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日本血吸虫地域株基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国日本血吸虫各地域株基因差异。 方法 收集湖南、安徽、湖北、四川及江苏 5省的阳性钉螺 ,将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 ,42d后 ,用灌注法获取成虫 ,用PCR扩增成虫线粒体NADH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脱氢酶 1(ND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 1(CO1)基因片段 ,克隆于质粒载体后测序并用MEGA软件分析。 结果 各地域株日本血吸虫成虫的ND1和CO1基因长度分别为 476bp和 10 33bp ,ND1和CO1基因序列分别存在 2个单倍体 (Ⅰ型 ,Ⅱ型 ) ,其差异分别为 4.0 %和 3.4%。从分子发生树看 ,各地域株日本血吸虫ND1和CO1基因分别存在 2个不同基因型。在ND1基因中呈现Ⅰ型的 ,CO1基因中也为Ⅰ型 ,反之 ,均为Ⅱ型。 结论 研究区域湖南、安徽、湖北、四川及江苏 5省的日本血吸虫株ND1和CO1基因存在 2个不同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经吡喹酮治疗的不同时期,给予芍药苷对肝组织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Ⅰ)杀虫前给药组、(Ⅱ)杀虫同时给药组及(Ⅲ)杀虫后给药组。除正常组外,杀虫治疗、芍药苷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12d、42d和72d给予芍药苷和对照,并于102d、132d和162d处死。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羟脯氨酸(Hyp)、虫卵肉芽肿大小、肝纤维化分级以及胶原Ⅰ的表达。结果在组Ⅰ和组Ⅲ,芍药苷明显降低血清中HA、PⅢP和肝组织中Hyp的含量,减小虫卵结节并降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分级,降低胶原Ⅰ的表达(P<0.05或P<0.01);在组Ⅱ,大部分指标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芍药苷无论是早期或延后给药,都具有抑制虫卵肉芽肿,减少胶原的生成从而对抗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不同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将主要感染季节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选择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洱源县的4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将6~60岁居民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前期和后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Ⅱ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中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在各阶段开始前10d用吡喹酮治疗,观察期结束后30d查病。同时选择30名学生作为记录员,记录各自家庭成员每天接触疫水的时间。结果在主要感染季节前期、中期和后期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17%、12.42%、7.10%,平均每人每天接触疫水时间分别为(82±26)min、(30±14)min和(14±6)min。结论云南省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前期(栽插期)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主要与感染性钉螺密度高和居民接触疫水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埃及血吸虫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均呈高度流行,且两者常见于同一患者。作者对血吸虫病和同时合并HBV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 105例患者均在大便或中发现曼氏血吸虫或埃及血吸虫活虫卵,6个月内未用过抗血吸虫病药物,所有病人用直肠活检证实有活动性血吸虫感染。用ELISA测定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对HBsAg阳性者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HBe,其他血、尿常规、生化检查用常规方法进行。 105例按HBV感染情况分3组:Ⅰ组20例未感染HBV,HBV标志物均阴性;Ⅱ组34例为现症感染者,HBsAg阳性;Ⅲ验51例为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s/抗-HBc阳生。Ⅰ组年龄明显低于Ⅱ和Ⅲ  相似文献   

5.
