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60例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80)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依叶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SBP、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依叶组降血压效果更明显。2治疗后,依叶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依叶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明显。3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依叶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更好的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改善左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龄高血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选择于我院心内科诊治的208例高龄高血压伴有心绞痛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102例)和一般高血压组(106例),各组又分为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两亚组,检测患者Hcy、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水平;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一般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UAP发病率(25.47%比46.08%)、Gensini评分[(30.2±15.6)分比(46.1±18.7)分]显著升高(P0.05);H型高血压组中,UAP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22.8±7.2)μmol/L比(13.1±2.7)μmol/L],且UAP组高水平Hcy患者比例显著高于SAP组的(P均0.05);一般高血压组患者中,与SAP组比较,UAP组Hcy[(7.1±1.5)μmol/L比(9.2±2.8)μ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对于高龄UAP患者,Hcy是UA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1.9,95%CI:1.1~3.0,P=0.03)。结论:高龄H型高血压患者的UAP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高血压患者,Hcy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10月30日于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其血浆Hcy水平分为普通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Hcy10μmol/L,普通高血压组,n=138)、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n=256);选择同期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n=146)。检测各组受试者血生化和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血浆Hcy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H型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显著[Hcy:H型高血压组:(22.5±3.3)比普通高血压组(9.4±1.5)比对照组(8.3±1.4)μmol/L;IMT:H型高血压组(1.38±0.14)比普通高血压组(1.16±0.15)比对照组(0.63±0.20)mm;均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64,P0.05),H型高血压组相关性更大(r=0.57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B=0.004,P0.01)。血浆Hcy每升高10μmol/L,颈动脉IMT增厚0.04mm。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内皮脂肪酶(EL)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并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EL、APN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20例,男性77例,女性43例,年龄30~70(52.7±4.3)岁,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90例。按血清Hcy浓度分为三组:Hcy10μmol/L为单纯高血压组(30例),Hcy10~30μmol/L为轻度升高组(59例),Hcy 30~100μmol/L为中度升高组(31例)。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检测Hcy、EL、APN、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的TC、LDL-C、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血清EL水平升高,AP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型高血压组较单纯高血压组的血清EL和Hcy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单纯高血压组、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随着Hcy水平的升高,三组血清EL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与EL、LDL-C呈正相关(r=0.397,P0.01;r=0.409,P0.01)。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EL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且EL随着Hcy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分析叶酸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6年1月~10月就诊于河北省保定市老年病医院的H型高血压患者282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44例。依据服用叶酸剂量不同分为:A组(108例)、B组(120例)和C组(54例)。A组每天口服叶酸5mg,B组口服叶酸10 mg,C组口服叶酸15 mg。均连续服用30 d。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cy。结果≥60岁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高于30~59岁患者[(26.47±8.91)μmol/L vs.(22.21±10.9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Hcy水平为(26.45±11.9)μmol/L,女性为(22.17±7.78)μmol/L,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服用叶酸后Hcy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组Hcy水平下降更明显。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年龄增加,Hcy水平升高,男性患者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服用叶酸10 mg/d为治疗高Hcy症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段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0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分别于每日8:00和20:0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服药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以及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具有同样良好的降压效果(P0.05)。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杓型血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6%、17.3%(P0.05)。