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下肢动脉疾病病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结合部分病例的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与DSA相比,MSCTA显示下肢动脉主干狭窄和闭塞的符合率达100%,对2级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50%,灵敏度90%。结论:MSCTA方法具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特点,是下肢动脉疾病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全部进行MSCT血管造影,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观察椎动脉及颈椎骨性结构.结果 30例全部完成CTA.26例发现椎动脉异常,包括椎动脉走形迂曲,一侧椎动脉发育细小,颈椎钩突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小关节退变.结论 MSCT血管造影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可以清晰显示椎动脉及颈椎骨性解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以及用SCTA代替减数血管造影(DSA)的可能性。方法:本组研究采用NASCET标准对照 DSA的颈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并参考部分病例手术所见,以评估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S一组29例颈动脉狭窄中,SCTA对照DSA的诊断总符合率为86.2%。其中严重狭窄组的相符率为100%。结论:SCTA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很高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及其可切除性的研究:螺旋CT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33例病变在肺门区1、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采用5分制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肺血管的准确性。结果 (1)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CT。(2)CTA预测血管不能处理和不能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准确率高于横断面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MRA椎动脉及CT横突孔直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理。方法测量对象分二组:①正常组50例,②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结果正常人MRA椎动脉左侧4.10±0.79 mm,右侧为3.20±0.83 mm。正常人CT横突孔正常值左侧:6.30±0.41mm,右侧:6.55±0.83 mm。椎动脉型颈椎病异常椎动脉直径1.70±0.81 mm。椎动脉型颈椎病CT横突孔直径:5.78±0.60 mm。结论椎动脉本身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椎动脉无受压及横突孔无狭窄也不能完全排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考虑某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门体适量分流术后对分流口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 ,因为它对术后疗效和预后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并可估计分流的效果。目前常用多普勒 (Doppler)超声观察分流术后的分流口情况 ,但尚欠满意。而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对血管特别是静脉系统的显像较好。为此 ,我们将因门静脉高压症而行门体适量分流术的患者行SCTA检查 ,以了解分流口的显示情况、通畅性、直径及有无血栓的形成 ,并与 16例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 ,以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我院 1998年 4月~ 1999年 11月间收治的16例门静脉高压症 ,其…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A特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治疗方式。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V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Ⅳ型(神经-血管型)、Ⅴ型(特殊型)。42例正规非手术治疗,30例行椎动脉减压术及颈前路椎间植骨稳定术,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分型确定治疗方法。大部分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当正规非手术效果不佳,影像学支持临床症状时,应考虑行椎动脉减压术或颈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合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反义寡核苷酸片段 ,在细胞水平检测其对肝癌细胞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 ,探求一种新的抑制肝癌血管形成的基因治疗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寡核苷酸 (ODN)为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利用美国PE公司 391型DNA自动合成仪合成 ,PAGE电泳纯化 ,碱基序列为 :反义ODN 5′ GCAGTAGCTGCGCTCATAGCGC 3′,正义ODN5′ CTATCAGCGCAGCTACTGC 3′ ;人肝癌细胞系 772 1由第四军医大学病理86 3课题组提供。2 .以 1g/LⅣ型胶原酶 (Sigma公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以微创术进行头下斜肌松解,消除对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因素。方法本组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阳性。采用自制微创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断头下斜肌起止点。结果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椎动脉迂曲横段可受压迫。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头下斜肌压痛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盲式微创松解术解除了椎动脉迂曲段受压,使眩晕及颈项痛症状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6.
TCD的应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我们将其用于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对10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做了TCD检测,发现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椎动态MRA在预椎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ce angiographyMRA)在颈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7-42岁,平均26岁。病变范围C1-C6,X线片及CT显示椎体均有破坏,其中4例侵犯-侧横突,横突孔被包裹在病灶组织内。术后病理证实颈椎结核4例,慢性炎症1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行椎动态MRA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成像及走行。结果:3例患侧椎动脉发生扭曲并偏移向中线,2例椎动脉局部受压,3例椎动脉平直行走无扭曲。无1例椎动脉阻塞、管壁侵蚀,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结椎病变如肿瘤,结核,炎症等常造成椎动脉走行变异,前瞻性MRA检查是预防中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国内颈椎病通常可以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四个类型.既往还有交感神经型,但由于此型的患者以主诉为主,无明显阳性体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不赞成将它归入颈椎病的一个类型.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也是一个备受争论的疾病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血管与正常血管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选取1名经临床证实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的CT断层图像,利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9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得到正常及狭窄椎动脉有限元模型,经血流动力学分析后得出:正常血管血流形式为层流,流量、剪切力随心脏博动规律分布,狭窄椎动脉缩窄区两端出现涡流及血液淤滞区,狭窄前区剪切力最大,而在狭窄后区剪切力最小,狭窄后流量减小。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血管与正常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国内颈椎病通常可以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四个类型。既往还有交感神经型,但由于此型的患者以主诉为主,无明显阳性体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不赞成将它归入颈椎病的一个类型。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也是一个备受争论的疾病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