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78岁,因"胸痛3h"于2015年11月7日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急诊心电图示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考虑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床旁快速检测示肌钙蛋白1.15(参考值0.01)μg/L,血生化示:肝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肌酐86(参考值59~104)μmol/L。查体示血压110/65mm Hg(1mm Hg=0.133kPa),双下肺少许湿啰音,心率85次/min,心界向左侧扩大,心律齐,各瓣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人选发病12 h内接受成功PCI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226例.PCI术前及术后2 h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后12 h内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30 d和2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30 d和2年生存率的不同.结果 所有患者PCI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83~18.74)×109/L,25百分位数、中位数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5.66×109/L、7.38×109/L和9.34×109/L.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每升高1×109/L,急性STEMI患者PCI后心电图ST段未回落的风险增加2.28倍(OR:2.28,P=0.009),30 d内发生心力衰竭(OR:1.16,P=0.035)和死亡(OR:1.63,P=0.010)的风险分别增加1.16和1.63倍,2年内发生心力衰竭(OR:1.20,P=0.007)和死亡(OR:1.29,P=0.003)的风险分别增加1.20和1.29倍,而发生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无明显改变.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9.34×109/L的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89.1%比99.1%比98.2%,P=0.010)和2年累积生存率(82.4%比96.1%比96.3%,P=0.003)明显低于(5.66~9.33)×109/L以及<5.66×109/L的患者.结论 PCI后中性粒细胞升高是初发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近期和远期发生死亡和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并选择高素质、丰富实践经验的护士照顾患者。结果总好转率为93.10%。结论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50%的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良好,而心肌灌注不良。无复流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远端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易感性。部分患者发生无复流后可自发逆转,这提示即使不能有效预防,亦可进行有效的治疗。一些生化标志物和临床因素可独立预测无复流,一些治疗措施可有效防治无复流,如在支架置入前进行血栓抽吸不仅可预防远端栓塞,而且还可改善心肌灌注和临床结果。然而,不同患者发生无复流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3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功能下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急诊PCI的AMI患者4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207例[eGFR≥90 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度降低组169例[60 ml·min^(-1)·(1.73 m^2)^(-1)≤e GFR<90 ml·min^(-1)·(1.73 m^2)^(-1)]及肾功能中度降低组90例[30 ml·min^(-1)·(1.73 m^2)^(-1)≤e GFR<60 ml·min^(-1)·(1.73 m^2)^(-1)];随访1年,根据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91例和非MACE组375例。比较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降低组、肾功能中度降低组患者MACE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Killip分级情况,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随访1年,共91例患者出现MACE。肾功能正常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9.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为17.2%,肾功能中度下降组为47.8%;3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与肾功能中度下降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于肾功能正常组,Killip分级劣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3)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血肌酐(Scr)、e 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Killip分级、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脂血症、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370,95%CI(1.766,3.180)]、糖尿病[OR=1.664,95%CI(1.223,2.263)]、LVEF<50%[OR=2.389,95%CI(1.900,3.005)]及eGFR<90 ml·min^(-1)·(1.73 m^2)^(-1)[OR=2.462,95%CI(1.886,3.214)]是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功能下降可导致AMI患者急诊PCI后预后不良风险性升高,高血压、糖尿病、LVEF<50%及e GFR<90 ml·min^(-1)·(1.73 m^2)^(-1)是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方法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校正的TIMI画面记帧 (CTFC)、心电图ST段变化 (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灌注程度 ,探讨心肌灌注程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77例AMI患者PCI后即刻采用TMP CTFC、TMP sumSTR、CTFC sumSTR三种联合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PCI术后 1个月检查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记录 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 ,TMP sumSTR敏感性 86 7%、特异性 85 7%、准确性 86 2 % ;TMP CTFC敏感性 80 %、特异性 77 1%、准确性 78 5 % ;多变量回归分析TMP 0 / 1级 sumSTR <30 %为 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OR=2 1 5 ,95 %可信区间 2 7~ 6 5 7,P =0 0 0 3) ;Kaplan Meier分析曲线显示TMP sumSTR方法评价的心肌灌注不良组 6个月心脏事件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 (P <0 0 5 )。结论 TMP sumSTR、TMP CTFC能更好的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TMP sumSTR可预测 6个月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心功能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死亡原因,并探讨此类病人在诊治中所需注意的问题。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心功能衰竭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48h内死亡的8例病例,回顾分析这8例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8例病人中冠状血管大多为多支病变,有5例侧支循环建立,所有患者至少植入1枚支架,只有1例实施了完全血运重建,术中有5例出现慢复流现象。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心功能衰竭的高危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要相当谨慎,具体如何操作更安全和有效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在AMI治疗中至关重要。梗死相关动脉持续闭塞的患者 ,容易发生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心功能减退。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及发病后就诊时间的早晚 ,临床上能在心肌梗死 2 4h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患者不足心肌梗死患者的 1 /3,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EPCI)成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择期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与保守治疗相比 ,探讨择期PCI治疗在AMI恢复中对左心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2 0 0 0年 7月~ 2 0 0 3年 1 2月 ,对在我…  相似文献   

13.