治疗后,晨起服药组与夜间服药组的Hcy水平(16.31±1.74μmol/L vs. 17.13±2.31μmol/L)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同样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Hcy水平,纠正非杓型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H型高血压合并D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依那普利组、氨氯地平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前、后1、12和24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三组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随访2年,比较三组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比较,治疗24个月后,依那普利叶酸组SBP[(134.65±7.25)mmHg,(136.00±8.62)mmHg比(128.62±5.00)mmHg]、DBP[(84.79±4.26)mmHg,(88.47±7.25)mmHg比(74.29±5.06)mmHg]、血浆Hcy[(11.18±5.21)μmol/L,(30.29±5.62)μmol/L比(9.72±2.47)μmol/L]、CIMT[(1.30±0.19)mm,(1.46±0.37)mm比(0.95±0.38)mm]、2hPG[(12.50±1.70)mmol/L,(12.90±1.90)mmol/L比(9.50±1.00)mmol/L]、2hPINS水平[(71.38±17.63)μU/ml,(78.42±21.49)μU/ml比(61.28±18.14)μU/ml]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两年发现,与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比较,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24个月时脑血管事件(11%,23%比0)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1%比0)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显著降低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和Hcy水平,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H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予以高血压常规治疗,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及饮食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Hcy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峰值比值(E/A),以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cy水平明显下降(P 0.05),对照组Hcy水平无明显改变(P 0.05); 2组LVEF均明显上升(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vs 23.0%,P 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 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C677T)及叶酸补充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350例H型高血压患者,抽取其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金磁微粒层析法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并给予每位患者800μg/d叶酸片,连续服用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Hcy浓度并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C677T中3种基因型CC型为92例,CT型为169例,TT型为89例,治疗前CC基因型组血浆Hcy浓度为(13.52±2.63)μmol/L,CT基因组型(14.36±4.25)μmol/L,TT基因组型为(18.56±6.24)μmol/L。连续服用3个月的叶酸片800μg/d后,CC基因型组血浆Hcy浓度为(11.25±1.94)μmol/L,CT基因组型(12.05±3.46)μmol/L,TT基因组型为(14.24±4.42)μmol/L。与治疗前比较,CC基因组,CT基因组,TT基因组血浆Hcy浓度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TT基因型血浆Hcy浓度下降幅度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叶酸片治疗可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浓度,其中以MTHFR基因中TT型下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该院住院诊断为DN的患者102例,均予以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依叶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叶酸片0.8 mg,1次/d。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cy、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叶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D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进一步降低血清Hcy水平及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266例H型高血压病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和对照组(依那普利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10个月评估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10个月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降低至(13.1±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变薄及斑块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长时间服用可稳定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患者被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2例,Hcy15.4μmol/L)和H型高血压组(58例,Hcy≥15.4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记录比较两组的BPV指标。分析BPV指标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2.80±2.23)比(16.01±3.11)]、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11.58±2.30)比(13.86±2.26)]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9.41±1.64)比(11.71±2.34)]均显著增大,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24hSSD、dSSD和nSSD呈显著正相关(r=0.201~0.508,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和TC与24hSSD、dSSD和nSSD呈显著正相关(B=0.194~0.546,P0.05或0.01)。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呈显著正相关,且是这类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在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248例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随机被分为治疗组121例(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与对照组127例(给予其他降压药物)。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后基本用药,分析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5.34)μmol/L vs.(18.12±7.31)μmol/L,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vs.7.3%,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87)μmol/L vs.(17.68±6.97)μmol/L,P0.01];术后12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12.9%,P0.01)。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型高血压冠心病PCI治疗后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脑血管事件呈连续、线性正相关;与Hcy10μmol/L比较,Hcy升高(≥10μmol/L)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同时高血压和Hcy升高(≥10μmol/L)在导致脑卒中风险上具有协同作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将Hcy≥10μmol/L定为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人群中Hcy10~15及≥15μmol/L的比例分别约为50%和25%;同时,高血压患者在Hcy 10~15(HR=0.78;95%CI0.63~0.98)及≥15μmol/L(HR=0.74;95%CI0.57~0.98)时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同时降压和补充叶酸,均可较单纯使用依那普利组进一步降低脑卒中风险。基于上述证据,2016年《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定义H型高血压为伴有Hcy≥10μmol/L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筛查可以鉴别脑卒中高危人群,同时现有证据表明,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和补充叶酸,可以较单纯降压进一步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风险。