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十二指肠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十二指肠炎的关系,对148例慢性十二指肠炎与100例正常对照组作对比分析,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148例慢性十二指肠炎中98例,Hp阳性(66.2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内镜下呈糜烂性炎症及组织学检查呈重度炎症者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5.65%和98.03%。提示慢性十二指肠炎多伴有Hp感染,且Hp阳性率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内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HP和胃肠粘膜疾病有关。HP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测定血清中HPIgG、HPIgM可以帮助诊断HP感染所引起的胃肠粘膜疾病。我院自2001~2003年对47例门诊和儿科住院的腹痛患儿进行血清学HPigG、HPIgM测定及胃镜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十多年来,小儿内镜被儿科医生逐步推广应用,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提供了快捷明确的诊断治疗方法,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我们通过对本院1999~2004年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91例患儿的病理组织学分析,探讨儿童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幽门螺杆菌 (HelicobaterPyloti,HP)感染可引起多种胃疾病 ,其中与慢性胃炎 (CG)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慢性活动性胃炎占本组慢性胃炎中的52.15% ,不仅临床上有症状 ,而且是演变胃癌、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潜在因素。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取自我院胃镜活检组织1874例 ,经石蜡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美蓝染色[1]。慢性胃炎按全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 (1983)的分类。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按慢性炎症细胞的数量分轻、中、重 ;慢性活动性胃炎在慢性炎症的背景下按中性粒细胞数量分…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近年来有关HP感染的胃外疾病关联性研究备受学关注。本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8、TNF-α、HP-IgG以及^14C-呼气试验,旨在探讨HP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中杰  庞云龙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19-302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90例CI患者作为脑梗死组,92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耶特异性抗体(Hp—IgG)、C反应蛋白(CRP)、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将Hp-IgG阳性的68例CI患者,分为抗Hp治疗组(A组)与非抗脚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降纤、溶检和神经细胞营养治疗,而A组再加用一共7d的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和甲硝唑的抗蛳治疗,两组于治疗后再分别检测CRP、血脂和Fbg.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Hp-IgG的阳性率(75.5%)明显高于对照组(42.4%),脑梗死组的Hp—IgG、 CRP、甘油三酯(TG)及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Hp-IgG阳性患者的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Fbg水平也高于Hp-IgG阴性患者(P〈0.05),A组抗Hp治疗后的CRP、TG、LDl.及Fbg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脚感染与CI相关。建议对Hp阳性的CI患者使用短期安全的抗Hp治疗.[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外有报道Hp感染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影响.而国内有关报道甚少。本研究采用血清法,13C尿素呼气试验,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Hp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交炎症活动的关系.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HP镜检.结果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关系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有关,慢性胃炎有必要作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73例患有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者施行胃镜检查及胃粘膜碱性粉红试验。结果 :5 73例胃十二指肠不同疾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各异 ,其中消化性溃疡阳性率高。结论 :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 ,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分析抗Hp治疗对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经13C呼气试验检测将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4例),13例Hp阴性患者作为C组。A、B、C组均给予依巴斯汀片10毫克/次,1次/日,连续服用3个月,A组联合抗HP四联疗法,观察各组疗效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Hp阳性率87.25%显著高于健康者HP阳性率30.39%(x2=68.0810,P〈0.05);经治疗后,A、C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84.62%(12/13)显著高于B组的43.18%(19/44)(x2=23.2653、9.7624,P〈0.05);治疗后A组13C呼气检测值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明显好转(P〈0.05),B组治疗前后HP感染无显著变化;A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总复发率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畀(P〉0.05);治疗前A、B组Ig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Hp阳性患者联合抗Hp四联疗法有利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2.
董效珍  魏义胜  刘庆多 《临床荟萃》2006,21(21):1592-1594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病因学研究仍进展缓慢。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除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外,新近的初步研究发现Hp的慢性感染与冠心病、脑卒中等有关。1994年,美国学者Mendall等首次报道Hp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后,不少学者在临床、血清学、细菌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对其两者关系目前仍存在着争议,笔者就Hp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略做概述。  相似文献   

13.
陈诗华  罗刚  刘英  邱启兰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4):443-443,445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定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我院消化科对54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组织Hp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目的在于探讨胃癌患者胃内Hp的检出情况与胃癌发生的部位、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胃癌的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众所周知,大多数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2009年392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对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选71例HP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32例用乳果糖治疗。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3%)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为46.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中上消化道出血为39.4%,Hp阴性组中上消化道出血为13.9%;结论:慢性肝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治疗对降低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35-4536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诊的5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常规的电子胃镜检查,通过采集血清,对其进行系统的幽门杆菌抗体检测。给予观察组患者抗HP三联疗法正规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胃镜检查阳性率、胃粘膜组织病理检查阳性率、血清抗HP抗体阳性率均较高,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为(41.2±3.5)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0.6±5.1)分,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能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和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两种。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通常又称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因为大多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明[2]。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内科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再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选择再发脑梗死患者85例(A组)、初发脑梗死患者85例(B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C组)。检测3组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结果A、B、C3组的HP-IgG阳性率分别为92%(78/85)、72%(61/85)和54%(46/85),A组与B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结论再发脑梗死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但二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者。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可通过多种因素促进胃癌发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CAG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卓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67-3368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6年我院胃镜检查确诊的110例胃息肉患者(胃息肉组)和27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组)分别进行Hp感染检测。同时对110例胃息肉患者不同部位的却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息肉组的Hp感染率为10.9%,慢性胃炎组为41.4%,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底贲门与胃体部、胃体部与胃窦部脚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胃底贲门与胃窦部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脚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相关性不明显,怖感染不是息肉发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