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agic-STD微导管行脑血管超选择插管技术肖绍文,黄祜鸿,陈玉权,黄玮,陆伟水(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微导管技术发展迅速,对难度较大的颅内动静脉畸形(AVM)、颅内动脉瘤等超选择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有新的突破[1.2]。自1992年以来...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同轴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术(SSBAE)治疗大咯血的方法.方法15例均经过常规内科止血治疗无效或未能完全控制出血者,在DSA下行同轴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支气管动脉以明胶海绵、丝线、聚乙烯醇(PVA)颗粒、微弹簧圈进行栓塞至出血动脉不显影.术后停用止血药,随访3个月.结果止血成功14例,1例行再栓塞术后止血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13例未再出血,2例咯血明显减少,有效率为100%.结论同轴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介入疗法主要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 embolization,TACE)为主,其中又包括超选择性化疗栓塞和选择性化疗栓塞两种方法。由于超选择性化疗栓塞即肝段或亚段的栓塞提高了疗效同时减轻了副反应,故日前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插管, 相似文献
7.
8.
笔者自 1998年以来采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癌 10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本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4 2岁— 72岁 ,平均 5 1岁 ,10例中 ,5例行肝亚段栓塞 ,2例行膈动脉肿瘤滋养动脉栓塞 ,1例行栓塞后血管损伤狭窄动脉栓塞 ,2例行肝动脉血管非常迂曲栓塞。全部病例均采用S1eddingers技术插管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 ,采用 3F -SP微导管经 5F -Yashiro或 5F-RH肝管同轴技术 ,所用化疗药物为ADM5 0mg、MC10mg、5 -Fu10 0 0mg ,栓塞剂为超液态碘… 相似文献
9.
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杨卫忠,梁日生,陈建屏,倪天瑞,刘才兴关键词:微导管,血管内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材料脑动静脉畸形(AVM)乃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由于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1年以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选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55例,微导管组85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RH导管或5F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超微导管组的治愈率为77%(65/85),较普通导管组51%(28/55)明显提高,碘油沉积量方面,超微导管组较普通导管组明显提高(P〈0.05),2组治疗后甲胎蛋白较术前明显降低,以超微导管组更为明显(P〈0.05),而不良反应方面,超微导管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导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微导管技术中DSA的质量控制,就其不同部位造影剂的选择及注射、矩阵选择、采集方式的选择、曝光参数设定及其它操作因素的分析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常规Seldinger导管法,选择好DSA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参数,常规呼吸训练及心理护理,利用“路径图”(Roadmap)技术,插管至三级分支以上血管,将微导管超选至靶血管,进行造影及栓塞治疗。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检查151例病例(上腹部128例,胸部16例,头面部5例,盆腔2例),620个曝光采集序列(Sequences),洗印966幅图像,图像质量优秀的497个序列,占80.2%;图像质量良好的109个序列,占17.5%;图像质量差的9个序列,占1.45%;造影失败5个序列,占0.86%。结论:不同的病例、部位的图像采集应用不同的技术参数;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有利于提高检查图像质量;肺部DSA要利用密度补偿;手推造影要注意压力控制、手脚配合及采集蒙片时机;术中护理与呼吸训练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F微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治疗晚期妇科肿瘤及相应的晚期妇科肿瘤引起的大出血,为晚期妇科肿瘤及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新措施。方法:治疗组43例均采用Seldinger's技术,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化疗 栓塞治疗43例妇科晚期肿瘤,其中8例合并大出血。对照组43例仅仅行单纯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三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79.1%和41.9%,P<0.05。其中,8例合并大出血的妇科肿瘤患者经栓塞后止血成功率达100%。结论:3F微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为晚期妇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对妇科晚期肿瘤合并大出血患者,本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微导管插管术前栓塞富血供脑膜瘤的效果与治疗经验。方法 28例富血供脑膜瘤患者(男11例,女17例,年龄14~63岁,平均51.2岁),先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随后将微导管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栓塞材料包括聚乙烯醇(PVA)颗粒、弹簧圈及液态栓塞系统(商品名:Onyx)胶,可根据术中情况联合使用。栓塞后3~5d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栓塞术后,肿瘤染色完全消失16例,大部分消失9例,部分消失3例。无与介入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其中11例患者切除瘤体时基本未出血,平均出血量约500mL,手术时间较未行术前栓塞患者明显缩短。结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富血供脑膜瘤能有效的闭塞肿瘤的血管床,有效地减少外科手术中的出血,可作为富血供脑膜瘤切除术前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性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9/35)(P0.05);18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存率为77.14%(27/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71%(16/35)(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手术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87例,通过DSA明确诊断颅内伴有动静脉畸形或静脉瘘,均通过微导丝与微导管塑型成袢技术超选治疗。结果1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微导管成袢技术塑型治疗,均成功完成手术操作,其责任动脉保留较为良好。术后即可造影结果中169例患者为稳定,13例为再通,5例为血栓形成。术后7例患者出现轻度血管痉挛,其中2例发生血管事件。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中17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达到5分,余下1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拉斯哥预后评分为3~4分。结论在治疗锐角血管或动脉瘤中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介入,手术成功率较高,并且疗效确切,安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介入微导管技术中DSA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应用微导管技术进行 DSA 检查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DSA的质控方法。结果:在为本组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进行 DSA 检查时共采集序列205个,获得最终图像325幅,其中图像质量优秀的序列为167个,占81.46%;图像质量良好的序列为34个,占16.59%;图像质量较差的序列为4个,占1.95%;有2个序列造影失败,占总数的0.98%。序列图像质量良好的判断标准是:图像相对清晰,仅有较少的伪影,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其显示病灶的情况与优质图像相差不大。序列图像质量较差的判断标准是:图像不稳定,有移动现象,伪影情况严重,存在较大的噪声,减影不彻底。结论:在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及其不同部位进行DSA图像采集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参数各不相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宜的技术参数。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能使采集到的DSA图像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推注造影剂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控制压力及采集蒙片最佳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在冠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1.4) h短于对照组的(21.1±1.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为100.00%、0.00%优于对照组的6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过程中应用微导管和平行导丝技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液体流速等应用情况.方法 选择需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进行抢救的肿瘤晚期危重患者20例,采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导引系统评估血管、利用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观察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抢救补液效果.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90%,总穿刺成功率100%,全程穿刺时间为10~20分钟,平均(12±1.2)分钟.从皮肤穿刺至回抽静脉血的时间为(4.0±1.8)分钟.未见误入动脉、颈静脉及穿刺处渗血、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速度、流量完全满足临床抢救大量补液需要.结论 在危重患者急救中,使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置管操作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并发症低,输液速度、流量达到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静摘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9,(2):8-8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脾脏是腹部钝器伤中最常受累的内脏器官。目前的治疗方案中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采取的是非手术疗法。然而有报告指出,单纯观察治疗的失败率高达34%,对于脾损伤等级更高(美国创伤外科协会Ⅲ~Ⅴ级)的患者这一比率更高。在过去10年中,随着血管造影技术的出现,脾损伤的非手术疗法中出现了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它使保脾率升高至9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