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力衰竭犬心房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探讨充血性心衰时心房颤动 (AF)发生机制。选择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 (n =7)和假手术组 (n =7) ,在左、右房各缝植 4对电极 ,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假手术组犬埋置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犬置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 (2 2 0次 /分 ) 6周 ,建立心衰犬模型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 6周后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离散度 (AERPd)、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肌传导速度 ,记录AF诱发情况。结果 :①假手术组犬术前与术后比较 ,心功能和心房电生理特性均无明显变化。②心室快速起搏 6周犬AERP较起搏前略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起搏 6周犬AERPd较起搏前明显增大 (4 0 .4±15 .6msvs 2 2 .6± 10 .2ms,P <0 .0 5 )。与起搏前比较 ,起搏 6周犬房内及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CTRA5 4 .7± 7.2msvs 33.1± 9.5ms ;CTLA5 2 .3± 8.9msvs 31.7± 6 .3ms ;CTRA LA6 9.7± 8.2msvs 4 2 .8± 7.9ms,P均 <0 .0 5 ) ,心房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 (CVRA5 4 .8± 7.9cm/svs 90 .7± 8.4cm/s ;CVLA5 7.4± 9.6cm/svs 94 .6± 10 .2cm/s,P均 <0 .0 5 )。③心衰犬AF诱发率、诱发次数、AF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明显增加。假手术组犬术前、术后比较AF诱发情况无?  相似文献   

2.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心房内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56例典型房扑患者,其中19例有器质性心脏病,16例在消融前有房颤发作。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记录消融前后心房的电生理参数。根据消融术后随访是否有房颤的发生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4±12(6~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消融术后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15例有房颤发作患者的年龄较无房颤发作的患者大(57.1±13.6岁vs42.3±11.2岁,P<0.05),消融术前和术后的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延长(分别为98.4±17.1msvs67.8±16.5ms;93.1±18.4msvs70.2±19.7ms;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的病史(危险比2.3,95%CI1.425~4.632,P=0.02)和窦性心律下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超过90ms(危险比1.7,95%CI1.215~3.758,P=0.03)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心房内传导延迟,并且房内传导延迟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起源的心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标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房颤的起源部位,探讨房颤起源部位的电生理特点,观察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所占的比例。方法选择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拟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的患者。其中6例为持续性房颤,3例为阵发性房颤;男1例,女8例;年龄(42±13)岁。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天予胺碘酮药物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成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大头电极导管或Lasso电极导管置于左心房、肺静脉。分别于右心房、左心房、冠状静脉窦、各个肺静脉行S1S2及S1S2S3程序刺激,诱发房颤。上述方法不能诱发房颤时,行相应部位的猝发(burst)刺激。结果9例患者可诱发出12个房颤的起源点,源于右心房者4个,左心房1个,冠状静脉窦2个,肺静脉5个。肺静脉5个起源中,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分别为3例、1例、1例。结论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存在肺静脉起源。  相似文献   

4.
食管心房调搏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回顾食管心房调搏诱发25例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其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1例房颤,均有明确的房颤 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4例中10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5例与正常对照组25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房间传导延缓更显著,这些可能是食管心房调搏诱发房颤的重要电生理基础。认为食管心房调搏对确定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风湿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 (Af)患者心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 (ERP) ,探讨其电生理特点。方法 :6例持续性Af患者术前 2~ 3周予抗凝治疗 ,术前 7d予胺碘酮转复 ,1例转复成功 ,另 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 ;3例阵发性Af患者术前未予以抗凝和药物转复治疗。 9例患者均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术后行电生理检查 ,标测肺静脉尖峰电位并测定左、右心房及肺静脉ERP。结果 :9例患者均可在肺静脉内标测到肺静脉电位。 9例患者的右房、左房、左上肺静脉平均ERP分别为 (2 12 .2 2± 30 .73)ms、(2 5 7.78± 33.4 6 )ms、(2 5 2 .2 2±4 2 .36 )ms ;5个左下肺静脉ERP(2 4 0 .0 0± 5 3.39)ms;平均肺静脉ERP(2 4 2 .5 0± 4 8.6 2 )ms。右房ERP比左房的短 ,右房ERP比左上肺静脉的短 (P值分别为P <0 .0 1、P <0 .0 5 )。 12个Af起源点的ERP为 (2 15 .0 0± 5 3.70 )ms,而 2 4个非Af起源点的ERP为 (2 4 8.33± 35 .77)ms,Af起源点的ERP较短 (P <0 .0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肺静脉内可以记录到肺静脉电位 ,Af起源点的ERP较非Af起源点部位的ERP短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的特殊电生理现象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射频消融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生理性起搏等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 ,多数快速性和过缓性心律失常得到有效的治疗 ,唯有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 (房颤 )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 ,因此房颤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房颤的治疗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前者用相应药物使之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或保持房颤而控制心室率于适中水平以减轻临床症状 ,同时用药物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后者包括射频消融术 ,房室结改良或阻断术 ,经静脉心内电极心房除颤术 ,乃至外科手术等 ,本文仅就房颤时与治疗有关的某些电生理现象作一简要讨论 ,以供参考。