鲨鱼软骨粉(SCP)伍用“425”制剂(当归根提取物),使成鲨鱼软骨粉合剂,用以研究感染日本血吸虫3wk的BALB/c小鼠经口服用SCP合剂后4wk(相当于感染后7wk)诱导的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及其机制。测定实验小鼠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SEG)大小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水平(OD均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细胞均数和比值。实验结果:服用SCP合剂(Ⅰ组)和单用SCP(Ⅲ组)小鼠的SEG大小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鼠(Ⅳ组),且前两者肝内血吸虫性纤维化均已消失,而后者显示严重的肝纤维化。单用“425”制剂(Ⅱ组)与Ⅰ组和Ⅲ组的血吸虫卵肉芽肿减小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Ⅱ组仍呈现轻度的肝血吸虫性纤维化。Ⅰ组和Ⅲ组的CD4+/CD8+比值(1.70~1.88)明显高于Ⅱ组(0.95);Ⅰ组和Ⅱ组的IgG和IgG1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结果表明,服用SCP合剂和单用SCP小鼠,均能诱导明显的抗肝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若单用“425”制剂,则仅显示轻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1979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我区有32个流调点,共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87例。根据全国流调办公室三年疗效考核的要求,至1982年底治疗管理已满三年的病例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287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Ⅰ组94例,Ⅱ组 193例。男性204例,女性83例。病型分类:Ⅰ型33例,Ⅱ型2例,Ⅲ型222例,Ⅳ型22例,Ⅴ型8例。已知病人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OVA诱导的小鼠过敏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蠕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将15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Ⅰ组为血吸虫感染后OVA致敏组,Ⅱ组为单纯OVA致敏组,Ⅲ组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小鼠首先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于感染后第57~84d,与Ⅱ组小鼠一起以OVA(卵清白蛋白)诱导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第85d剖杀全部小鼠,收集脾脏、肺脏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以计数其中各类细胞;制备肺组织切片以检查肺部病理变化;培养脾细胞以检测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另外,还要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小鼠肺部嗜酸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肺部炎症明显减轻(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IL-5水平均降低(P<0.05),而IFN-γ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日本血吸虫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2n=16,n=8。核型的组成是:大型染色体4个,中型染色体6个,小型染色体6个,可配成8对。按大小次序排列,第1~5号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8号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日本血吸虫中国人体株的染色体分为三组:即Ⅰ组(第1~2号染色体),Ⅱ组(3~5号染色体),Ⅲ组(第6~8号染色体)。其中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病例一对照调查,研究了洞庭湖区日本血吸虫病对少年儿童营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因素中,只有日本血吸虫感染因素有意义,RR高达6.68,证明血吸虫病是该地区影响少年儿童营养不良最危险的因素。病例Ⅰ组4项营养指标和7项发育指标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而且血吸虫病组的PA和血清Ca也明显低于非血吸虫病组,表明血吸虫病对少年儿童的营养和发育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人大肠纤维化胶原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10年地区收集102例血吸虫感染患者大肠标本,在组织切片上进行Ⅰ-Ⅳ型胶原蛋白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免疫组化染色和定量分析。收集同期51例无血吸虫感染者大肠标本作对照。结果102例血吸虫感染患者大肠肠壁内虫卵均已死亡和钙化。26份标本(25.5%)在死亡和钙化虫卵周围发现肉芽肿反应。虫卵高密度组(〉60个/mm^2)大肠的Ⅰ-Ⅲ型胶原平均吸光度(A)值均较对照组增高,而Ⅳ型胶原平均A值下降。Ⅰ-Ⅲ型胶原平均A值的增加均与肉芽肿反应呈正相关。血吸虫感染大肠肉芽肿组的TGFβ1、bFGF和MMP-1的平均A值分别高于对照组,而TIMP-1的A值低于对照组。结论参与日本血吸虫性大肠纤维化的胶原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与虫卵密度、纤维化时期和有无肉芽肿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山丘型流行区(池州市石台县)和湖沼型流行区(安庆市大观区、铜陵市枞阳县)采集钉螺,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50±3)条尾蚴。 35 d 后解剖小鼠,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提取成虫 DNA,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成虫的线粒体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1(ND1)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 CO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Dnasp6. 