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皂角刺与山皂角刺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皂角刺,又称皂荚刺、皂角针和天丁等,正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i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但是,由于它与同属植物山皂角(G.melancanthaTangetWang)的干燥棘刺性状相近,因此,长期以来有不少药材经营部门和使用部门误将山皂角刺作皂角刺销售使用,为此,笔者根据皂角刺主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犤1犦和皂甙犤2犦试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比较,以供参考。1样品来源1.1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i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系由大连进货的商品。1.2山皂角刺甲为豆科属植物山皂角(G.melancanthaTanget.Wang)的干燥棘刺,系由安阳进货的商品。1.…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法和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技术对皂角刺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圆二色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12个二氢黄酮醇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5,3′,4′-三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醇(1)、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2)、5-甲氧基-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二氢山柰酚(4)、表儿茶素(5)、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醇(6)、黄颜木素(7)、(2R,3R)-7,3′,5′-三羟基-二氢黄酮醇(8)、(2R,3R)-5,7,3′-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9)、槲皮素(10)、5,7,4′-三羟基黄酮-8-C-葡萄糖苷(11)、2,7-二甲基-氧杂蒽酮(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皂角刺二氢黄酮醇A;化合物3、8、9和12均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对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1、2、3、7及黄酮类化合物10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3主要作用于肝癌Hep G2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化合物2主要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株,而化合物7则对肝癌、肺癌和胃癌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李岗  王召平  仙云霞  周洪雷  王晓  刘伟  于金倩 《中草药》2016,47(16):2812-2816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7~16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in(1)、甘草素(2)、7,4′-二羟基-5,3′-二甲氧基黄酮醇(3)、鹰嘴豆醇(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黄酮醇(6)、双氢山柰素(7)、紫铆查耳酮(8)、(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9)、7,3′,5′-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醇(10)、槲皮素(11)、黄颜木素(12)、fisetin(13)、leucorobinetinidin(14)、thevetiaflavon(15)、异牡荆素(16);其中化合物8对MCF-7细胞的IC50值为28.53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0、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是银杏叶所含的最主要的两大类成分。 1.1银杏黄酮类银杏黄酮类是低分子量化合物,均衍生于其母体化合物黄酮,以糖苷和甲基化的形式存在。已知银杏叶含黄酮类化合物35种,其中双黄酮6种,银杏黄酮苷元7种,黄酮苷17种。  相似文献   

5.
黄酮类化合物肠道细菌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生降解,进而影响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肠道细菌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能为筛选黄酮生物转化相关菌、阐明黄酮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依据.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肠道细菌通过结构修饰可以产生高效、高生物利用度和吸收性良好的化合物,为新药研发、药物剂型选择和药物生产奠定基础.该文归纳总结了肠道细菌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与影响因素,供生物转化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毒性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黄烷酮、异黄酮、双黄酮、查尔酮等,广泛存在于膳食及植物中。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抑菌、消炎等功效,多年来黄酮类医药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疗,近年来黄酮类保健食品也发展很快。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为合理应用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皂角刺中非法掺入野皂角刺的高效液相色谱鉴别法.方法 取不同来源产地的皂角刺与野皂角刺,采用HPLC-DAD法测定其提取物化学组分,利用阿魏酸对照品作为内标物,以色谱相对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进行联合定性,检测HPLC图谱中野皂角刺特有峰,建立皂角刺中掺入野皂角刺检验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伪品野皂角刺中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大皂角、皂角刺形态特征与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测量荚果、种子和皂角刺形态指标,并利用称重法、HPLC法和比色法测定分析其药用代表成分含量。结果:(1)焦作产大皂角形态最大,荚果重最高,出籽率、千粒重均较高,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最高,综合评价最好;临沂产大皂角形态较小,荚果重最低,出籽率、千粒重最低,总皂苷含量、刺囊酸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运城产大皂角形态较大,荚果重较高,出籽率、千粒重最高,总皂苷含量、刺囊酸含量最低,综合评价较好。采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为焦作第1,运城第2,临沂第3。(2)焦作产皂角刺形态较大,单枝重最高,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最高,综合评价最好;临沂产皂角刺形态较大,单枝重较高,槲皮素、总多酚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运城产皂角刺形态较小,单枝重最低,槲皮素含量、总多酚含量最低,综合评价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为焦作第1,临沂第2,运城第3。结论:焦作产大皂角、皂角刺品质最优;临沂产大皂角、皂角刺品质较优;运城产大皂角品质较优,皂角刺品质一般。本研究可为大皂角、皂角刺的质量控制及皂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8,(10)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大皂角、皂角刺形态特征与药用代表成分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测量荚果、种子和皂角刺形态指标,并采用称重法、HPLC法和比色法测定分析其药用代表成分含量。结果:(1)焦作产大皂角形态最大,荚果重最高,出籽率、千粒重均较高,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最高,综合评价最好;临沂产大皂角形态较小,荚果重最低,出籽率、千粒重最低,总皂苷、刺囊酸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运城产大皂角形态较大,荚果重较高,出籽率、千粒重最高,总皂苷、刺囊酸含量最低,综合评价较好。主成分分析结果为焦作第1,运城第2,临沂第3。(2)焦作产皂角刺形态较大,单枝重最高,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最高,综合评价最好;临沂产皂角刺形态较大,单枝重较高,槲皮素、总多酚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运城产皂角刺形态较小,单枝重最低,槲皮素、总多酚含量最低,综合评价一般。主成分分析结果为焦作第1,临沂第2,运城第3。结论:焦作产大皂角、皂角刺品质最优;临沂产大皂角、皂角刺品质较优;运城产大皂角品质较优,皂角刺品质一般。本研究可为大皂角、皂角刺的质量控制及皂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其在肺部炎症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文英  张欢欢  吴月国  赵铮蓉  余陈欢 《中草药》2018,49(20):4912-4918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多酚类物质,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异黄酮、二氢异黄酮、黄烷-3-醇、花色素和查耳酮等类,且不同化学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其中抗炎和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肺部炎症疾病的潜在药物。重点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肺部炎症疾病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的构效关系,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酮的吸收和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佑炜  赵金莲  彭永宏 《中草药》2008,39(3):460-464
黄酮对许多疾病具有防治作用,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有利于了解其功效机制.黄酮的吸收和代谢水平依不同细胞而异,但主要受到胞内代谢的水平和它们从细胞中向外转运速度的影响.氧甲基化、硫酸盐、葡萄糖酸苷和氧甲基葡萄糖酸苷复合物是黄酮类化合物在胞内活性最高的几种形态,促氧化作用是黄酮在体内主要的抗癌机制.从胃肠道和肝脏、皮细胞、神经细胞和对癌细胞的作用4个方面综述了黄酮的吸收和代谢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黄酮及其代谢物可能产生的细胞功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银杏(GinkgobilolaL.)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的特产植物。我市所辖泰兴市素有白果之乡之称。银杏叶黄酮是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血管末梢循环和脑循环的功能。银杏叶有效物质含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可能为双黄酮。1...  相似文献   

