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电学杂志》2007,26(3):143-143,189
本例心电图的主要特征为:R-R间期呈长短交替出现,长R-R间期(R2-R1)为0.44s,短R-R间期(R1-R2)0.36s,平均心室率为158次/min;长R-R间期前均可见一逆行P波,而短R-R间期均前未见P波,即每一个P′波后有两个QRS波群,P′-P′频率固定为75次/min。  相似文献   

2.
《心电学杂志》2010,(1):47-47
MV1导联示短P—P间期0.84~0.90s,长P—P间期1.60~1.71s,基本上为短P—P间期的2倍,考虑存在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呈2:1传导。P—R间期0.22s,存在房室传导延缓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QRS形态多变:①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时间0.14s),如下行R6、R7,其前有相关的窦性P波,P-R间期0.22s;②呈正常形态6型,如上行R1,下行R4、R5,其前有相关的窦性P波,P—R间期0.19~0.22s;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2岁。因骨折术前查体,既往病史不详。查心电图(图1)示: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及梯形图。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78s,心房率77次/分,QRS波为室上性。大多数P波与QRS波无关,仅第1、6、11、16个P波下传。P—R间期0.28s,QRs波时限0.09s,R—R间距不等,呈2长1短交替。短R—R间距0.98s,即窦性下传。长R—R间距连续2次出现,不完全相等。前一个为次长间距1.40~1.43s,其前有不相关P波,P—R间期0.11~0.14s。后一个为最长间距1.47~1.50s,  相似文献   

4.
《心电学杂志》2009,(4):271-271,283
本例心电图主要特征为:窦性P—P间期规则,频率94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R—R间期呈长短交替(分别为60次/min和68次/min),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常两种形态交替出现。短R—R间期后的QRS形态、时间均正常,P—R间期固定为0.40s;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固定为0.15s(除下图最后一个长R—R间期以外,其前P—R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9岁。因心慌、胸闷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血压138/80mmHg;心率83次/分。心律不齐。1w前有感冒病史。临床诊断:心肌炎待排,心律失常。查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可见两种形态P波,QRS波均呈室上性。一种窦性直立P波,P—P间距基本规律,为窦性主导心律,P—R间期为短长两种,短P—R间期0.16s,长P—R间期0.36~O.40s。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悸3月就诊。有心肌炎病史3年。查体:血压126/80mmHg,心率72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即刻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每4~5个窦性P波后均脱漏1个窦性P波,脱漏造成的长P—P间距(1.32s)为基本P—P间距(0.66s)的2倍。逐搏P—R间期依次为0.13s、0.21s、0.22s、0.30s、0.32s,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出现1次长的P—P间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为Ⅱ导联连续记录。连续短P—P间距(O.66~0.75s)后,突然出现两组长P—P间距,分别为1.02及1.16s。长P—P间距不是短P—P间距的倍数,也不符合P—P间距渐短突长的规律。长、短P—P间距的P—R间期均为0.16s。第2个长P—P间距的P波略显低平,上述现象反复出现。心电图诊断:①窦房交接区双径路伴慢径路逆传?②窦性期前收缩未下传?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女性,45岁。冠心病3年,以心前区不适就诊。听诊:心律不齐,心音较弱,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显示:P波及QRS波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I导联):P波呈M型,或负正双向,故为逆行P波。P—P均为0.36s(约167次/分),R.P间期固定为0.16s,其后的P—P间期及R.R间期均呈长短交替(0.36~0.48s),P—R间期也长短交替(0.16~0.28s),QRS波振幅呈交替改变。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为aVR导联连续记录。P波为窦性,相邻短P—P间距除一组为0.66s外,余均为0.70—0.73s的两倍。上行长P—P间距是0.64s的5倍,下行长P—P间距为0.73s的4倍。显性短P—P频率为41-45次/分(1.32—1.46s),实际窦性频率为82~94次/分(0.64~0.73s)。窦性P波位于R波的前、中、后不等,与R波无传导关系。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aVF、V1、V2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P波增宽切迹.P—R间期0.17s,下传QRS波为室上性。R2、6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相异。其前虽有P波,但P—R间期〈0.12s。形态与窦性P波明显相异(Ⅰ、V2~V4明显),为交接性期前收缩,其后的完全性代偿间歇。P8,10,12提前发生,形态与窦性P波相异,P′-R间期0.12s,下传的QRS波宽大畸形.为室内差异传导。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女性,72岁。既往有冠心病史。来我院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97次/分,P—R间期为0.18s,P’波为房性期前收缩,第1个P'-R间期为0.48s,其后的窦性P波下传时P—R间期依次为0.34s、0.32s、0.24s、0.18s,第2个P’波为阻滞型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期前收缩后出现房窒传导的反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12.
《心电学杂志》2009,28(3):194-194
上、下两行MV1系相隔近2min记录。上行显示窦性基本P—P间期0.92s,长P—P间期1.82s为基本P—P间期的2倍,存在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R′型,时间0.12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2′、P5′),其偶联间期相等,下传QRS形态与窦性QRS形态略异,为折返型房性期前收缩伴轻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可见提前或延迟出现与窦性QRS形态一致或略异的QRS—T波群,如R3、R4、R7、R9,这些搏动的形成有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50岁。因右下肢腱鞘囊肿入院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近期无服药史 ,行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图 1 ,2为 导联同次非连续记录 ,图1示 :窦性心律 ,P- R间期 0 .1 6s,QRS波群时限0 .1 0 s,Q- T间期 0 .40 s,P- P间期长短交替出现 ,短 P- P间期为 0 .72 s,长 P- P间期为 1 .1 8s,长、短间期的 P波形态无明显差异。图 1 患者心电图  图 2示 :窦性心律 ,P- R间期、P波和 QRS波群形态、时限以及 Q- T间期均与图 1相同。P- P间期为1 .0 0 s,规则出现 ,考虑为基本窦性 P- P周期 ,且短于长 P- P间期 0 .1 8s,长于短的 P…  相似文献   

