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往1年内空腹血糖检查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7 mmol/L)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安全性等。方法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症状的患者301例直接进行OGTT,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等。根据OGTT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糖调节受损组、糖尿病3组。分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发生率,分析3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差异。结果血糖正常比例为47.18%,糖调节受损比例为34.88%,糖尿病比例为17.94%。血糖正常组年龄最小,糖尿病组高血压比例最高,糖调节受损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比血糖正常组高(均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组比较: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均P0.05)。空腹血糖5.6 mmol/L患者OGTT筛查餐后2 h血糖204例,其中糖耐量异常21.57%,糖尿病6.37%。3组直接行OGTT均未出现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等需紧急降糖处理病例,也未发现恶心、反酸、胃灼痛等消化道症状。结论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直接进行OGTT检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及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在心内科门诊中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稳定型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空腹或餐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随机血糖≥7.8 mmol/L的患者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共1412例患者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其中939例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281例(29.9%)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并且<7.0 mmol/L,105例(11.2%)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473例患者进行餐后随机血糖检测,123例(26.0%)患者随机血糖≥7.8 mmol/L并且<11.1 mmol/L,43例(9.1%)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入选患者共552例(39.1%)毛细血管空腹血糖≥6.1 mmol/L或随机血糖≥7.8 mmol/L,其中298例患者又进行了OGTT,正常糖耐量(NGT)66例(22.1%),糖调节受损(IGR)132例(44.3%),其余100例(33.6%)患者新诊断为糖尿病。结论对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稳定型冠心病及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筛查及OGTT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切点。方法采用非随机整群抽样入选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各家医院HbA1c检测均执行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标准。测定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OGTT 2h血糖和HbA1c水平。分别以OGTT空腹血糖≥5.6和≥7.0mmol/L作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空腹糖尿病的标准,以OGTT 2h血糖7.8~11.1mmol/L和OGTT 2h血糖≥11.1mmol/L作为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在国人高血压患者对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切点。结果本研究共入选患者687(男410、女277)例,平均年龄60.9岁。以OGTT空腹和(或)2h血糖确诊糖尿病的比例为39.0%。单纯测定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检出率仅为17.5%;将漏诊55.2%的糖尿病患者;在OGTT空腹血糖受损患者中,通过OGTT 2h血糖测定,可多检出44.6%的糖尿病患者。以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时,糖尿病的检出率为32.9%。ROC曲线分析显示,HbA1c=5.8%时诊断糖尿病前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HbA1c=6.2%时诊断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结论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且被大量漏诊,故对高血压患者应常规筛查糖代谢异常。建议在高血压患者HbA1c诊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切点分别采用5.8%和6.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耐量检查(OGTT)在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进行OGTT,统计新增糖尿病、餐后血糖受损、新增餐前血糖受损病例,检测空腹C肽水平、血脂等。同时按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家族史、是否血脂异常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进行OGTT后,600例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发现率由23%增至34%;单纯餐后血糖受损22%;餐前血糖受损由2%增至6%;总体糖代谢异常62%。亚组分析发现:男女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无明显差异(63.8%︰61.0%,P=0.281);40岁以上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患者(73.6%︰52.2%,P=0.023);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糖代谢异常明显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3.5%︰43.1%,P=0.008);有血脂异常患者也容易患血糖代谢异常(70.4%︰63.6%,P=0.036)。糖代谢异常组C肽水平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615±24)pmol/L︰(285±32)pmol/L,P=0.009]。结论:建议高血压患者常规行OGTT,特别是中老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血脂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6例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检测。检测后分为糖尿病组272例、糖调节异常组173例及血糖正常组211例。对既往未诊断糖尿病而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代谢分类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标准。结果656例患者住院前糖尿病的诊断率为17.1%(112/656),住院后系统检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41.5%(272/656),糖调节异常率为26.4%(173/656);279例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中,OGTT发现其中25.4%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为40.9%,3组患者空腹血糖分别为(8.5±2.4)、(5.6±0.8)及(4.5±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5±2.2)、(5.4±0.7)及(4.3±0.4)%,P均<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应常规作OGTT检查,以筛查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情况,以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398例,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对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FPG水平,将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96例,糖调节受损组78例和糖尿病组124例,对各组糖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8例患者总的糖代谢异常率为50.8%,其中入院后新确诊糖尿病59例(14.8%)、糖调节受损78例(19.6%),在新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中,40.7%的糖尿病及59.0%的糖调节受损通过OGTT确诊。