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方法 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最优预测模型,并校正人群危险因素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建立简易预测模型,并据此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结果 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3~1984年基线调查年龄35~59岁,剔除基线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男女共计9903人,截止到2000年平均随访15.1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105例、缺血性脑卒中266例、缺血性心血管病360例。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且联系的方向和规律一致。据此建立的分性别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经过校正人群危险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证明能够很好地用于1992~1994年新建立队列的ICVD发病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最优模型为0.799,女性最优模型为0.844。简易模型的AUC与最优模型几乎相同。结论 初步开发的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和简易评估工具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关系 ,建立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 (China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 ]共 3172 8人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 (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10年累积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是 1 4 1% ,女性是 0 6 0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男性是 2 0 2 % ,女性是 1 37%。 (2 )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 ,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3)我国 35~ 6 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95 4 % ,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4 6 % ,发病危险概率≥ 2 0 %者只占 0 8%。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 2 5 5 %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 10 %的人群中。结论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模型在成都地区干部保健保健人群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模型分析我院307名干保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共纳入受试者307人。与女性干保人群比较,男性干保人群体重指数(24.38 ± 2.53 vs 21.85 ± 2.61, P=0.000)、收缩压水平(127.32 ± 15.43mmHg vs 117.10 ± 15.17mmHg, P=0.000)以及吸烟人数(20.34% vs 4.39%, P=0.001)更多;不同年龄分层之间,仅收缩压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以性别论,男女性人群ICVD实际值与参考值之间无差异,而55~59岁年龄组ICVD实际值明显高于参考值(3.37 ± 2.91 vs 2.91 ± 1.02, P<0.01),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成都市干保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随访资料以及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分析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随基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变化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提出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计 ,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  (1)监测资料和队列随访资料均证实我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 2倍 ,二者的联合终点事件约占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 6 5 %。 (2 )在3个现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队列人群中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3)除“八五”队列男性外 ,所有队列在相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高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如 ,当TC≥ 6 2 4mmol L (1mmol L =38 6 7mg dl)时 ,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仅约为 (110~ 130 ) 10万 ,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6 0~ 5 5 0 ) 10万。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占我国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青岛市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低危),男性为98.16%,女性为99.39%.发病危险度≥20%者(高危),男性为0.19%,女性为0.15%,这一结果符合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2)在高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0%、20.8%、75%、87.5%.在低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31%、3.4%、37.74%、59.26%,两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  相似文献   

6.
许翔  王娟  高玮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39-1640
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一般定义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总和,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1].目前的发病人数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不仅加重了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尽管以改变生活方式、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为主的预防策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脑卒中风险评估亦有待加强[3].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4]对上海市社区老年居民ICVD的发病危险进行了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为其制订防治策略,同时探讨不同危险程度的血糖和血脂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北京朝阳区2465名社区居民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收缩压[(122.84±16.42)mm-Hg∶(126.83±16.36)mmHg],舒张压[(80.67±9.51)mmHg∶(84.54±9.89)mmHg]和总胆固醇[(4.86±1.06)mmol/L∶(5.01±0.9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2)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高危者)所占的比例,男性为3.28%,显著高于女性的1.59%(P〈0.05);这一结果与我国"十五"攻关课题组对9903名国人调查,随访15.1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危险数据是一致的。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  相似文献   

8.
导读     
正两种模型预测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王庭俊,等p736)基于流行病学资料建立起来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是识别高危人群,开展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美国Framingham风险评分、欧洲SCORE评分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2种模型。基于我国资料建起的China-PAR对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风险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但临床应用尚不普遍。王庭俊等比较了美国PCE模型与我国China-PAR  相似文献   

