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后HT分为HT组(n=48例)和非HT组(n=78例)。回顾性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及临床资料,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出现HT的危险因素。结果 (1)HT组患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脑栓塞发生率均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高血压、酗酒、吸烟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HT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均较非HT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3. 52,P 0. 05)、糖尿病(OR=3. 09,P 0. 05)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TC(OR=0. 60,P 0. 05)、LDL(OR=0. 18,P 0. 05)是H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患者心房颤动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保护性因素,血脂水平低的患者应该警惕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n=33)与B组(未发生非自发性出血性转化,n=6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糖尿病病史、有无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冠心病病史、是否合并心房颤动、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否行脱水治疗、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OR=1.64,95%CI(1.10,2.44)]、总胆固醇[OR=3.98,95%CI(1.59,9.9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70,95%CI(1.08,2.69)]是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水平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H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未接受溶栓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4例,分为HT组22例和非HT组10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血糖和血脂等实验室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T组心房颤动(50.0%vs 17.6%,P=0.001)和空腹血糖[(6.64±1.48)mmol/L vs(5.91±1.45)mmol/L,P=0.034]高于非HT组;HT组TC和LDL水平低于非HT组[(3.93±0.85)mmol/L vs(4.60±1.48)mmol/L,P=0.042、(2.22±0.65)mmol/Lvs(2.82±0.53)mmol/L,P=0.000]。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发生自发性HT的风险增加2.534倍(OR=3.534,95%CI:1.102~11.333);TC每降低1 mmol/L,HT的风险增加0.669倍(OR=0.599,95%CI:0.386~0.930);LDL每降低1mmol/L,HT的风险增加5.098倍(OR=0.164,95%CI:0.062~0.437)。结论心房颤动是大面积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LDL、TC是自发性HT的保护因素。血脂水平偏低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高度警惕自发性HT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2015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68例,抽取同时期81例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卒中病史、心房颤动(房颤)病史、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梗死面积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脑梗死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及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APTT延长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56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及无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比较,HT组继发心房纤颤患者较多(P=0.028),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P=0.009),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108,95%CI:1.027~1.195,P=0.008)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背景出血性转化(HT)是急性脑梗死尤其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MC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一种新型炎性指标,但目前关于NLR与AMCI患者HT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NLR对AMCI患者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MCI患者192例,根据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65例和非HT组12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AMCI患者HT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对AMCI患者HT的预测价值。结果 (1)HT组患者年龄大于非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高于非HT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HT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有饮酒史者占比、有吸烟史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4.642,95%CI(1.888,11.416)〕、WBC〔OR=1.170,95%CI(1.023,1.338)〕、中性粒细胞计数〔OR=1.133,95%CI(1.006,1.276)〕、淋巴细胞计数〔OR=1.873,95%CI(1.330,2.639)〕、NLR〔OR=1.450,95%CI(1.258,1.670)〕是AMCI患者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预测AMCI患者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3〔95%CI(0.570,0.736)〕、0.681[95%CI(0.600,0.762)]、0.582[95%CI(0.492,0.672)]、0.772[95%CI(0.697,0.847)];NLR预测AMCI患者HT的AUC大于WBC、淋巴细胞计数(P0.05);NLR与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AMCI患者HT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是AMCI患者HT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NLR对AMCI患者HT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水平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H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未接受溶栓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4例,分为HT组22例和非HT组10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血糖和血脂等实验室资料,采用单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7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31例,根据脑梗死合并情况分为脑梗死组72例和无脑梗死组5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阳性率及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大于无脑梗死组,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空腹血糖及尿酸、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D-二聚体、血K~+、血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16,95%CI(1.328,5.153)〕、空腹血糖〔OR=2.012,95%CI(1.102,3.675)〕、CRP〔OR=1.006,95%CI(1.002,1.010)〕、TG〔OR=1.274,95%CI(1.060,1.531)〕、LDL-C〔OR=3.012,95%CI(1.203,7.541)〕、高血压〔OR=1.619,95%CI(1.145,2.288)〕、糖尿病〔OR=2.002,95%CI(1.121,3.042)〕、心肌病〔OR=3.307,95%CI(1.105,6.817)〕、冠心病〔OR=5.063,95%CI(2.381,10.771)〕、肺源性心脏病〔OR=3.823,95%CI(1.246,7.9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3.278,95%CI(1.554,6.917)〕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空腹血糖高、CRP水平升高、血脂异常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钠通道基因的多态性与房颤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及治疗的汉族及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各100例,纳入房颤组;选择同时期非房颤的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者各10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血脂、病史等情况,并进行钠离子通道(SCN5A)H558R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汉族及维吾尔族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组间年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5A