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内抑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臣  罗荣城 《肿瘤》2000,20(2):149-151
Foolkman[1]于 1 971年就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依赖于血管生成的。经过 2 0多年的努力研究 ,这一理论已得到公认。目前认为 ,实体瘤的生长取决于两类细胞的数量 ,即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两者相互依存 ,任何一种细胞群的增减必然会导致另一细胞群的相应增减[2 ] 。因而 ,抑制任何一类细胞生长的药物都具有肿瘤治疗作用。前者即以细胞毒药物为主的肿瘤化学治疗 ,而后者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抗血管生成疗法 ( antiangiogenic therapy)。由于肿瘤化疗带来的严重毒副反应和肿瘤细胞对细胞毒药耐药问题无法解决 ,使得人们把治愈肿瘤的希…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诱导细胞凋亡有望影响肿瘤细胞学行为和控制肿瘤生长。同时,肿瘤细胞内脂肪酸合酶(Fattyacidsynthase,FAS)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细胞者,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的预后成负相关[1~3]。脂肪酸合酶非竞争...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的微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血管形成,原发肿瘤的大小不会超过lmm3~2mm3。Folkman认为,肿瘤有两种细胞群共同影响着肿瘤的生长,一种……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大量证据表明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新生依赖疾病 ,实体肿瘤的生长如果没有新生血管 ,不会超过 1~ 2mm ,并且原发肿瘤的血管生长使肿瘤易于转移[1、2 ] 。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进展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作为治疗肺癌的一项重要手段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 ,生长中的肺癌组织同样高度表达编码血管生成的基因[3~ 5] 。 1992年 ,Macchiarini等又报道非小细…  相似文献   

5.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既往多认为,巨噬细胞是抗肿瘤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群,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呈递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从而清除肿瘤。但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并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尤其是与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研究TAM在肿瘤进程中的功能状态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TAM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1TAM的来源自从Rudolf Virchow首次发现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后,有学者由此…  相似文献   

6.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生成 ( angiogenesis)是指在已形成的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 ,它是肿瘤持续生长和发生转移的必要前提。在生长初期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扩散从细胞间隙获得氧气和营养 ,但当肿瘤增至1~ 2 mm3时 ,内部的细胞通过扩散已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满足其继续生长和分裂的需要 ,肿瘤内部形成缺氧状态 ,这时缺氧作为一种环境信号启动了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等血管生成正调控因子的表达 ,使肿瘤具有了促血管生成表…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血管的生成(angiogenesis),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已经成为不同于常规肿瘤治疗的方法和热点。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化学药物治疗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剂有以下优点:(1)血管生成抑制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抗癌药物经组织扩散时受到组织坏死、纤维化、组织内高压的影响,常常在组织内达不到有效浓度;(2)血管内皮细胞属正常细胞,其基因型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而肿瘤细胞基因型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Fas/FasL在肿瘤免疫逃避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s/Fas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TNF/NGF )受体家族 ,FasL与Fas的交联及信号传导 ,有诱发细胞凋亡、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和保持内环境平衡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多种肿瘤细胞Fas表达水平下调或缺失 ,借以逃避宿主免疫细胞诱导的凋亡 ;而FasL表达水平往往升高 ,促使瘤细胞杀死与之接触的免疫活性细胞 ,两者协同通过营造局部免疫豁免 (im muneprivilege)来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本文主要就Fas系统在肿瘤免疫逃避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Fas/FasL的分子生物学特点1989年 ,…  相似文献   

9.
新血管生成是肿瘤迅速增殖和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1] 。新生的血管网不仅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养料和氧气 ,运走代谢产的废物 ,而且还以旁分泌的形成刺激肿瘤的生长[2 ] ,并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向其它组织、器官浸润、转移[3] 。当肿瘤生长到 0 2~ 0 .3mm时 ,如没有血管供应营养 ,肿瘤细胞将停止生长并死亡[1] 。肿瘤也不能经血道发生转移 ,因此肿瘤细胞就失去致瘤性和致死性。以血管为靶治疗肿瘤即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休眠疗法”(dormancytherapy)是继手术、化疗及放疗后 ,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崭新的肿瘤治…  相似文献   