14.
例1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记录,可见R—R间距规则,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约38次/分,QRS波群前均未见相关P波,Q—T间期0.58s。QRs波群后均有P波,其中R1、R3、R5后为逆传P^-波,呈负正双向,R—P^-间期0.28s;  相似文献   

15.
例1患者女性,50岁。反复发生心前区疼痛2年,劳累后胸痛加重5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测,可见舒张期及收缩期中度二尖瓣返流,舒张期EA峰融合,左室大。动态心电图(DCG)(图1)示:窦性心律,所有的窦性P波均重叠在前一激动的T波后支上,无一漏搏。P—R间期波动在0.40—0.44s,大于0.35s。白天心率增快时P—R间期0.40s左右,夜间睡眠时P—R间期0.44s左右。心率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1岁。反复心悸、胸闷、无晕厥史。查体:心率88次/分,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拟诊:心悸待查。查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P—P间距0.91~1.10s,P—R间期有长短两种。上行P—R间期依次为O.22—0.24—0.24—0.28—0.54s,以后持续数搏未产生心室脱落,P—R间期从0.22s逐渐延长,然后突然延长到0.54s,其差值大于0.06s,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伴快径路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17.
《心电学杂志》2005,24(3):140-140
A之MV1导联P波形态有3种:①较为宽钝的P波如P1,2,其P-P间期0.75s,P-R间期0.15s;②较为尖窄的P波如P5-P9,其P-P间期0.82-0.89s,P-R间期0.14-0.15s;上述这两种P波形态改变提示为窦房结内游走节律或窦房结至心房内游走节律;⑧逆行P波如P3,4,其R-P间期0.14s,而P—R间期呈0.46、0.38s长短两种,P-R间期〉R—P间期〉0.08s,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35岁。未诉心前区不适。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查心电图(图1)示:图为Ⅱ导联描记。图中可见两组文氏周期,P—R间期逐次延长,当达到最长P—R间期时(0.29s),心室间歇跟着延长,在此期间,窦性P波未能在预期的时间出现,而在具有长的P—R间期的QRS波后见到1个倒置的P^-波(窦性反复搏动),R—P^-间期0.12s,而结束一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1岁。病史、体检及临床诊断不详。心电图V1导联(图1A、B)示:窦性心律,P—P间距0.56s.心率104次/分,P—R间期0.16s,QRS波时限及形态正常。图中可见一系列提前出现的P′-QRS波,其偶联间期各异.当R—P′间期在0.20s、0.52s时.P′-R间期分别为0.20s、0.16s.此时上述P′波下传的QRS波时限正常,其形态也与主导心律的相同或基本相同。当R—P′间期为0.16s.其P′-R间期分别为0.60s、0.32s、0.56s(图1AP′1及图1BP′1、P′3).此时图1A与图1B中的P′3下传所产生的QRS波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VS)伴房室结多径路.并慢径路下传时,呈4相室内差异性传导。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9岁。因胸闷、心悸3天急诊入院。有冠心病史14年。心电图V1导联(图1A)可见一种提早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4s,其前无P波,为室性期前收缩。另一种矮小,时间0.08s,频率相近;其前有一P波,P—R间期不固定,P波未能下传心室,为房室交接区性搏动。两种波形交替出现,偶联间期相等为0.66s,频率相近,相同形态的R—R间期为1.60s,室性期前收缩与前一P波距离为0.70—0.74s。随后心电图(图1B)V1导联可见矮小的QRS波群,其前已无明显P波,QRS形态稍有改变,室性期前收缩的ST段上隐约可见逆行P波重叠在R波下降支末,R—P间期恒等,均为0.14s。相同形态的R—R间期仍为1.60s,两种QRS波群的偶联间期与图1A相同,为0.66s。心电图诊断: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房室干扰。经吸氧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mg,10min后再次长II导联(图2)示主导心律为窦性及形态与图1完全相同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且联律间期不等,长间歇为短间歇的倍数,符合室性并行心律的诊断。同时发现,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早时,后面接着就出现交接区性逸搏;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晚时,后面就出现窦性心律;且交接区性逸搏联律间期无明显差异,不符合并行心律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最后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室交接区性逸搏,逆配对现象造成的配对间期相等的室性并行心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