13.
王亚之  欧喜笑  郑颖 《中草药》2009,40(10):1659-1663
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植物界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预防及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口服给药后,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吸收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的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如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细胞内的Ⅱ相代谢酶(UGT等)是影响黄酮肠吸收的主要因素.综述近年来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对黄酮类化合物肠吸收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与代谢酶的协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二者功能的调节作用等,以期为提高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酮类化合物降血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以C6-C3-C6的方式构成的三环天然有机化合物,多以甙类形式存在,主要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异黄酮、查耳酮等。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基本母核的衍生物,常见取代基有-OH基、-OCH3基以及萜类侧链。在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自从降压药芦丁发现以来,人们逐渐重视它在药物中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已发现其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  相似文献   

15.
王梦杰  李镐  华会明  周微  赵余庆 《中草药》2022,53(13):4214-4222
柿叶来源于柿科柿属植物柿Diospyros kaki的干燥叶。柿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三萜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制剂脑心清片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脑心清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柿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针对柿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及柿叶黄酮的不同提取工艺进行综述,以期为柿叶中黄酮成分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摄入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多食水果和蔬菜可以预防冠心病。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杨梅黄酮、芦丁,均比传统维生素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从食物中摄取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康亚兰  裴瑾  蔡文龙  刘薇  罗静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9):1336-1341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的一类化合物,大多与糖类结合为苷存在。黄酮类成分具有调血脂、扩张冠脉、止血、镇咳、祛痰、降低血管脆性等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的关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开始较早,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步骤、催化各步反应的酶及其基因都有初步研究。对药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合成途径及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酮类化合物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降低血管脆性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途径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晰,即首先合成二氢黄酮类的柚皮素或松属素,然后进一步通过分支途径合成黄酮、异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素等。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合成了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素、松属素和非瑟酮等。合成生物学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将进一步推动黄酮类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发,使其在人类饮食和健康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枳壳黄酮组分中分离纯化得到7种化合物,并探讨这7种化合物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及现代色谱技术获得橙皮素、红橘素、川陈皮素、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采用MTT分析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TNF-α释放的变化。结果在1~200μM浓度范围内,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预处理4 h后4种黄酮苷元具有明显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其作用顺序为川陈皮素=红橘素>橙皮素>柚皮素,而3种黄酮苷却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预处理24 h后4种黄酮苷元的生物活性变化不大,而3种黄酮苷的生物活性明显增加,其作用顺序为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苷。结论 7种黄酮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强于二氢黄酮类,黄酮苷元的活性强于黄酮苷,极性低的黄酮苷元又强于极性较大的黄酮苷元。推测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中C-2,3共轭双键可能是对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作用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母核分子的取代类型,黄酮苷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才可能发挥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0.
玉米须黄酮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须为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作者查阅了近35年中外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玉米须黄酮类化学成分结构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须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随着仪器和科技的进步,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目前已从玉米须中分离出29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木犀草素,芹菜素)、黄酮醇(异鼠李素)、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黄酮苷类。药理学研究表明,玉米须黄酮具有调节血脂、抗糖尿病、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活性、抗癌、抑菌性、抗疲劳等药理活性。然而,大多数研究对象是天然黄酮,不同单体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未能正确的归属化合物结构和活性。此外,药理活性的研究仅处于体外研究阶段,还需要临床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