0 和 Mega X 分析所得序列基本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作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样本的 ND1 基因序列存在 15 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存在 74 个变异位点;ND1 基因和 COⅠ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 0. 004 7、0. 017 3,样本间 COⅠ基因序列差异高于 ND1 基因;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 ND1 基因和 COⅠ 基因的变异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Pi)均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样本。 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在 ND1 系统进化树中与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聚集在一起,而在 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中单独成簇。 结论 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日本血吸虫样本群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的 COⅠ基因存在遗传分化,而 ND1 基因尚未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实验动物均为6~8周龄的雄性仓鼠,各组动物感染尾蚴的数目如下埃及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200条;曼氏血吸虫组Ⅰ每鼠感染尾蚴100条;曼氏血吸虫组Ⅱ每鼠感染尾蚴80条;间插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200条;梅氏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70条;日本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50条。用该药不同剂量、疗程及不同途径给药的方法,对感染的仓鼠进行治疗。在开始治疗2~3周后剖杀,灌注冲洗计算虫数,并仔细寻找肝、肺及肠系膜血管内的血吸虫,还取含卵的肝组织作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进展期胃癌在临床和病理上的差异.方法进展期胃癌128例,老年组(Ⅰ组)76例,中青年组(Ⅱ组)52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诊断,常规活检取样,HE染色确诊,对两组初发症状、病灶分布、肉眼分型、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症状上腹痛Ⅰ组26例,Ⅱ组30例;上腹胀Ⅰ组12例,Ⅱ组6例;恶心呕吐Ⅰ组8例,Ⅱ组4例.胃窦癌Ⅰ组46例,Ⅱ组30例;贲门癌Ⅰ组18例,Ⅱ组6例.Borramann法肉眼分型Ⅰ型Ⅰ组18例,Ⅱ组8例;Ⅱ型Ⅰ组24例,Ⅱ组20例;Ⅲ型Ⅰ组28例,Ⅱ组20例;Ⅳ型Ⅰ组2例,Ⅱ组4例,病理类型分化腺癌Ⅰ组40例,Ⅱ组14例;低分化腺癌Ⅰ组26例,Ⅱ组24例,印戒细胞癌Ⅰ组10例,Ⅱ组14例.两组之间分化腺癌0.01≤P≤0.05有显著差异,其余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进展期胃癌比较,临床及病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相似文献   

15.
分别运用槲皮素及吡喹酮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槲皮素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组织中即早基因c-fos与c-ju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与吡喹酮组相比,c-jun mRNA、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而c-fos mRNA、TIMP1含量无显著改变,提示其远期抗血吸虫肝纤维化效果优于吡喹酮。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的生活史复杂,各发育阶段的生存环境和温度各不相同。热休克基因在适应环境压力和发育过程中活化,因而研究血吸虫的hsp70基因族有一定的意义。作者以λEMBL4载体构建血吸虫成虫DNA基因组文库。未扩增的文库用与hsp70编码区互补的23-mer寡核苷酸片段筛选出能与23-mer探针杂交含有一个3.5kbEcoRI片段的p.11克隆,该片段被SalⅠ,PvnⅡ,RsaⅠ,HaeⅢ酶分解,再将限制性片段亚克隆于M13测序载体中。从35个M13亚克隆的序列资料得出了一明确的结构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正常肝细胞白蛋白表达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细胞并分为对照组、AngⅡ刺激组、AngⅡ十依贝沙坦组(共刺激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肝细胞中白蛋白及胶原改变;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肝细胞中是否有胶原合成;实时定量PCR法定量检测各组肝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AngⅡ(10-7mol/L)处理72 h后,AngⅡ刺激组肝细胞中白蛋白表达减少(1.41±0.23比0.85±0.11,P=0.000),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1.00±0.08比3.72±0.19,P=0.000),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而经依贝沙坦预处理后,共刺激组肝细胞白蛋白表达较AngⅡ刺激组明显增多(0.85±0.11比1.38±0.32,P=0.000),肝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AngⅡ刺激组显著下降(3.72±0.19比2.86±0.13,P=0.000),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结论 AngⅡ经Ⅰ型受体诱导人肝细胞表达白蛋白减少,胶原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8.