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抑制剂(替罗非班)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本文报道2例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应用替罗非班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后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 LVEDVI [(64±6)ml/m2 vs (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 (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 vs 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辅助循环装置,其安全性与为心肌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已被人们所接受,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力衰竭的循环支持中。这里我们旨在探讨IABP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轻度心功能不全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持治疗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7岁。因间断双下肢疼痛2个月,发现血肌酐(Scr)升高40d于2005年9月2日收住院。患者2个月前因冠心病、心绞痛于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造影剂泛影葡胺,具体剂量不详)、球囊扩张、涂层支架置入术,术后服辛伐他汀20mg、1次/d,肠溶阿司匹林3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术前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对比剂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18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和术后48、72h的血清肌酐,记录其治疗经过和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118例患者中发生CIN(CIN组)28例(23.7%)。CIN组基线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CIN组(均P<0.05),而肌酸激酶(CK)峰值高于非CIN组(P<0.05)。CIN组住院时间比非CIN组长(P<0.01),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EF3000U/L与CIN的发生有关。结论:CIN是急诊P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工作中要积极预防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交感风暴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急症,以短时间内反复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特点,常见病因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预后不佳。本文报道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交感风暴1例,探讨交感风暴发生的病理生理及救治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8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之前服用辛伐他汀的情况分为四组:A组15例,服用时间超过6个月;B组19例,服用时间1~6个月;C组17例,服用时间少于1个月;D组30例,未服用.比较各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1 h内ST段回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CTFC较D组较小(P<0.01),且术后1 h ST段回落较D组明显(P<0.01).结论 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至术后1个月肌酸酐值的变化,探讨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肌酸酐值变化规律分为:下降型、递增型、稳定型、U型、倒U型。分析各分型基本特征与Mehran评分的关系、入院至术后1个月时肌酸酐值变化情况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肾事件(MARCE)发生率。结果共入选293例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肌酸酐值变化类型占比分别为:下降型组9.9%、递增型组17.7%、稳定型组47.1%、U型组4.1%、倒U型组21.2%。其中递增型组、稳定型组和倒U型组的MARCE发生率稍高于下降型组和U型组。下降型组和U型组中术前低血压状态、扩容治疗比例高于递增型组和倒U型组;倒U型组利尿剂使用比例高于下降型组。术后1个月共有21例(9.1%)肌酸酐值较入院时下降12.5%,其中有6例(2.6%)下降25%;有108例(47.0%)肌酸酐值较入院时升高12.5%,其中有57例(24.8%)升高25%。下降型组中有10.5%的患者1个月后血肌酸酐值下降25%,而在递增型组中有50%患者肌酸酐值升高25%,倒U型组中有35.8%患者肌酸酐值升高25%。结论急诊PCI术STEMI患者的肌酸酐值存在多种变化趋势,术前低血压状态、利尿剂、扩容治疗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部分患者入院初始肌酸酐值可能不宜作为基线肌酸酐值用于对比剂致急性肾损伤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