1 …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电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F)涉及多种电生理机制,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折返等都参与了AF的发生与维持,AF发生后产生的电重构导致的继发电生理改变又利于AF的维持或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AF)患者腔静脉内的电活动及其传导特性。方法选择32例无AF患者,记录腔静脉电位分布和腔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观察右房(RA)及腔静脉起搏时局部电活动特性。结果28例(87.5%)存在上腔静脉(SVC)电位,其电位分布:前侧壁14例、前壁12例、环状2例,其电连接类型:单束状10例(31.3%)、双束状16例(50.0%)、环状2例(6.3%);只有5例(15.6%)存在下腔静脉(IVC)电位,电位分布于前侧壁,3例呈单束状、2例呈双束状电连接。RA起搏时RA-SVC的有效不应期(ERP)为202±21ms,SVC起搏时SVC-RA的ERP为228±15ms,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起搏时RA-IVC的ERP为190~230ms(中位数M=195ms),IVC起搏时仅1例患者存在IVC-RA传导,其ERP为200ms。结论无AF患者腔静脉存在电位,其与右房表现为单束状、双束状或环状电连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龄兔心房电生理特征及其与心房颤动(AF)的易感性.方法 记录青龄(青龄组,n=15)和老龄(老龄组,n=15)兔清醒状态下模拟II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间期和离散度,PR、RR和Q T间期以及心率.麻醉开胸暴露心脏,记录在体心房肌组织单相动作电位,测量复极化恢复到10%、20% 和90% 时程(APD10、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快速持续起搏犬右心房24h制作房颤模型。比较起搏前(P0)、起搏后6h(P6)、12h(P12)和24h(P24)各时段的血压、心房传导速度和房颤波周长(atrial fibrillation cycle length,AFCL)的变化来分析心房肌的电生理改变。结果:起搏后平均动脉血压在P12[(126.06&#177;7.01)mmHg]和P24时[(118.56&#177;8.26)mmHg]较P0[(138.23&#177;5.42)mmHg]明显下降。起搏24h后,P波时间是(78.91&#177;6.21)ms,PA间期是(94&#177;7.89)ms,与起搏前比较有显著延长(P&lt;0.05)。连续快速起搏右心房在P6、P12和P24时的房颤自发维持的时间分别是5~10s、3~5min和15~20min。在起搏前和起搏后不同时间段,左房AFCL明显短于右房AFCL。右房房颤自发持续时间5~10s和15~20min的AFCL分别是(131.86&#177;5.32)ms和(112.45&#177;5.27)ms,P&lt;0.05;左房房颤自发持续时间5~10s和15~20min的AFCL分别是(99.53&#177;4.96)ms和(84...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结合单Lasso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析消融过程中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方法入选2004年10月~2005年12月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43例,男85例、女58例,年龄60.7±10.3(35~80)岁,房颤病程5.5±6.7年(21天~50年),左房内径36.9±6.4(24~54)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结果143例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手术时间157±30(90~240)min,放射线时间25.8±8.8(9.8~60.1)min。环单侧左、右肺静脉前庭消融电隔离率分别为81.2%、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SOA)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房颤终止的比例为69.7%(23/33例),第一次消融63.6%(91/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自发电位,2.1%(3/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快速的自主节律,而体表心电图为稳定的窦性心律。房颤复发患者第二次消融时,所有21例均有肺静脉电位(PVP)恢复,其中第一次消融时结合SOA达到肺静脉隔离的患者:57.1%左侧PVP恢复,55.6%右侧PVP恢复。第二次消融时,85.7%(18/21)例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15例(10.5%),12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11例消融成功。术后随访10.7±4.9(4~18)个月,包括第二次消融术后患者在内,共90.2%(129/143)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无房颤发作。心包积液2例,Ensite/NavX电极贴片故障1例。结论心房-肺静脉传导存在优势传导径路,且传导方式并非“全或无”;结合SOA的消融方法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肺静脉隔离后可记录到自发肺静脉电位,复发患者的肺静脉通常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电整复性即动作电位时程整复性(APDR),观察其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潜在机制.方法 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记录14只犬左、右心房复极达90%的动作电位时程(APD_(90)),并通过S_1S_2程序刺激,观察APDR变化,即每一个舒张间期与刺激后发生心房肌复极APD_(90)的关系,并观察房颤的诱发情况.结果 APD_(90)左心房为(157.4±43.5)ms明显小于右心房(170.9±37.9)ms,P<0.05.心房肌在S_1S_2递减程序刺激下,左心房与右心房具有不同斜率的APDR曲线,左心房的APDR曲线斜率1.3±0.4大于右心房0.9±0.3,P<0.05.进行心房快速起搏S_1S_2刺激时,14只犬中共诱发出18阵房颤,其中左心房刺激发作12阵,明显多于右心房6阵(P<0.05).结论 左、右心房间具有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的异质性及APDR不均一的复极特性,是诱发折返、发生和维持房颤的基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ration of electrical atrial activity and intra-atrial conduction tim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longed atrial activity was due to delayed conduction in the human atrium. The study included 15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and 15 control patients. The duration of atrial electrical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selecting a minimum electrographic amplitude of 50µV. In patients with PAF, the duration of atrial activity was prolonged in proportion to the delay of interatrial conduction time from the high right atrium to the coronary sinus as the coupling interval of premature extrastimuli was decreased. Both the fragmented atrial activity zone and the interatrial conduction delay zone were wider in patients with PAF than in control pati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assessment of the duration of atrial activity with a minimum amplitude of 50µV is useful in evaluating human atrial vulnerability since it reflects the atrial conduction delay in patients with PA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CPVI)复发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再次射频消融中,房速机制的鉴别和消融策略的选择。