术本体;其中方法论又分化为哲学方法、横断科学方法雏形、逻辑方法、中医药学特殊方法4个层次;试图从多侧面寻找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