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常山胡柚花Citrus changshan-huyou Y. B. Chang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RP-HPLC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15∶85);检测波长为284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40 ℃;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 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分别在28.45~284.5、18.09~180.93、85.86~858.55 n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 725.2 X+6.383 3,r=0.999 8;Y=1 764.6 X+0.416 7,r=0.999 8;Y=1 914.7 X+15.892,r=0.999 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3%、99.05%、98.83%;RSD分别为2.12%、2.30%、1.85%;并按该建立的方法,测得样品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量。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为常山胡柚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燕  谭晓斌  贾晓斌 《中草药》2013,44(19):2703-2709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甘草黄酮类成分处理后Caco-2细胞对罗丹明123摄取量的影响,以评价P-gp的外排功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5、10、50、100 μg/mL作用Caco-2细胞1 h后,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分别减少61.1%、56.3%、49.2%、45.4%;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在相同质量浓度,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减少了19.3%~37.9%。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10~400 μg/mL给药后72 h,使Caco-2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5~400 μmol/L,异甘草素、芹糖基异甘草苷10~400 μmol/L对此也有显著作用P<0.01结论 甘草黄酮类成分增强Caco-2细胞P-gp的功能,上调P-g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有毒物质的外排,减少有毒物质在肠道的吸收,这可能是甘草配伍其他中药的解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林小玲  田成旺  张铁军 《中草药》2013,44(4):430-433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16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78.82%干膏得率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片中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哈巴俄苷4种入血成分的HPLC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控制通塞脉片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Q-TOF分析大鼠口服通塞脉片后的血中移行成分;结合HPLC测定通塞脉片中主要入血成分的含量。结果:在大鼠含药血浆中,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甘草苷均以原型入血,哈巴俄苷脱去葡萄糖以苷元入血,以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和哈巴俄4 种成分为指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9%、98.68%、98.88%、99.25%。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可为进一步控制通塞脉片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该研究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4种成分的分析方法,色谱柱为BEHC18(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结果显示,通塞脉微丸组4种成分的Cmax和AUC0-∞均比通塞脉微丸加牛膝组高,其中绿原酸的Cmax差异显著(P<0.05),绿原酸和甘草素的AUC0-∞差异显著(P<0.05);2组间Tmax和CL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建立的UPLC-MS/MS方法特异、快速、准确和灵敏,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表明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HPLC测定决明子中3种萘骈吡喃酮苷含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决明子中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决明子苷C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Dionex Acclaim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1%冰醋酸(17:2:81),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78 nm。结果: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决明子苷C的进样量分别在0.218~1.090,0.188~0.940,0.200~1.000 μg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17X-0.344 6 (r=0.999 9),Y=78.63X-0.354(r=0.999 9),Y=74.098X-0.433 5 (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3%(RSD 1.75%),101.89%(RSD 1.10%),102.46%(RSD 1.15%)。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决明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不同配伍组合对绿原酸、阿魏酸、肉桂酸和哈巴俄苷提取率的影响。方法:将四妙勇安汤拆方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SunFireTM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5℃,测定绿原酸、阿魏酸、肉桂酸和哈巴俄苷的含量并分别计算其提取率。结果:测定了原方及拆方后共14组样品中绿原酸、阿魏酸、肉桂酸和哈巴俄苷的含量并计算相应提取率,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2945611.51X-77211.93(r=0.9996),Y=5266108.02X-2733.36(r=0.9996),Y=8599526.24X-11646.29(r=0.9996)和Y=2822342.06X-1685.64(r=0.9998),线性范围分别为0.237-1.422,0.00976-0.05856,0.01568-0.09408和0.00727-0.0436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9%(RSD=1.76%),102.59%(RSD=2.55%),103.60%(RSD=1.07%)和99.32%(RSD=2.93%)。结论:与单味金银花、当归相比,拆方组绿原酸和阿魏酸的提取率均有明显降低,而其全方配伍后的提取率仅低于单味药单煎时提取率;玄参中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在全方配伍后提取率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四妙勇安汤单味药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异功散主要成分的肠吸收及动力学特征,判断其主要吸收成分。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进行肠吸收实验,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结果 6种主要成分甘草苷、橙皮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人参皂苷Re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1×10–6~1×10–5 cm·s–1;除甘草酸和芹糖异甘草苷外其他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不同质量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质量浓度呈线性增加(r>0.97)。结论 异功散中6个主要成分的小肠吸收良好,且以被动转运为主,其中人参皂苷Re的吸收最好,其次为甘草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橙皮苷。该结果可为确定异功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以一测多评法测定玄参中哈巴苷、肉桂酸、哈巴俄苷含量的方法,利用并验证一测多评法优化玄参饮片润透炮制最佳工艺的可行性和技术适应性。方法:采用一测多评法,以肉桂酸为内标物质,用外标法测定其含量,在一定线性范围内,建立肉桂酸与哈巴苷、哈巴俄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哈巴苷、哈巴俄苷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以加水量、浸润时间、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哈巴苷、哈巴俄苷、肉桂酸含量,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并以哈巴苷、哈巴俄苷炮制前后变化率为指标,优化玄参饮片润透工艺。结果: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肉桂酸/哈巴苷=0.060 7(RSD=0.097%)、f肉桂酸/哈巴苷=0.304(RSD=0.682%),且差异性较小;玄参最佳润透工艺为加水量为药材0.6倍,浸润时间20h,干燥温度50℃。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方法可行,结果可靠;优化了玄参最佳润透工艺,为玄参的润透工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并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均质法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脂药比(X1)、固体脂质浓度(X2)、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自变量,以粒径大小(Y1)和包封率(Y2)作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微观结构;并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制备成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了冲和凝胶和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结果] 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组成为脂药比为80∶1,固体脂质浓度为12.0 mg/m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0 mg/mL,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179.3±10.9) nm,包封率为(91.1±0.9)%。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在12 h内药物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明显高于冲和凝胶,其在皮肤内药物滞留量是冲和凝胶的4.8倍。[结论] 将芍药苷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累积透皮量及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增强芍药苷对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酸水解法提高甘草粉末中甘草素的提取效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酸水解法制备甘草素的工艺。 方法: 首先证明甘草苷单体可酸水解产生甘草素,再利用酸水解甘草中甘草苷的方法制备甘草素。实验过程中利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辅助手段判断该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 甘草苷单体水解成甘草素的转化率为81.1%,甘草药材中甘草苷转化为甘草素转化率为63.2%。 结论: 酸水解制备甘草素的方法可行、简便且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2.