10.
在肿瘤免疫中人们过去认为FasL Fas途径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 (cytotoxicTlymphocyte,CTL)杀伤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但最近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肿瘤细胞表达Fas配体 (FasL)。我们曾报道国人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细胞表面FasL蛋白特异性表达[1] ,为进一步研究 ,我们用RT PCR方法检测了 32例手术切除的NSCLC样本中FasL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标本取自我科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PF)及受体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70年代Folkman指出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生成。目前证实肿瘤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的产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极为关键的步骤。随着Folkman等证实白血病患者骨髓有血管生成特征 ,血管生成的概念扩展到了全部肿瘤[1] 。当肿瘤生长到 1~ 2mm时 ,如果没有血管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2.
李慧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9):493-496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大量研究发现,CSCs可促进实体肿瘤中的血管发生,并在局部形成血管龛以维持其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调节性T细胞(reguJatory T cells,Treg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在CSCs诱导的血管生成当中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肿瘤中存在一小部分肿瘤干细胞,兼具有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征,是一群增殖特性失控、可形成肿瘤的细胞。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CSCs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的"起始细胞"。肿瘤血管发生是一个由局部微环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血管抑素在胶质瘤治疗中的意义倍受关注。本研究探讨血管抑素重组表达质粒对裸鼠皮下胶质瘤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寻求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取Balb/c裸小鼠22只,建立裸鼠皮下胶质瘤模型,6~9天左右皮下肿瘤平均直径达到4m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s治疗组,每组11只,分别注入100μl纯化pcDNA3和As重组质粒,注射2天后各组随机取5只处死取肿瘤作检测。分别做HE染色,A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检测,观察肿瘤血管化的情况,并行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剩余每组6只每隔3天测量肿瘤长、短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结果:As基因治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对照组基因注射后15天肿瘤体积为(1519.88±256.54)mm3,As治疗组肿瘤体积为(1148.03±191.51)mm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密度明显减小。两组凋亡指数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凋亡细胞集中在肿瘤坏死区周围,细胞核固缩呈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典型者染色质呈新月形或蚕豆状浓染。结论:As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并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对裸鼠皮下胶质瘤的生长具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肿瘤生长和转移需要肿瘤细胞间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原发肿瘤要从机体获得血供并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 ,降解包绕其周围的角蛋白 ,浸润或通过淋巴血循环进入靶器官粘附才能生长。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CD3 1)和凝血酶敏感蛋白 (thrombin sensitiveprotein ,TSP)为细胞表面分子 ,参与细胞粘附并对新生血管生长有调节作用 ,与肿瘤的转移有关。为此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 ,测定了恶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血中血小板和非红细胞表面CD3 1和TSP的表达 ,以探讨其在不同临床分期肿瘤患者中表达量的差异 …  相似文献   

15.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依赖其间质血管的生成。肿瘤间质中丰富的血管网 ,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营养及各种物质条件 ,并提供了肿瘤细胞转移的物质基础。因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至关重要。自 1973年Folrman提出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概念以来 ,现已陆续发现了多种血管生成因子 ,如aFGF、bFGF、PDGF、VEGF等。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对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起着重要作用 ,在各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16.
马骥  薛妍  王鹏  刘文超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2):1057-1061
目的 观察RhoA小干扰RNA(siRhoA)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增殖、迁移、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siRhoALipofectamine2000介导下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转染48h后,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RhoA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检测siRhoA转染细胞的增殖变化,损伤刮擦实验检测siRhoA转染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siRhoA转染细胞的周期和凋亡,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siRhoA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成功转染siRhoA的肿瘤细胞,Westernblot显示RhoA蛋白表达在MCF-7细胞中明显下降;siRhoA对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减少,G1/G0期细胞增加;裸鼠移植瘤内重复注射siRhoA后肿瘤生长明显减缓。结论 siRhoA能够明显抑制RhoA基因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的表达,部分逆转MCF-7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组织微解剖 (histologicalmicrodissection)简称微解剖 (microdissection) ,是一种在显微镜下将组织切片中的肿瘤细胞 (群 )分离出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 ,可用于分离癌巢、癌细胞群 ,最初是显微镜下手动操作 ,现在已有显微操作器及激光显微解剖显微镜 ,可以分离单个腺体甚至单个细胞。单个细胞叼取 (singlecellpicking)为分析单个细胞的分子遗传学变化和肿瘤的克隆起源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Microdissection有时也指染色体微解剖 (chromosomemicr…  相似文献   

18.
王猛  黄乃祥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6):659-660,666
有研究表明肿癌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瘤体血管的形成 ,这给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还缺乏直接的检测手段来检测肿瘤内血管生成。现就检测肺癌瘤体血管形成的抗体 ,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测定的计数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MVD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1 血管内皮免疫组化染色抗体的选择1.1 抗Ⅷ因子相关抗原 (factorⅧ relatedantigon ,FⅧ -RA )抗体免疫电镜下观察发现FⅧ -RA定位于内皮细胞 (endothe liacell ,EC)的Weibel -palada小体…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是机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的,见于女性的生殖系统及胚胎发育,并受到严格控制[1];在病理情况下,见于机体创伤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研究证实,新生肿瘤血管是肿瘤获取代谢营养的形态学基础,也是肿瘤细胞迁移游走形成转移的必经之路[2]。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lungcancer,NSCLC)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实体肿瘤一样,血管形成对其生长转移有重要作用。我们就NSCLC肿瘤血管形成、检测方法以及肿瘤血管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做一综述。一、肿瘤血管形成机制实体肿瘤NSCLC由两部分组成,即实体(…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CC3基因是1997年Shtivelman[1]用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高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v-SCLC)与低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c-SCLC)时首先发现的一种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新基因.它在c-SCLC中高表达,而在v-SCLC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到1998年Xiao等[2]发现了一种分子量为30KD的转录共分子,可特异性地提高HIV-1增殖调节蛋白Tat的转录,并命名为TIP30(Tat interacting protein 30),又称HTATIP2(HIVl Tat interactive protein 2),在HIV转录时作为辅助因子与Tat结合可特异性地增强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I)转录,后来序列分析发现TIP30与CC3为同一蛋白.TIP30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2,3],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来抑制肿瘤转移[4],同时对细胞周期分析显示[5],TIP30能阻断G0-G1期细胞,使S期细胞的比例下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TIP30/CC3在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