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内皮细胞损害、vWF异常大分子多聚体(UlvWF)、氧化剂损害、血小板激活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治疗上首选血浆疗法(置换或输注),其他辅助治疗的效果尚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以6例TTP患者的五联征和血浆疗法为主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6例TTP患者五联征俱全,以神经、精神征象和血小板减少为突出,外周血中检出红细胞碎片,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6例患者均接受血浆疗法,其中5例联用糖皮质激素,2例联用长春新碱.5例存活,1例死亡.治疗后4~22 d起效,神经、精神征象好转,血清LDH和血小板计数渐趋正常.结论 五联征诊断有临床实用性,但需与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作鉴别.早期应用血浆疗法对大多数TTP患者有效,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和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内皮细胞损害,vWF异常大分子多聚体,氧化剂损害,血小板激活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治疗上道选血浆疗法,其他治疗的效果尚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起病急,进展快,有致命危险。目前血浆疗法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复发性、难治性病例可以联合其它疗法。本文就TTP近几年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起病急,进展快,有致命危险。目前血浆疗法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复发性、难治性病例可以联合其它疗法。本文就TTP近几年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弥漫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精神神经症状、肾脏病变及发热,称之"五联征"~([1-2]),是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thies,TMA)的一种。但其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TTP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我科收治1例右卵巢畸胎瘤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但临床表现五联征不是很典型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不典  相似文献   

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发病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TTP)是一种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首例病例是在192 4年由Moschcowitz报道的。TTP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大特征 :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出血性贫血、神经系统异常和肾功能异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 :血小板减少 ,出现红细胞碎片等血管内溶血表现 ;病理检查显示广泛的末梢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栓 ,几乎累及所有脏器。TTP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治疗 ,90 %的患者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内死亡。自 70年代后期采用血浆置换疗法以后 ,T…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其特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血小板减少和系统性微血栓所致的器官缺血。TTP中继发性占43%~66%,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恶性肿瘤、妊娠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目前,血浆治疗为本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中血浆置换(PE)优于血浆输注(PI),本文就2008-08/2008-11经PE治疗的2例TTP患者的诊疗经过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发病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异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及发热.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将对此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早期诊治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早期确诊患者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5例存活,1例死亡;未能早期确诊的3例均死亡.结论:TTP多具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神经异常,但早期确诊困难,及时输注血浆和血浆置换是治疗TT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血浆置换疗法的推广应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本文在重点介绍近年来血浆置换治疗TTP方面研究的进展的同时,概述对血浆输注、药物、脾切除和支持疗法等治疗TTP作用的评价及临床应用这些疗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病因未明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上以血小板明显减低,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及神经和精神异常为主要特点,常伴有发热和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常称为TTP五联征。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早期误诊及病死率高[1~2]。血浆置换(PE)是治疗TTP最有效的方法,其机制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患者血液在体外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成分,血细胞回输人体,弃去血浆,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一定容量的晶体溶液,以去除体内的病理性物质,补充血浆中缺失因子,而达到治疗目的。我科自1997年11月~2006年12月对24例TTP患者进…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血浆置换疗法的推广应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本文在重点介绍近年来血浆置换治疗TTP方面研究的进展的同时,概述对血浆输注,药物,脾切除和支持疗法等治疗TTP作用的评价及临床应用这些疗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TTP)是一种由于微循环血管内弥散性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阻塞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损害 5大主征或仅表现为前3项,易误诊或漏诊。[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90%以上[2]。血浆置换能祛除患者体内促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补充正常的抗聚集物,从而抑制血小板栓子的形成,因此血浆置换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院于 2016年11月收治1例 TTP 患者,经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护胃、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好转3周后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冷上清在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冷上清在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冷上清做置换液,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对2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进行治疗,判定治疗效果。结果20例T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0%。结论冷上清做置换液对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疗效显著,且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严重疾患,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出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功能不全等,如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血浆置换疗法是目前治疗TTP的首选方法之一,与皮质类固醇、长春新硷、阿斯匹林和/或潘生丁联合应用可明显降低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组急性、潜在和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该病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表现如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此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切割蛋白酶ADAMTS13活性低于10%是一项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临床上TTP的准确诊断和尽早的初始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该病主要通过血浆输注或置换、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增加ADAMTS13活性;以及清除或抑制ADAMTS13抗体。抑制vWF-血小板相互作用、重组人ADAMTS13的应用,以及减少人中性粒细胞肽释放等措施,有望成为TTP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TT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夏鸿  林玲  潘敬新 《临床荟萃》1999,14(6):278-28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其临床特征为广泛的微循环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功能异常。Moschowitz在1924年首先对该病进行描述,故开始称之为Moschcowitz’s syndrome.TTP的名称是由Karl Singer在1947提出的。 1 病因学 大多数病例无明确原因或潜在疾病,部分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损伤内皮细胞而诱发。  相似文献   

1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贫血、发热、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及肾脏功能改变为特点。以往本病预后很差,自从70年代末血浆置换疗法(PE)应用以来,才使本病的存活率大大改善,目前已有75%以上的TTP病例能够获得治愈,但PE和类固醇类药物、抗血小板药及前列腺素等仍对部分病例无效。本文对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应用长春新碱(VCR)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复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本院14例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的疾病转归情况,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进行了47次血浆置换,经过血浆置换治疗后10例患者病情好转恢复出院,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4%。47次血浆置换术中共发生了3次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需尽早开始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