H558R位点基因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汉族及维吾尔族房颤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且基因型频率也与非房颤患者具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汉族患者显性模型中(AG+GG)基因型(OR=2.72,P=0.012),共显性模型中AG基因型(OR=2.77,P=0.014)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维吾尔族患者显性模型中(AG+GG)基因型(OR=2.37,P=0.012),共显性模型中AG基因型(OR=2.65,P=0.006)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入组总患者显性模型中(AG+GG)基因型(OR=2.19,P=0.001),共显性模型中AG基因型(OR=2.20,P=0.001)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房颤患者钠通道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次日空腹测定血脂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1 w应用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或CT复查脑出血转化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HT发生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5例脑梗死中合并HT 43例,非HT 202例。与非HT组比,HT组房颤、尿激酶溶栓、糖尿病史发生率高,脑微出血(CMB)、脑白质疏松发生率较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水平较高(均P0.05)。两组脑梗死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HT组溶栓时间窗较长(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心源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DL-C为保护因子。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LDL与HT相关。糖尿病史、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LDL-C是影响HT患者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病人血清Hcy、TNF-α水平变化及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分为HT组和NHT组,比较2组病人血清Hcy及TNF-α水平;收集2组TOAST分型、梗死面积、吸烟史、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房颤史及脑卒中史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病人血清Hcy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cy及TNF-α水平、TOAST分型、梗死面积、高血糖、高血压、房颤史与HT发生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高Hcy及TNF-α水平、梗死面积大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HT病人血清Hcy、TNF-α水平及梗死面积与HT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并发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系及其预后。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26例,均行颅脑MRI检查,其中76例患者有LA表现(LA组),50例患者无LA表现(非LA组)。比较两组患者TIA相关因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y等〕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TIA复发情况、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G水平、TC水平、HDL-C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患者HbA1c、LDL-C、Hcy水平高于非L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931,95%CI(1.023,3.644)〕、Hcy〔OR=3.501,95%CI(1.642,7.463)〕是TIA患者并发L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组患者随访期间TIA复发率及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并出血性卒中、冠心病发生率高于非LA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TIA患者并发LA有关,且并发LA的TIA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95例,根据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分为转化组60例和无转化组2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溶栓前空腹血糖(FBG)、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吸烟情况等,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TC、TG、HDL-C、LDL-C、BMI、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化组患者SBP、DBP、溶栓前FBG、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OR=1.627,95%CI(1.259,4.276)〕、溶栓前NIHSS评分〔OR=1.382,95%CI(1.148,3.207)〕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BP、溶栓前NIHSS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5例,非出血性脑梗死133例。并用χ2检验统计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前行MRI常规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SWI)和CT扫描,术后48 h内复查CT或MRI,根据是否出现HT将其分入HT组和非HT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SWI序列显示的CMB数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62例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HT组22例,非HT组40例.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高血压(81.8%对57.5%;x2=3.125,P=0.048)、糖尿病(63.6%对40.0%;x2=4.019,P=0.042)、吸烟(72.7%对37.5%;x2=4.971,P=0.030)和存在CMB(x2=5.297,P=0.018)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OR) 1.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02~2.954;P=0.028]、糖尿病(OR 1.48,95% CI 1.09~2.825;P=0.039)和CMB(OR1.867,95% CI 1.103 ~3.158;P=0.020)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表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高达80%。但目前人们对此现象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深入的认识,而如何加强防控也鲜少有系统化的报道。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经溶栓治疗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9例,根据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为发生组(n=33),未发生出血性转化为未发生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19.5%(33/169)。发生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吸烟指数400支年、饮酒史、抑郁症、尿蛋白阳性、超时间窗溶栓、大腔梗死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抗凝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899,95%CI(2.349,10.216)]、心房颤动[OR=7.783,95%CI(3.617,16.749)]、吸烟指数400支年[OR=3.823,95%CI(1.845,8.406)]、饮酒史[OR=5.966,95%CI(2.306,15.434)]、抑郁症[OR=5.317,95%CI(2.067,13.677)]、尿蛋白阳性[OR=6.659,95%CI(2.436,18.201)]、入院NIHSS评分14分[OR=7.576,95%CI(2.671,21.493)]、超时间窗溶栓[OR=6.767,95%CI(2.294,19.964)]、大腔梗死[OR=7.493,95%CI(2.015,22.325)]、华法林[OR=4.670,95%CI(1.815,13.482)]、其他抗凝药物[OR=5.703,95%CI(2.085,15.315)]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存在高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多发生于溶栓治疗后1周内,且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指数400支年、饮酒史、抑郁症、尿蛋白阳性、入院NIHSS评分14分、超时间窗溶栓、大腔梗死、华法林、其他抗凝药物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