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预后不良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湿内郁复感湿热疫邪所致。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嗜好饮酒,损伤肝胆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加上外感湿热痰邪,蕴结脾胃,内外合邪,上而宣散不畅,下而利泄不及,湿热交阻,脾湿肝郁而发病。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为感染病毒,  相似文献   

2.
张剑琴 《医药与保健》2008,16(10):60-60
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阳明胃热过盛,热灼津液,津伤液耗,肠道失润;脾气不足,则气虚而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则“气内滞而物不行“,或气郁化火、火邪伤津,亦可使肠道失润;肾阴不足,则肠失濡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因此,适当多吃润肠、健脾、补肝肾的食品可防治便秘,此类食物中最常见的为如红薯、芝麻等,  相似文献   

3.
邓筠 《家庭医学》2007,(17):38-38
夏日里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所以,夏季应学会防“湿邪”。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的发病因素中,“湿”与“热”皆为病邪,其中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其性暴戾,而二者又最易结合。  相似文献   

5.
秋季进补     
入秋以后,天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燥为外感六淫病因之一,最易伤肺。因为肺主呼吸,燥邪伤身多是由口鼻而入肺,肺为骄脏,喜润而不耐干燥,遇燥邪则常会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气喘胸痛等病症。因此,秋燥时节须防伤肺,其方法除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调节起居、顺应气候外,还可适当运用食补来进行调理。秋季进补宜先调理脾胃。在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冰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勿贸然匆匆进补;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  相似文献   

6.
泄泻临床上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即暴泄和久泄。暴泄多为时令之邪,或饮食所伤,夏秋季者多见,有一定的季节性。久泄则由暴泄失治而致,亦有属于内脾胃者,例如慢性肠炎的泄泻。此病发作无季节性,一遇起居、精神等不适,便易发病。 暴泄:夏秋季雨湿较多,且脾胃薄弱,故最易发生暴泄。外温与内湿相结合,气化受阻,湿多成濡泄。常见头额作胀、身困而重、胸脘  相似文献   

7.
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阴黄、急黄三种,其中以阳黄最为多见。病因则多认为是由“湿”而引起的,湿从热化,温热交蒸,或湿从寒化,寒湿内郁,造成湿困脾胃,影响肝胆而成。阳黄的特点为身目黄染色泽鲜明如桔.若热重于湿者应以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若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治之。  相似文献   

8.
一、茵陈与赤小豆 茵陈味苦性寒,气香主散,外达皮毛散郁热,内泄湿热而荡浊,能清肝胆、泻脾胃、利水湿、散郁热,为除湿退黄之要药。赤小豆味甘微酸性平,能除水湿、通小便、消肿满,还兼入血分,解百毒而通血脉。两药相伍,共奏利水湿、退黄疸之功,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失常,无论有无黄疸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9.
着痹,又名湿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邪,或夹风、夹寒、夹热,侵袭肌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着痹缠绵难愈,病久多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化功能失常则湿邪内生,加重病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所以治疗着痹须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养阴清肺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有燥气和燥邪之分。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而燥气过盛则成燥邪。燥邪为“六淫”之一,可致人体疾病,临床表现有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热病伤津的内燥证)、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治疗燥的原则是养阴润燥。  相似文献   

11.
朱月  张小雨 《现代养生》2023,(21):1679-1680
<正>三仁汤出自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治湿温病,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原方由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的功效。《灵枢》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湿邪致病,从下受之,易侵袭人体皮肉、筋脉。皮肤病病位在皮毛、肌肤、筋脉,病位偏表。且四肢由脾所主,脾又喜燥恶湿,脾虚则水湿不运,湿浊内生。  相似文献   