甘草提取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LC/ESI-MS)联用技术快速、准确地的鉴别了甘草提取物中的两种主要组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测定、比较了不同等级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的差异,发现:相同等级的甘草中野生的比人工栽培的其甘草酸含量高;而同种栽培方式下等级越高甘草酸含量则越高。  相似文献   

13.
甘草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及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建立甘草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Diamonsil-C_(18)O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37 nm。结果:建立甘草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13个共有峰,方法学验证符合指纹图谱相关要求。结论:指纹图谱结合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可用于对甘草提取物的整体质量评价,对其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指纹图谱暨甘草苷、甘草酸含量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建立甘草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同时对其中甘草苷(liqu iritin,L)、甘草酸(glycyrrh izicac id,GA)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筛选适当提取方法,采用C18反相色谱柱,0.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对不同色谱峰采用不同紫外波长检测;结果:测定了不同产地野生甘草及同一产地不同年限和部位栽培甘草的指纹图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结论:方法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甘草的质量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张翔  韩继永 《中成药》2011,33(4):622-625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养血化瘀合剂(当归、川芎、甘草等)中阿魏酸、甘草苷和甘草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依利特Hypersil C18(200 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线性梯度洗脱(0~30 min,85%B→50%B),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为25℃.结果 阿魏酸在14.84~148.36μg/mL(r=0.9998),甘草苷在3.852~38.52μg/mL(r=0.999 6)和甘草酸在7.55~75.50μg/mL(r=0.9997)的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阿魏酸、甘草苷和甘草酸的进样精密度分别为0.96%、1.02%和0.93%(n=5),测定重复性分别为1.28%、1.32%和1.26%(n=6),加样同收率分别为100.1%、100.1%和99.7%(n=9),溶液在12 h内稳定.结论 本法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结果 准确可靠,可用于养血化瘀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全  王文全  魏胜利  解军波  陈千良 《中草药》2007,38(7):1087-1090
目的 对人工栽培群体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的量进行分析,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为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甘草苷、甘草酸量为检测指标,对变异类型甘草药材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甘草苷、甘草酸量在各变异类型甘草药材中的量存在较大差异。绿茎茎光滑类型、绿茎叶片皱褶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量较高。结论 甘草表型的变异已经引起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通过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培育高产、优质的甘草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建立白虎加桂枝汤中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酸、甘草苷、肉桂酸5个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白虎加桂枝汤的颗粒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PDA双波长同时测定,Waters xBridge BEH C18(4.6 mm×250 μ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5 nm、280 nm。结果:70 min内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酸、甘草苷、肉桂酸线性范围分别为66-1976 μg(r=0.999 3),70-3487 μg(r=0.999 7),30-913 μg(r=0.999 5),35-1734 μg(r=0.999 5),0.6-187 μg(r=0.999 8),加样回收率平均范围95.29%-100.17%。结论:建立了白虎加桂枝汤中5个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捷、稳定、准确,可为白虎加桂枝汤及其复方颗粒研制的质量控制提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七星茶颗粒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公仔牌小儿七星茶颗粒HPLC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科学评价并有效控制其颗粒剂的质量,保证其生产的稳定性。 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0.2%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 ℃,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 结果: 以甘草苷为参照峰,建立了三公仔牌小儿七星茶颗粒HPLC指纹图谱,确立了20个共有峰,10批样品之间的共有峰相似度>0.9。 结论: 该方法准确,精密度、重复性较好,可作为控制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公仔牌小儿七星茶颗粒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摸清我国甘草药用植物野生分布区和人工种植区的资源现状,分析不同分布区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方法:采用走访调查、现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我国野生甘草分布范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群密集程度发生了较大改变;当前全国野生甘草蕴藏量不足50万t,栽培甘草地里蓄积量不到25万t;99份野生甘草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8%,1.73%,仅61.6%的样品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11份栽培甘草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85%,1.53%,其中4份二年生样品中有3份低于药典标准。结论:甘草资源总蕴藏量仍然在减少,人工甘草将成为野生甘草的重要替代资源;栽培与野生甘草药材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加强野生甘草资源保护,提高人工甘草药材质量,发展优质甘草栽培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与实现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