与之一致,德国、奥地利、瑞士同型半胱氨酸协会推荐Hcy10μmol/L为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叶酸与维生素B_(1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Hcy、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并对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值降低[治疗后36月:(121.4±5.4)/(81.4±4.3)比(152.4±7.0)/(105.6±7.0)mm Hg;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6月:(121.4±5.4)/(81.4±4.3)比(128.4±5.6)/(86.8±6.5)mm Hg;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水平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6月分别为(3.76±2.04)比(4.68±2.27)mm;54.1%比69.9%;均P0.05]。结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有助于改善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的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表现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A组)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B组),其中B组患者又分为B1组(Hcy20μmol/L)和B2组(Hcy≥20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入选高血压患者242例,其中H型高血压组(B组)患者136例(56.2%)。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和反勺型者均明显增多(非勺型:75.7%vs.34.9%,P0.001;反勺型:33.1%vs.18.9%,P=0.017),晨峰血压水平明显升高[(169±10)vs.(160±7)mmHg(1mmHg=0.133kPa),P=0.036]。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B2组患者反勺型血压明显高于B1组(43.8%vs.23.6%,P=0.013),晨峰血压水平也明显高于B1组[(174±9)vs.(166±9)mmHg,P=0.042]。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及反勺型者明显增多,晨峰血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之间血尿酸(SUA)水平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08月我院收住入院的原发性高血压291例,年龄≥18岁,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水平10μmol/L)174例,非H型高血压组(Hcy水平≤10μmol/L)117例,比较两组之间SUA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血清Hcy与SU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型高血压组的SUA水平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344.06±118.01)vs.(271.60±100.56)μmol/L],SUA与血浆Hcy的相关系数r=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的SUA水平更高,且在高血压患者中,SUA与血浆Hcy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片治疗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的可行性,为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09月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11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照组患者采取依那普利片口服,坚持1个疗程,1个疗程6个月。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价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压水平、精神状态量表(MMSE)高低。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清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使用那普利叶酸片,可以有效的平稳降压,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清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H型高血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11例,其中226例资料完整,符合要求。按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是否≥15.0μmol/L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H型高血压组68例,单纯高Hcy组54例,单纯高血压组64例及非高Hcy、非高血压组40例。比较四组患者基线资料,PCI术中及住院期间相关数据,术后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内因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再发心绞痛而再住院次数及死亡患者数。结果四组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绞痛史、平均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平均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心肌总缺血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术前血糖水平、用药情况及血脂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比例、血清肌酸酐水平、Hcy水平、尿酸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再住院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Hcy水平大于单纯高血压组[21.0(17.3,28.5)μmol/L比11.7(8.8,13.1)μmol/L,P0.001],非高Hcy、非高血压组[21.0(17.3,28.5)μmol/L比10.7(8.3,11.9)μmol/L,P0.001];单纯高Hcy组Hcy水平大于单纯高血压组[19.2(16.6,24.4)μmol/L比11.7(8.8,13.1)μmol/L,P0.001],非高Hcy、非高血压组[19.2(16.6,24.4)μmol/L比10.7(8.3,11.9)μmol/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型高血压组患者3个月内再住院次数大于单纯高Hcy组[(0.80±0.51)次比(0.53±0.50)次,P=0.006],单纯高血压组[(0.80±0.51)次比(0.59±0.50)次,P=0.030]及非高Hcy、非高血压组[(0.80±0.51)次比(0.53±0.51)次,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家族史(偏回归系数0.428,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188,t=2.696,P=0.008)、多支血管病变(偏回归系数0.465,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293,t=4.176,P0.001)、术前血糖水平(偏回归系数0.032,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230,t=3.255,P=0.001)、Hcy水平(偏回归系数0.006,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153,t=2.195,P=0.030)及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回归系数0.035,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142,t=2.059,P=0.041)为术后3个月内再住院次数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血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协同作用,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治疗中医辨证为痰瘀夹杂证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纳入H型高血压(痰瘀夹杂证)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和治疗组(给予化痰祛瘀方联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各30例,两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压等指标,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降压疗效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浆NO水平升高(P0.05),ET-1水平降低(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联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夹杂证)血浆Hcy和血压值均明显下降,同时升高血浆NO水平,降低ET-1水平,提示中药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