甲苯达唑(Meb)在不同或同一溶剂体系中,若改变其结晶条件可获得不同晶型的Meb,即MebⅠ、MebⅡ和MebⅢ晶型,与国外报道的MebB、C和A晶型相一致,一般认为,亚稳态晶型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而Meb3种晶型的稳态性依次为Ⅲ>Ⅱ>Ⅰ。驱虫试验证明,Ⅰ和Ⅱ为有效晶型,而Ⅲ为无效晶型,故目前国内外均取MebⅡ型(即C型)供药用。本文系进一步观察Meb3种晶型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 小鼠于感染后5~8月用MebⅠ、MebⅡ或MebⅢ口服治疗,剂量为12.5和25mg·kg~(-1)·d(-1),连给14~28d对,MebⅠ和MebⅡ各组的平均囊重均明显小于对照组,MebⅢ各组的囊重则与对照组的相仿,但明显大于MebⅠ的各相应组。另一方面,尽管统计学上的差别不显著,但MebⅠ各组的平均囊重小于而囊重抑制率则高于MebⅡ的各相应组。 感染8个月的小鼠口服MebⅠ12.5或25mg·kg~(-1)·d~(-1),连给14d后,囊的生发层即示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以剂量较大组为重。MebⅡ25mg·kg~(-1)组与MebⅠ相应组的相仿,但小剂量组的变化则较轻。当疗程延长至28d时,MebⅠ各组生发层的病变进一步加重。尤其25mg·kg~(-1)组,生发层示严重变化的占观察切面数的32.2%。MebⅡ组的生发层变化较MebⅠ相应组的为轻。感染小鼠口服MebⅢ12.5或25mg·kg~(-1)·d~(-1),连给 14  相似文献   

19.
鲨鱼软骨粉合剂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鲨鱼软骨粉(SCP)联合“425”制剂诱导的抗血吸虫病及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方法: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w,灌服SCP合剂,服药后3w剖杀;胸主动脉灌注冲虫,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制备肝石蜡连续切片,测定肉芽肿大小及观察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IgG和IgG_1抗体。结果:SCP合剂大剂量(90mg)组1小鼠减虫率50%,显著高于SCP合剂小剂量(70mg)组Ⅱ的33.3%、单用SCP组Ⅲ的23.3%和单用“425”制剂组Ⅳ的32.0%(P<0.05);组Ⅰ雌虫子宫虫卵数(平均75.3±18.51)显著低于组Ⅱ(102.2±11.91)、组Ⅲ(108.5±10.50)、组Ⅳ(115.8±10.83)和感染对照组(139.0±27.7)者(P<0.05);组Ⅰ小鼠肝虫卵减少率为81.93%,显著低于组Ⅱ~Ⅳ的47.19%、44.4%和28.15%(P<0.01);组Ⅰ~Ⅳ小鼠肝虫卯肉芽肿(SEG)大小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组者(P<0.001),组I小鼠肝SEG大小显著小于组Ⅱ、Ⅲ和Ⅳ者(P<0.05),而组Ⅱ、Ⅲ、Ⅳ小鼠SEG大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Ⅰ、Ⅲ小鼠肝SEG内纤维化消失,而组Ⅱ、Ⅳ小鼠肝SEG内可见纤维组织,但感染对照组SEG内显示重度纤维化。用药后3w组Ⅰ、Ⅱ和Ⅳ小鼠血清IgG和IgG_1水平均显著高于组Ⅲ和组Ⅴ者(P<0.01),而前3组间和后2组间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P合剂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明显的减虫、减卵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植物提取液"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北省3个行政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的村民作为研究对象,将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Ⅰ组,未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Ⅱ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检和粪检以了解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疫水接触方式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Ⅰ组159人,血检阳性率3.14%,粪检阳性率1.87%,Ⅱ组人员血检阳性率9.30%,粪检阳性率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中完全涂擦"防蚴灵"110人,血检阳性率0.91%,粪检结果阳性率为0,不完全涂擦"防蚴灵"42人,血检阳性率8.16%,粪检阳性率为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效果明显;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不完全可能是涂擦防护剂但仍出现人员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