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三氧化二砷(砒霜剂)治疗了11例复发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在一疗程后达完全缓解,4例达部分缓解。4例部分缓解患者中2例在两疗程后达完全缓解,2例放弃治疗。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砒霜剂)治疗复发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缓解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诱导分化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与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单用化疗的疗效比较,治疗后3年随访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3年随访复发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无病生存例数和存活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临床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其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故早期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应用维甲酸(ATRA)治疗APL,虽然完全缓解率(CR)率能大大提高,但存在CR持续时间短,极易复发,且易产生耐药等缺点。自2000年以来,我院采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12例复发的APL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团队经过充分研究,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为主要成分的癌灵注射液应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发现其尤其适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鉴于其存在的副作用,又于1995年开始,联合上海瑞金医院陈竺教授开展了三氧化二砷毒性反应发生机制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创立了亚砷酸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基本解决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高白细胞血症和长QT间期综合征等临床医学中的疑难问题。该系列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这得益与多个方面:抗癌新药的不断发现,支持疗法(如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的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和白血病新疗法如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的应用。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成功已分别成为诱导分化疗法和诱导凋亡疗法治疗肿瘤的典范。诱导分化疗法和诱导凋亡疗法具有副反应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结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骨髓像及外周血像均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凝血功能监测,预防感染,能够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致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一线方案基本是苯丁酸氮芥加用泼尼松治疗,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采用固元生血汤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29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间就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结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骨髓像及外周血像均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凝血功能监测,预防感染,能够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致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15例患者采用As2O3联合ATRA治疗,对照组15例患者单纯采用ATRA及常规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维甲酸及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长期疗效。方法:2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用复方黄黛片、ATRA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13例采用三氧化二砷、ATRA联合化疗方案。结果:治疗组CR15例(100%)、3Ab生存率93.3%,对照组CR12例(92.3%)、3年生存率92.3‰两组CR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CR时间分别为(25.33±1.76)d、(29.58±2.52)d。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治疗组13.3%,对照组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三氧化二砷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2005年共26例病人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护理体会,其护理要点是: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预防工作,加强血管的保护,保证安全用药,同时要告知病人学会对毒副作用的观察及预测,防止砷中毒。  相似文献   

12.
黄剑宇  梁启凡  李俊松  王若宁  狄留庆 《中草药》2020,51(23):6102-6111
传统中药矿物药三氧化二砷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然而三氧化二砷的体内靶向性较差、肾脏清除速率快、以及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与临床转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传统纳米制剂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控制释放以及诊断等能力,在精准治疗、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机制及抗肿瘤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具有较特殊临床表现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种类型,以往化疗效果差,易产生DIC及脑出血,死亡率高。自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等治疗方法的使用及改进后,使APL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将APL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氧化二砷作为剧毒药广为人知,传统中药称其为"砒霜",而从中药砒霜中诞生的亚砷酸注射液其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又为世人所瞩目,但仍伴随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了三氧化二砷的代谢途径及急慢性毒性机制,提出亚砷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机制假设,为研究开发消除不良反应的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主要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初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23例,联合应用维甲酸以及三氧化二砷对其进行治理,并定义为观察组(7例),另以分别单独使用ATRA以及As2O3治疗的两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10例,随后观察三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率、达CR所需时间以及副作用情况并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分别单独使用ATRA与As2O3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三组CR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就CR所需时间而言,三组对比观察组所需时间较短,对照组两组早期死亡和不良反应率均高于观察组。结论:采用ATRA联合As2O3对APL进行治疗与单用药两组相比疗效较优,副作用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氧化二砷作为剧毒药广为人知,传统中药称其为"砒霜",而从中药砒霜中诞生的亚砷酸注射液其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又为世人所瞩目,但仍伴随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了三氧化二砷的代谢途径及急慢性毒性机制,提出亚砷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机制假设,为研究开发消除不良反应的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对多种恶性实体瘤也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损伤DNA;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影响机体免疫等。通过综述三氧化二砷的临床抗实体瘤的应用现状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指导其临床的应用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急,骨髓与外周血中主要的细胞是原始细胞,这种病不及时治疗的话,很可能危及生命。这种病的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常见的表现,患者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偶而还有血栓凝结而引起的突然失明等表现。继发的患者经常应用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9.
癌细胞诱导分化、凋亡的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今中外第一针”是《中药事业报》1997年9月5日报道癌灵1号注射液(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用的标题。看似吹嘘,实际不然,经过国内外检索证实我们是有史以来第一家将砒霜注入到人的血管与椎管的人。并且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得到了痊愈,...  相似文献   

20.
三氧化二砷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砒霜 (三氧化二砷 ,As2 O3 )及砷制剂对肿瘤的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特别是对白血病的治疗为人们所关注。砷作为抗肿瘤药物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 ,中医传统方剂青黄散、十味丸等治疗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确有一定疗效 ,经鉴定其中有效成分为含砷中药。 1992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确定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promyelocyteleukemia ,APL)的疗效〔1〕。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国强等〔2〕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了其作用机理 ,确定As2 O3 对全反式维甲酸 (ATRA)耐药的病例可获较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