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血脂、FPG及HbA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患者FPG、血脂水平无差异,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比例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比例高,OGTT可发现大量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初发高血糖的临床研究即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发病早期血糖变化规律,及高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关系,以明确反应性高血糖变化规律并及早发现合并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治疗。方法:从2009-02到2009-09,连续入选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在发病48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2~7天连续6天清晨6点采集患者空腹血液,化验血糖浓度,在出院前进行OGTT,共纳入有效病例158例,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OGTT分类标准分为糖代谢正常者、糖调节受损者和新诊断糖尿病者;非糖尿病患者包括糖代谢正常者和糖调节受损者,评价血糖水平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变化规律。以入院第2天空腹血糖≥7.0 mmol/L为高血糖,评价高血糖与OGTT阳性的关系。结果:158例患者中糖代谢正常者占27.8%(44/158)、糖调节受损者占41.1%(65/158)、新诊断糖尿病者占31.0%(49/158)。所有患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4天降至正常水平,糖代谢正常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2天降至正常水平,非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在第3天降至正常水平。空腹高血糖与OGTT阳性一致性检验Kappa=0.338,P=0.000,在校正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第2天空腹血糖≥7.0 mmol/L都是糖尿病(OGTT阳性)的预测因素(风险比=4.75,95%可信区间2.304~9.79,P=0.000)。结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需要进一步通过OGTT及时发现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临床治疗;AMI患者反应性高血糖一般持续2~3天,如果存在持续高血糖提示患有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可能性大。高血糖是患有糖尿病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11月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720例,分为糖尿病组(208例)、糖耐量减低组(96例)、空腹血糖受损组(3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386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1.4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双支病变率分别为38%、27%、和30%,与非糖代谢异常组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支病变率分别为43%、40%、和37%,与非糖代谢异常组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尿病组相比,3支病变率、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有类似血管损害,糖耐量试验对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探索新增空腹血糖受损切割点下患者糖代谢状况。结果:当患者空腹血糖介于5.6~6.1mmol/L时,OGTT2h血糖正常者只有32.9%,37.3%的患者已经存在糖尿量减低,并且高达29.8%的患者已经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在此范围内有高达67.1%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结论: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应下调至5.6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此值者应行OGTT试验。  相似文献   

10.
糖调节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包括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te,IGT)和空腹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许多研究表明,糖调节受损不仅仅是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也是直接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重要阶段,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糖调节受损的定义葡萄糖耐量低减(IGT)的定义是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126mg/dL),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浆葡萄糖介于7·8~11·0mmol/L(140~199mg/dL)之间。空腹糖调节受损(IFG)…  相似文献   

11.
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无必要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找出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得以早期干预;并分析与年龄、性别、腰围及其他生化检查的关系.方法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 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行OGTT 2h血糖测定,如果OGTT 2 h血糖≥11.1 mmol/L再次OGTT测定以排除糖尿病.同时观察年龄、入院时血压、腰围、血肌酐、血尿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等参数.结果 该组306例患者中检出糖耐量减低者(OGTT 2 h血糖≥7.8 mmol/L)共138例(45.1%),其中确诊2型糖尿病38例(OGTT 2 h血糖≥11.1 mmol/L)(12.4%).结论 建议所有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OGTT排外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糖代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糖代谢正常、血糖调节异常和糖尿病3组,进行微量白蛋白、糖代谢水平、肾功能和血脂研究,并对比分析不同糖代谢水平各指标的差异性及影响性。结果:3组患者的肾功能和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代谢正常、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白蛋白尿异常率逐渐升高(32.05%,41.18%和63.64%,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空腹血糖的增高,肾功能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258例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我院门诊或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就诊不知晓自患糖尿病的25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的问卷调查静脉血糖测定。结果258例患者行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测定,其中79人(30.6%)达到了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调节受损期(IGR)者93人(36.0%),糖代谢异常者共为172人(66.7%)。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与无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腰围呈上升趋势,空腹血糖受损组(IFG)和正常葡萄糖耐量组(NGT)间比较无差异(P>0.05),葡萄糖耐量减低组(IGT)或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异常也越加明显,TG、TC、LDL呈上升趋势,HDL则下降;IGT组HOMA-IR明显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无差异;IGT组HOMA-B细胞功能升高,与其他组间比较无差异;糖尿病和IGT组ISI下降。