9.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4,他引:53  
目的研究我国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1省市队列人群(35~64岁)共29564人于1992年进行基线调查.对1992~1999年共129350观察人年中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人群基线调查的LDL-C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结果(1)男女两性LDL-C均值分别为2.65mmol/L和2.70mmol/L(P<0.01).LDL-C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50~54岁组升高最多;(2)LDL-C超过中位数(2.60mmol/L)时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3)甘油三酯升高(男性≥1.24mmol/L;女性≥1.13mmol/L)合并LDL-C升高者,男女冠心病发病率分别是单纯LDL-C升高者的3倍和2倍;(4)C0x回归显示本研究人群LDL-C每升高1mmol/L可使男性冠心病增加36%,缺血性卒中增加31%.结论我国人群的LDL-C处于较低水平,但LDL-C仍是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病防治中不应"独立”地看待某一因素,更应注重多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21 318人的基线白细胞计数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白细胞计数从参照组4.0~4.9×109/L开始,随着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累计人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变化,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随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而增加.(2)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参照组(4.0~4.9×109/L)相比,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白细胞计数水平未见明显相关趋势.(3)多因素分析显示,当白细胞计数>9.0×109/L时,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95% CI:1.188~2.416),其RR是对照组的1.7倍. 结论 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呈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相关性前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HDL-C水平与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 384人基线HDL-C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和急性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DL-C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事件发病危险呈持续增加.(2)HDL-C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明显上升;而出血性卒中事件与HDL-C水平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HDL-C血症组急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增加45%(RR=1.45,P<0.05),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增加53%(RR=1.53,P<0.01).(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6.4%可归因于HDL-C水平降低;其中6.2%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7.3%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可归因于低HDL-C血症.结论 从HDL-C≥1.56mmol/L开始,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ICVD的发病危险明显上升.在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对于低HDL-C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40年代末由于冠心病(CHD)的肆虐,促使西方世界尤其美国对其发病原因的关注,1948年创立了国立心脏研究院(NHI),即国立心、肺、血研究院前身(NHLBI),同时建立美国心脏协会(AHA),并于麻省波士顿附近Framingham镇建立了Framingham心研所(FHS),目的是探索确立慢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已建立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进行验证。方法用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于“八五”攻关期间建立的另一队列研究人群来进行验证。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预测模型对该队列中事件与非事件的判别能力。用Hosmer-Lemeshow检验比较每十分位分组的预测发病率和实际发病人年率来判断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队列人组年龄35—59岁,平均随访11年。剔除预测模型所用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余15100人进入本研究分析,共累积ICVD事件数347例(男性206例、女性141例);其中冠心病83例(男性56例、女性27例),缺血性卒中268例(男性154例、女性114例)。在男女性最优模型、简易模型、评分法预测“八五”队列人群得到的ROC曲线均显示了很好且基本接近的判别能力。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最优模型(男性0.796,女性0.791);简易模型(男性0.792,女性0.783);评分法(男性0.791,女性0.779)。将预测的10年ICVD发病概率和实际的10年发病人年率进行Hosmer-Lemeshow x^2检验,男性x^2=3.7(P=0.879),女性x^2=27.7(P〈0.01),但预测率和实际率之间的最大差值仅有1%,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度。结论经本研究队列人群的验证,证明已建立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对我国现阶段中年人群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杂志》2006,14(7):548-548
治疗危险因子,预防心血管病应当及早进行。50岁以前的人很少有心血管病,但是可能已经有危险因子。过去评估这些危险因子对心血管病的影响,都只研究10年内有多少百分数发生心血管病(CVD),这种做法对中年人来说评估时间太短(Circulation,2006,113:791-998)。该文报道参加Framingham研究,50岁时没有心血管病的3564名男性与4362名女性,在111777人年的随访期间,有1757人患CVD(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绞痛、缺血性脑中风、间歇性跛行),1641名因CVD死亡。研究计算出50岁的人假如男的再活30年,女的再活36年,52%的男性及40%女性会得CVD。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个体发病危险评估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s appraisal,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心血管病个体危险因素评价系采用定量分析健康危险因素的方法,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发生的绝对危险,以危险分数表示结果(发病或死亡),便于对处于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属于疾病的一级预防。近年来,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领域中冠心病个体发病危险评估的研究成为国际性的攻关热点。本文就近5年来冠心病个体危险因素评价中常用的Framingham模型及其应用和其他冠心病预测工具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5年5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1 642例,根据《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评估表》评估结果分为低度组895例、中度组411例及高度组336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中老年人性别、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及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MI〔RR=1.462,95%CI(1.123,1.542)〕、收缩压〔RR=1.234,95%CI(1.012,0.432)〕、TC〔RR=1.452,95%CI(1.234,1.567)〕、TG〔RR=1.205,95%CI(1.025,1.714)〕、LDL-C〔RR=2.134,95%CI(1.956,2.342)〕、HDL-C〔RR=1.327,95%CI(1.167,2.041)〕是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BMI、收缩压、TC、TG、LDL-C及HDL-C是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危险因素,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apoE基因型与心脑血管病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apoE基因型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市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APOE基因分型,对APOE基因型和随访10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APOE基因型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与apoE3基因型相比,E2及E3基因携带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事件发病危险明显增加;(2)APOE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携带E3等位基因人群相比,携带E2和E4基因型的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明显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APOE基因多态性未见明显相关。携带E4等位基因的人群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有较大幅度增加,其RR是对照组的1.78倍;(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6.4%可归因于携带E2和E4基因型;其中6.2%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7.3%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E2和E4基因型。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ICVD的发病危险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评估中,对于基因的多态性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利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30 378人的资料,通过对基线血清TG不同水平人群12年间(1992-2004年)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进行比较,研究TG对各类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1)TG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有明确的关系.急性冠心病事件的人年发病率在TG水平较低时(TG≥1.15mmol/L)开始增加,TG水平上四分之一分位组(TG≥1.60 retool/L)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人年发病率是TG水平下四分之一分位组(TG<0.81 retool/L)的2.7倍(168.4/10万,62.6/10万).(2)应用COX回归分析调整了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后,TG水平对12年间急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分析未发现TG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存在关联.结论 在35~64岁中国人群中,TG是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从TG≥1.15mmot/L即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中年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1203名35~59岁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进行评估和相关分析.结果 (1)中年体检者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1.30%±1.80%,其中绝对危险≥5%的45名(3.7%);(2)中年体检者缺血性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体质指数≥24 kg/m2、总胆固醇≥5.2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吸烟)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942,P<0.01;x2=29.250,P< 0.01;x2=233.325,P< 0.01;x2=5.510,P=0.022;x2=5.730,P=0.015;x2=65.009,P<0.01);(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5%的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病绝对危险<5%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9.62,P<0.01;x2=10.78,P<0.01;x2 =36.40,P<0.01;x2 =35.19,P<0.01;x2 =25.42,P<0.01;x2 =4.98,P=0.034);(4)不同年龄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相对危险在平均水平倍数≤1和>1间、理想水平倍数≤1和>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2.032、160.077,均为P<0.01).结论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已成为评估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重要工具.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在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相对危险对个体的临床综合干预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尽管事实上男性高于女性,流行病学研究却显示女性中某些类型冠心病如心绞痛的发病率等于或超过男性,并且认为女性一旦发生冠心病,尤其在55岁以后,其预后较男性更差。方法:Framingham 人群中初始检查时无冠心病临床表现者5,1217例,26年内每2年复查一次,按每10岁年龄组分析35~84岁的男女两性每2年的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26年中共发生1,240次冠心病发作,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