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脉素用于32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术前救治,并监测输注前后血压、心率、SPO_2和尿量的变化。发现血脉素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具有升压效果好、逆转休克症状迅速、维持时间长、使用简单方便、副作用少等优点。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可部分甚至全部代替输全血。  相似文献   

2.
胡爱招  陈跃华 《全科护理》2012,10(29):2709-271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其他部位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心率变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消化道大出血病人46例与其他部位大出血休克病人44例,在血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病人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的心率变化。[结果]两组病人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的心率变化低于其他部位大出血的心率变化。  相似文献   

3.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两类。作为外科急症,其来势凶猛,如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自1993年2月-1995年10月,我们用7.5%高渗盐水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22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阐明“二次打击”假说在创伤/休克后内源性感染发病中的病理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低血容量性休克对轻度门静脉源性内素素血症的影响。方法:18只动物分3组,即低血容量性休克组、脂多糖(LPS)组和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结果:①输注完LPS后,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压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纯LPS或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动物;而后两组动物的血压无明显变化。②休克后24小时,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全部死亡,而其余两组动物全部存活。③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浆乳酸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在输入LPS后也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和单纯LPS组。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具有增加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的作用,继发于休克后的轻度内毒素血症在休克后器官功能损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快速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将64例急诊就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二次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次数与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的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1次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的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速度快、病人痛苦小并且费用少,可明显提高套管针1次穿刺成功率,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脑组织μ、δ和κ阿片受体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抑制的关系,明确这3种阿片受体亚型是哪型或哪几型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用大鼠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组织μ、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亲和力变化以及与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观察δ和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174864和NorBNI侧脑室给药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亲和力无明显变化;μ阿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均无明显变化;脑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增加与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MAP、LVSP和±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下降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δ和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174864和NorBNI可明显逆转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结论:脑组织δ和κ阿片受体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血管功能抑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病情十分凶险、危急,需果断采取急救措施进行治疗。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与抢救,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对抢救患者的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7年成立急诊科以来至1991年1月底共收治抢救了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314例,现将临床资料及我们的早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314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中,男  相似文献   

9.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两类。作为外科急症,其来势凶猛,如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自1993年2月~1995年10月,我们用7.5%高渗盐水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对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2例中男性17例,女性5例,最小年龄13岁  相似文献   

10.
大黄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脑肠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研究大黄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胃肠粘膜血流灌注和脑肠肽合成、分泌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胃肠粘膜的血流灌流量及血浆、小肠、下丘脑、垂体内神经降压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结果: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大鼠胃粘膜、小肠粘膜和肠系膜局部血流量均下降;大黄正常组大鼠胃粘膜、小肠粘膜和肠系膜局部血流量均增加;大黄治疗组动物胃粘膜、小肠粘膜和肠系膜血流灌注恢复到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低血容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脑组织μ、δ和к阿片受体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抑制的关系。明确这3种阿片受体亚型是哪型或哪几型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用大鼠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组织μ、δ、к受体数目、亲和力变化以及与平均动脉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 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观察δ和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论述了常见三种类型休克的特点、抢救和护理要点。尽管休克有多种原因 ,但病程大致相同 ,主要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引发机体代偿机制 ,一旦没能及时补充氧气和有效循环液量就会导致病人机体失代偿 ,最后导致器官功能丧失和坏死。因此 ,迅速判断休克的类型 ,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是使病人起死回生的关键。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最常见的一种。由于软组织损伤、烧伤、呕吐、腹泻或失血 (包括胃肠道内出血 ) ,导致液体丢失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 ,首先需给予心电监护和脉搏血氧计数…  相似文献   

13.
休克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灾区伤员发生的休克大部分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少部分为挤压后发生的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多由大血管破裂、肝脾破裂、骨折等所致。神经源性休克系外伤、骨折、剧烈疼痛、精神创伤等所致。心源性休克主要因张力性气胸、心肌挫伤、心包填塞所致。  相似文献   

14.
邹俊霞 《当代护士》2016,(9):117-1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作用。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品管圈,确立"提高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活动主题,对活动前99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3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加强技能培训。对比活动后的120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达到91.67%,高于活动前的75.76%(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大量出血或失水,使血容量突然减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严重创伤、烧伤、大血管外伤及手术出血等。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16.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564-564
答:按照发病学休克分4类。 (1)根据休克过程中血容量丢失的程度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正血容量性休克,共2类。 (2)根据休克时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可分为:高阻力型休克,低阻力型休克,共2类。  相似文献   

17.
4 各类休克的急救护理 4.3 低血容量性休克 4.3.1 病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因血容量骤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降低、外周阻力增高、心动过速所致。常见病因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快速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章华光作者单位:200137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上常遇到由于在短时内急性大量消化道出血和严重感染所致的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因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尤其是休克时间长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2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一般资料、入ICU即刻的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治疗12 h后的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等资料,分别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患者人ICU时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等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早期评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田梓蓉  马晓红  赵美燕  王巍 《护理研究》2007,21(31):2868-2869
[目的]研究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体克病人快速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将64例急诊就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二次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次数与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的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种方法套管针穿刺1次成功率、建立有效套管针通路所需时间、病人血管的保护程度、病人的医疗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穿刺法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建立套管针静脉通路中的速度快、病人痛苦小并且费用少,可明显提高套管针1次穿刺成功率,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