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振全  赵明光  魏学忠  章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44-3045,i002
目的:探讨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选Wistar雄性大鼠24只(实验组:n=12;对照组:n=12),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一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的动物模型;90d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的硬脑膜血管中VEGF仅呈微弱表达,其吸光度值(A)为2.12&;#177;0.59,实验组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A值为8.66&;#177;1.75,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数量显著增高(P<0.05);微血管密度(&;#215;200倍计数)对照组为(3.04&;#177;0.31)/mm^2,实验组为(11.70&;#177;2.36)/mm^2,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且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平滑肌数量减少,胶原组织增多。结论: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血管中VEGF表达升高,可能与血管生成及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选Wistar雄性大鼠24只(实验组:n=12;对照组:n=12),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的动物模型;90d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的硬脑膜血管中VEGF仅呈微弱表达,其吸光度值(A)为2.12±0.59,实验组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A值为8.66±1.75,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数量显著增高(P<0.05);微血管密度(×200倍计数)对照组为(3.04±0.31)/mm2,实验组为(11.70±2.36)/mm2,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且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平滑肌数量减少,胶原组织增多。结论: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血管中VEGF表达升高,可能与血管生成及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兔硬脑膜动静脉瘘模型制作手术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诱发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成功率。方法:通过将兔颈部动静脉直接吻合,造成实验动物急性颅内静脉窦高压。选中国本兔6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kg,实验分实验A组(假手术组),实验B组(单纯结扎组),实验C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实验D组(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结果:C且、D组分别有4只和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其静脉压力与直径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血管造影证实存在DAVF或头面部动静脉瘘,所有出现DAVF的动物硬膜血管扩张增生、管壁增厚,单位面积的血管数量增加。结论:通过手术将颈动静脉直接吻合,可以引起显著的静脉系高压,并诱发DAVF,而颈外静脉-颈总动态端侧吻合的方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研究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全组男35例,女1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受损动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将其分为三类:(1)单纯假性动脉瘤;(2)单纯动静脉瘘;(3)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痿.介入治疗采用三种方式:(1)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血管重建术;(2)覆膜支架植入术,可取代血管再植术;(3)固体栓塞材料栓闭裁瘤动脉,可取代动脉结扎手术.结果:血管造影:单纯假性动脉瘤35例,单纯动静脉瘘4例,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1例.全组共有56个假性动脉瘤,最小0.3 cm×0.3 cm,最大13 cm×11 cm.介入治疗:用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手术20例.用固体栓塞材料栓塞载瘤动脉29例.覆膜支架置入1例.全组无并发症,无致残、死亡病例.结论:对主要动脉干或(和)解剖结构复杂区域内的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患者,一定要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部位及早治疗.用血管内介入的方式较手术治疗有创伤小、安全、血管复通快等优势,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兔实验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建立的可毛生。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只兔子建立实验性动静脉瘘,并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瘘口附近动静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5只兔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均一次成功。血管造影清楚显示吻合口近端动脉与近端静脉、近端动脉与吻合口两端静脉、吻合口两端动静脉同时显影,且随着注射造影剂压力的增大,吻合口远端颅内静脉细小属支亦见显影。结论 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兔实验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建立的可行性.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只兔子建立实验性动静脉瘘,并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瘘口附近动静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5只兔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均一次成功.血管造影清楚显示吻合口近端动脉与近端静脉、近端动脉与吻合口两端静脉、吻合口两端动静脉同时显影,且随着注射造影剂压力的增大,吻合口远端颅内静脉细小属支亦见显影.结论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一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DAVF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右侧耳鸣1年余就诊,发病前曾发生交通事故,当时无外伤。1年前出现持续性右侧耳鸣,在当地医院耳鼻咽喉科误诊为感音性耳聋,予相应治疗症状无改善,后因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经头颅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再次误诊为颈动静脉瘘。转我院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DAVF。全身麻醉下行右侧DAVF瘘口栓塞术痊愈。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 DAVF发病初期可以单纯耳鸣、耳聋为表现,临床及影像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SDAV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脊髓MRI检查示大部分患者有脊髓水肿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部分患者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脊髓MRI可对SDAVF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动静脉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的外周动静脉瘘患者的术前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图像.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动静脉瘘的准确率为91.67%,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瘘口和其相关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特异性,瘘口处动脉进入静脉的高速、低阻、双期、单向血流是动静脉瘘的血流频谱特征.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动静脉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大,结合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动静脉瘘的影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素娟  应琦  赵年家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9):2167-2170