方法18例房颤经CPVI术后复发房速患者,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61.4±6.5(50~70)岁。在持续稳定的自发/诱发房速时在Carto指导下行激动顺序标测,经电生理检测,明确房速机制并选择相应消融方式:对于局灶性房速,重新阻断原消融径线上裂隙或消融最早激动区;对于折返性房速,明确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如果有肺静脉电位亦行对裂隙的消融。结果共有13例肺静脉恢复电活动(72.7%)。局灶性房速6例,折返性房速12例(包括11例左房大折返和1例肺静脉-左房折返)。相应方式消融后房速均转为窦性心律,且肺静脉电位消失。结论房颤CPVI术后复发的左房房速与肺静脉电位的恢复密切相关;与消融线和裂隙形成的折返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频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阵发性孤立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及对照组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 (APD)频率适应性的差异 ,阐明其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同时具有起搏功能的Ag AgCl电极记录单向动作电位 (MAP) ,房颤组和对照组各入选 11例患者 ,在逐渐递减的 9个起搏周长分别记录MAP并测量APD90 、APD90 50 。所有房颤患者MAP记录前 1个月无房颤发作史 ,以排除电重塑影响。结果 在较长起搏周长 (6 0 0、5 5 0、5 0 0ms) ,房颤组APD90 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较短起搏周长(340、30 0、2 80ms) ,房颤组APD90 又显著长于对照组 (P <0 0 5 )。同样APD90 50 在较长起搏周长 (6 0 0、5 5 0、5 0 0、4 6 0ms) ,房颤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较短起搏周长 (340、30 0、2 80ms)两组无差别。结论 心房肌APD频率适应性曲线在阵发性孤立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有所不同 ,其可能与房颤的最初发生和维持有关 ,机制存在于离子通道水平。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与心房率及房室结电生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的传导性质 ,即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和有效不应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 ,在窦性心律下 ,行高位右房刺激测量房室结前传文氏点 (WCL)和有效不应期 (ERP) ,分析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WCL和ER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房室结WCL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 0 84、- 0 82 (P <0 0 0 1) ,ERP与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r值分别为 - 0 90、- 0 82 (P <0 0 0 1)。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无相关性。心房率和心室率的比值与心房率呈正相关性 ,r值为 0 97(P <0 0 0 1)。房室结WCL与房颤时最短RR间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室结WCL和ERP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呈负相关。房室结的ERP越长 ,心房率越快 ,在房室结形成隐匿性传导越多。可以用房颤时最短RR间期来估计房室结的WCL。  相似文献   

17.
山羊心房颤动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山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差异。方法在12只山羊的左房游离壁及左上肺静脉外膜缝合电极片,心房快速刺激,诱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定期终止刺激,测量不同基础起搏周长时的左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同时记录在测量ERP时的房颤诱发情况。结果9只山羊完成实验,均在5~14d内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基础状态下左房和肺静脉的ERP无显著差异;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ERP均逐渐缩短(P<0.05),并出现ERP频率适应性丧失,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肺静脉与左房的房颤诱发率逐渐增高(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和左房ERP缩短,房颤诱发率增高,但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探讨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动态心电图的基础上测量分析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24h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LF;HF;LF/HF)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差异有显著性。结果: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SDNN显著增高(172.0±44.95:126.2±19.87,P〈0.05)其余指标LF;HF;LF/HF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可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特点,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SVC治疗PAF的经验。方法 在连续收治的130例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PAF的患者中,11例患者的PAF由SVC起源的异位冲动所诱发(8.5%),其中2例因合并慢一快综合征而植入心脏起搏器。结果 房性早搏(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振幅高于窦性P波;在aVL和V.导联与窦性P波相比,正向波幅度降低、负向波加深。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房早时SVC电位跃至心房电位之前,早于体表P′波和心房内其他部位电活动,并可诱发房颤;有时心房内呈规律的快速电活动,而SVC内为频率更快的电活动,或者两者之间呈1:1的关系,但SVc电位早于心房内任何部位,提示SVC为诱发房颤的靶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电隔离了SVC,术后即刻4名患者SVC内仍有自发快速电活动,6名患者SVC内有自发慢频率电活动,但心房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随访3~24个月,2例患者PAF复发,再次消融后症状消除,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无PAF的证据。结论 起源于SVC的异位冲动也可诱发PAF,SVC起源的房早和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有一定特征。射频导管消融可以成功电隔离SVC,预防PAF的复发。在部分诊断为慢.快综合征的患者,PAF也可能由一局灶异位冲动所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