12.
灸法在治疗皮肤科常见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却多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所致。如临床常见的带状疱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多与血虚、血瘀、风燥或湿热蕴结于肌肤有关。因“湿”性重浊黏腻,“热”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病情缠绵不愈,常因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等因素而反复发作。明代汪机日:“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艾灸温热渗透之力可使局部气血流畅、经脉贯通,湿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五行属土,司饮食的受纳和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并称“后天之本”。其中,脾为阴脏,乃仓禀之官,主运化精微而升清;胃为阳腑,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而降浊。二者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升降相因。凡饮食不节、劳倦、情志等因素均可造成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粘膜的恶性肿瘤,为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以吞咽障碍、胸骨后不适和呕吐食物及粘液为主要表现。X线及内窥镜检查可发现食道肿物。本病属于中医学“噎膈”。其发生原因多由长期饮食失宜,情志不畅,致气机不畅,痰湿内生,痰气互结,进而瘀毒内结,血燥津亏而成。晚期则多致脾胃不足,气阴两虚,正不胜邪。临床上常分为津亏热结、瘀血内结、痰气互阻、气虚阳微等证型。五汁饮梨汁、藕汁、蔗汁、乳汁(人乳或牛羊乳)、韭汁各等份。混合后,不拘量频频呷服。如恶心呕吐较明显,可加生姜汁一匙。连用10~1…  相似文献   

15.
湿热体质是比较常见的,发病率约占9.88%。这种体质的特点,就是"湿"与"热"。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重浊的阴邪,容易伤到阳气,容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软沉重。人体内湿气聚集得越多,就越容  相似文献   

16.
脚气又称湿脚气、烂脚丫、脚气疮,现代医学称为足癣,是比较难治病证之一,也是比较容易复发病证之一。中医认为,引起脚气的原因往往是久居湿地,或水湿浸淫,或夙体有湿,郁而化热,湿热走注于下;或过食辛辣生热,热蕴而生湿,湿热胶结而下注。笔者结合多年来治疗体会,认为脚气病变证机属于湿热所引起者比较多见,而苦参矾石汤则是治疗湿热脚气比较理想的方药,假如能够根据病变证机而合理地运用本方,则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脓 疱 疮 是 常 见 的 化 脓 性 传 染 性 皮 肤 病 , 儿 童 尤 为 多 见 ,好 发 于 夏 秋 季 节 。 由于 其 传 染 性 强 ,故 易 在 托 儿 所 、幼 儿 园 及 家庭 中 传 播 流 行 。 其 致 病 菌 绝 大 多 数 为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 ,极 少 数 由 链 球 菌 引 起 ,亦 可 由两 种 细 菌 混 合 感 染 而 成 。 本 病 属 中 医 “黄 水 疮 ”、“脓 窝 疮 ”范 畴 ,多 为 夏 、秋 季 节 暑 湿 邪 毒 侵 袭 ,气 机 不 畅 ,疏 泄 障 碍 ,熏 蒸 皮 肤 所 为 ,当 以 清 热 解 毒 、祛 暑 利 湿 为 治 。本 病 无 全 身 症 状 者 ,单 纯 外治 即…  相似文献   

18.
角膜软化症是高度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造成的一种角膜溶化坏死的眼病,临床表现为初起时入幕或暗处视物不见,继则涩痒、羞明、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多见于婴幼儿,常双眼受累,中医称“疳积上目”又称“肝虚雀目”多因患儿饮食不节,或饮食偏食,病后不科学的忌口,或婴儿喂养不当以及久病虚羸失于调养,致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蕴,酿成疳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血虚少,目窍失养,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而成本病,临床根据眼部与全身症状,大体可分,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脾虚…  相似文献   

19.
吴连芹 《东方药膳》2005,(10):40-41
秋冬燥气当令,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人体津液易受损伤。体质偏津亏者,也易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病。燥邪伤人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引起,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部开始。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机体阴津亏虚所致。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季节,多见凉燥。燥邪为病,常见津伤之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大便秘结。燥邪易从口鼻而入,故又多见燥热伤肺诸症,如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甚至痰中带血。若燥伤肠胃之津,则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为主,兼见肌肉消瘦,皮肤干燥粗糙,舌红而干等症。秋季药膳应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相似文献   

20.
马天明 《工企医刊》2012,25(3):48-49
阴伤、湿热病邪是湿疹临床中常见的致病因素,但是若单纯祛湿热则有伤阴之弊,而单纯滋阴则有助湿生热之弊,因此针对此型湿疹的临床辩治就十分重要,而滋阴祛湿热法的如何运用即是关键,其治疗核心是“滋阴液”与“祛湿热”并行为总则,同时针对具体见症辅以止痒中药或引经药以促进皮疹的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