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比例非常高,而日常诊断率却很低。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关注糖代谢情况,并积极进行OGTT,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7.0 mmol/L的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空腹血糖7.0 mmol/L的42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n=110)和冠脉多支病变组(n=316),通过OGTT分析两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冠脉单支病变组中,糖调节受损54例(49.09%),糖尿病11例(10.00%),糖代谢异常共65例(59.09%);冠脉多支病变组中,糖调节受损180例(56.96%),糖尿病47例(14.87%),糖代谢异常共227例(71.83%)。与冠脉单支病变组比较,冠脉多支病变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患者较多,体重指数较高,肥胖及超重患者较多,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有冠心病家族史者较多,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患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09~1.068)、吸烟(OR=1.964,95%CI:1.232~3.129)、体重指数(OR=1.662,95%CI:1.181~2.338)、糖耐量异常(OR=1.039,95%CI:1.032~1.224)、糖尿病(OR=1.651,95%CI:1.032~3.109)、冠心病家族史(OR=2.122,95%CI:1.104~4.076)是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7.0 mmol/L的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且冠脉多支病变组较冠脉单支病变组存在更多的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无必要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找出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得以早期干预;并分析与年龄、性别、腰围及其他生化检查的关系。方法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行OGTT2h血糖测定,如果OGTT2h血糖≥11.1mmol/L再次OGTT测定以排除糖尿病。同时观察年龄、入院时血压、腰围、血肌酐、血尿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等参数。结果该组306例患者中检出糖耐量减低者(OGTT2h血糖≥7.8mmol/L)共138例(45.1%),其中确诊2型糖尿病38例(OGTT2h血糖≥11.1mmol/L)(12.4%)。结论建议所有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OGTT排外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调节受损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2-3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医院在岗职工中开展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HbAlc普查,测定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及HbAlc,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血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HbAlc.研究资料纳入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且服糖后2 h血糖<11.1mmol/L者,无糖尿病、血红蛋白病、肝、肾疾患等.进入结果分析的对象共726例,男197例,女529例,平均年龄(39±10)岁.其中正常糖耐量636例(87.6%),糖调节受损90例(12.4%),糖调节受损诊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变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糖调节受损占HbAlc≤5.7%人群的2.3%,占HbAlc≥5.8%的人群中89.3%.HbAlc≥5.8%时预测OGTT诊断的糖调节受损状态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99%、0.89和0.98;(2)OGTT诊断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及糖调节受损状态的患病率,在HbAlc为5.8%组与5.7%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77、22.219和27.780,P<0.01或P<0.001);(3)HbAlc水平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957、0.928和0.936,均P<0.01).结论 (1)HbAlc预测糖调节受损与OGTT具有一致性,与OGTT诊断的糖调节受损状态相关的HbAlc最佳临界值为5.8%;(2)HbAlc与OGTT诊断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糖调节受损状态的血糖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且HbAlc为5.8%与其相关性极其密切.建议当HbAlc≥5.8%时均应行OGTY检查,以明确有无糖调节受损.  相似文献   

17.
空腹血糖6.1~6.9mmol/L称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简称空腹血糖受损(IFG).IFG与IGT都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IFG为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的轻度异常.WHO建议所有的IFG应当进行OGTT试验,因为根据2hPG标准,一部分IFG病人已经存在糖尿病.现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IFG患者134例,进行OGTT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OGTT结果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腹血糖6.1~6.9mmol/L称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简称空腹血糖受损(IFG)。IFG与IGT都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IFG为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的轻度异常。WHO建议所有的IFG应当进行OGTT试验.因为根据2hPG标准,一部分IFG病人已经存在糖尿病。现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IFG患者134例,进行OGTT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评估畲族人群糖代谢异常者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4192例研究对象分为5组:正常糖代谢组(NGT)、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糖耐量异常组(IGT)、IFG+IGT组和糖尿病组(DM),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血脂等生化指标,并以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结果 1ba PWV在DM及糖调节受损(IGR)各组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且DM组较各IGR组增加更为明显,而在IGR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糖代谢异常者中baPWV与年龄、SBP、DBP、FPG、2hPG、TG、TC、LDL、HDL呈显著正相关,与BMI无相关性。结论畲族人群在糖尿病前期时早期AS已经开始。糖代谢异常导致的早期动脉病变是在血糖异常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的基础上由血压、年龄、血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方法共纳入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糖代谢异常患者共150例,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组50例、糖调节受损组50例、糖耐量减低组50例。检测各组患者的血脂、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糖耐量减低组的血脂TC、TG、LDL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受损组和糖调节受损组,其中LDL与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糖调节受损组LDL亦高于空腹血糖受损组(P0.05);而各组间的HOMA-IR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在糖代谢异常患者中较为明显,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对糖代谢异常患者需密切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