目的:综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肺动静脉瘘(PAVFS)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PAVFS患者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全部经胸片及肺动静脉造影证实,CT平扫6例(增强4例),MR扫描3例(CE-MRA)。结果:胸片示肺内局限结节样影,且有异常血管与肺门相连;肺动静脉造影发现病灶12个,病灶呈瘤样扩张的血管,有1条供血动脉和数条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和左房早期显影;CT扫描示病灶有典型的“血管蒂”征,增强扫描示病灶与肺动脉同步强化;MR扫描有助于显示病变全貌,图像质量可与PA-DSA相媲美。结论:胸片可作筛选方法,而肺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CT可以提供与PA-DSA相似的诊断信息;MR不仅可用于诊断,还用于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岛(TGF-β1)和树突状细胞(DC)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检测35例膀胱癌冰冻组织切片中DC的表型及肿瘤细胞中VEGF、TGF-β1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中CD1阳性DC较正常膀胱组织低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中VEGF、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01);膀胱癌旁组织中VEGF、TGF-β1的表达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DC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而肿瘤组织局部分泌VEGF、TGF-β1可能是导致DC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日间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日间手术病房行前臂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2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患者经肾内科或肾移植科确诊终末期肾病,愿意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转诊至血透通路专病门诊。完善术前检查,除外手术禁忌后,在日间手术住院系统内登记预约手术。当日日间病房手术结束后,患者在日间病房观察1 h,生命体征稳定,手术医师确认患者可以出院后,安排患者出院。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入手术间至离开手术间),日间病房住院时间(进入日间病房至离开日间病房),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内瘘成熟率。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 6 min。患者日间病房住院时间为199. 0 min。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初次内瘘患者共24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术后2周闭塞1例;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未能成熟3例,初次成熟率为79. 2%(19/24)。再次内瘘手术修复患者4例,手术成功率为100%(4/4)。结论前臂自体动静内瘘日间手术模式是安全的,无严重并发症,且能够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2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380例次。鼻烟窝内瘘39例次,通畅率92.3%;前臂标准内瘘280例次,通畅率92.9%;PTFE人造血管襻式和直形内瘘分别45和7例次,通畅率98.1%;4例患者最终无法建立内瘘。结论各种术式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选择手术方式。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延长的血管通路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5.
影响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内瘘手术后存活情况以及影响内瘘成熟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390例患者内瘘手术动静脉直径和动脉开窗长度、动脉增厚、原发病等因素对内瘘成熟的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90例患者共计413例次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其中370次初次瘘,再次瘘43例次。手术共有43例次(10.4%)内瘘失败。包括术后未成熟的共34例次,另外有8例次是在使用一定时间(6~12个月)后失功能。其中22例是经彩色多普勒证实为血栓形成。内瘘失败与年龄、性别、动静脉内径、以及吻合部位和术后是否抗凝无关,与糖尿病和动脉增厚,动脉吻合口大小有关。糖尿病(OR=2.72,95%CI:1.18-6.28,P=0.019)及吻合口大小(OR=0.12,95%CI:0.02-0.62,P=0.011)是内瘘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静脉内瘘失败的发生率为10.4%。血栓形成是内瘘失败的主要原因。动静脉内瘘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内瘘吻合口直径及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8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92例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  相似文献   

17.
三维适形放疗后免VX2肝癌MR灌注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兔VX2肝癌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MR灌注参数及相关病理变化,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WI)作为肝肿瘤临床诊断、术后监测及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3只,采用组织块种植的方法制成肝VX2模型,每只荷瘤兔行单次3DCRT。使用Philips1.5TMR扫描仪,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于放疗前、后10天对13只荷瘤兔分别行MR灌注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血流灌注值。PWI采用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的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标本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并与PWI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ROI的SRSmax变化规律。结果放疗后肿瘤中央区及周边区SRSmax值均较放疗前降低f尸〈0.05),瘤周正常肝实质区SRSmax值无明显差异,不同ROI的SRSmax下降程度与VEGF破坏程度及范围一致(r=0.487,P=0.01)。结论PWI能反映兔VX2肝癌放疗后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SRSmax可作为活体肿瘤微血管的一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评价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内膜增生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关系。方法: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患者共18例,动静脉内瘘口局部狭窄处峰值流速与流入道动脉峰值流速比值≥2.5,临床透析过程持续出现透析血流量不足情况。对照组1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并发症,透析过程中无血流量不足情况。详细记录患者动脉内瘘吻合口内径、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瘘口处与流入道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值。结果: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径及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及血流速度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口处狭窄患者局部内膜明显增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准确的评价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管腔变窄及局部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9.
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间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年的63例患者,回顾分析病因、性别、年龄、血压水平与透析超滤量(UV)、胆固醇(CHO)及三酰甘油(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等因素对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15例患者发生内瘘血栓形成,占23.81%,其中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炎3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2例,痛风性肾病1例。内瘘血栓形成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0.40±15.56)岁,平均动脉压(MAP)(110.93±14.67)mmHg,平均CHO(6.40±0.52)mmol/L,TG(2.09±0.39)mmol/L,EPO用量(5200.00±1014.19)U,每次透析平均超滤量(3.06±1.02)kg。非血栓形成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3.04±11.72)岁,平均MAP(121.90±17.22)mmHg,平均CHO(6.14±0.51)mmol/L,TG(1.94±0.20)mmol/L,平均EPO用量(5375.75±936.83)u,每次平均UV(2.52±0.40)kg。两组之间在血压水平与UV、病因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年龄、CHO及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患者低血压、高超滤量、糖尿病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