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en D  Yan R  Ye Y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05-108
目的探讨肝细胞代偿性增生对二甲基亚硝胺(NDMA)致大鼠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用NDMA处理,实验组首次NDMA处理前24小时行部分肝切除术。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癌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肝脏GGT和GSTP灶的数量和面积高于对照组,GSTP的表达高于GGT,肾癌变过程中见GSTP的表达。实验组第56周肿瘤总发生率和第71周肿瘤总发生率及肝、肾肿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与肝病变组织的增殖情况一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与cmyc、HrasmRNA的表达在变异肝细胞灶和结节较高,在肝细胞癌和腺瘤较弱,肝组织未见cjunmRNA表达。结论肝细胞代偿性增生促进多次低剂量NDMA的致癌作用。IGFⅡ与cmyc、Hras基因产物的过量表达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Ji Y  Zhu X  Tan Y  Zeng H  Ye Q  Tang 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5):334-338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病理学形态学特点。方法 分析25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并结合组织化学PAS、Masson三色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观察该病的形态特点,并观察2例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25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14~58岁,平均38例,均发生于甲胎蛋白阴性的中青年人,22例无肝炎背景,组织学上16例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报道10例肝豆状核变性病患者未经治疗时和1例治疗后的颅脑MRI结果:10例显示局灶性损害,8例在壳核见异常图像(其中6例同时在尾状核见异常图像,4例同时在丘脑见异常图像)。T1图像显示壳核、尾状核、丘脑、中脑和小脑局灶性低信号。因此在尾状核、壳核、中脑和桥脑的MRI异常发现对本病具有一定程度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清晰程度。方法经增强CT或MR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变患者10例,肝血管瘤患者21例。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成像,记录肝实质及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造影模式各有其特点,其主要鉴别点在于病灶的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1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其中7例为中央型,3例为整体型,门脉相均为高回声,延迟相8例为高回声,2例为等回声;21例肝血管瘤,动脉相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中央无增强,门脉相继续由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向中央向心性增强,延迟相均呈整体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造影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与良性肝细胞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时非常困难,特别是在细针穿刺活检时。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107例肝细胞癌(HCC)、19例肝细胞腺瘤(HA)、1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225例伴有上皮样分化的非肝脏性肿瘤中Glypican-3(GPC3)和CD34表达,结果发现88%(94/107)HCC胞质表达GPC3,而所有HA和FNH均不表达GPC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间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7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47例经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7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病灶23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17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4例;良性病灶49例,包括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局部脂肪缺失17例、肝脓肿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3例、炎性假瘤1例、肝囊肿1例.肝脏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的超声造影方式明显不同.结论超声造影对鉴别肝脏占位病变良恶性具有较大的价值,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仍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rasP21在实验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是否参与肝癌发生,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变过程中,PDGF-β多肽和rasP21在肝细胞内的表达。结果显示,诱癌早期即检测到肝细胞内有高表达的PDGF-β多肽和P21。随诱癌过程的进行,这些阳性细胞增多,形成灶和结节,并常见结节周边细胞反应较强。此外,PDGF-β肽和P21常呈联合表达现象。同时对甲胎蛋白(AFP)的检测也发现,其阳性分布与前者重合,提示异常表达的PDGF是早期肝癌变过程中特定的事件,并可能以自泌方式并通过rasP21信号传导途径刺激大鼠肝细胞增生和癌变。  相似文献   

8.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和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方法:收集9例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分析、总结其临床病史、病理改变特点。结果: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是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与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或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临床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但肝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病理学检查肝脏内弥漫分布无纤维分隔的小的再生结节,其门静脉分支有不同程度阻塞性改变,提示本病形成与门脉分支的局灶性阻塞致其抽供应的部分肝组织的慢性缺氧有关。结论: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有其特点,诊断时应与肝硬化、局灶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9.
Louis  L  Tamara  S  David  C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653-653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磷脂酰肌醇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磷脂酰肌醇糖基锚定在细胞膜硫酸类肝素粘蛋白上,已有报道用于肝癌的血清学和免疫组化诊断标记物。而在小肝癌和其癌前病变和良性肝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尚无报道。作者应用免疫组化评价了GPC3在几种肝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包括1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性结节(LGDN),3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性结节(HGDN),13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66例肝硬化患者中的59例43cm的肝癌,其中有切除标本和穿刺活检标本,并对部分冻存标本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mRNA水平。免疫组化结果发现,14例LGDN和11例FNH的GPC3均阴性,仅2/29例(7%)HGDN+,阳性率分别为5%~33%;36/47例(76%)肝癌GPC3+,在切除标本中GPC3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7和0.96,穿刺标本分别为0.83和1;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脊髓模型及健康志愿者的MRI研究,探讨了假性脊髓空洞与横贯脊髓象素数N的关系,认为当PE(相位编码)=256时,髓内(矢状面)一般不出现单条低信号伪影带。当PE=128时,且选择的FOV使①N(N=脊髓前后径×128/FOV)接近、等于或略大于4时,髓内可出现单条低信号带即假性空洞;②N>5时,髓内可出现双条低信号带;③N=5或N≤3时,髓内伪影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比较CT及MRI检查的图像特点及诊断结果。结果 CT检查检出21个病灶,病理检查检出23个病灶,CT检查的FNH病灶检出率为91.3%;MRI检查检出10个病灶,病理检查检出11个病灶,MRI检查的FNH病灶检出率为90.9%。 MRI与CT检查的病灶检出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实质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强化,MRI和CT检查均能明确诊断此类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对于不典型病变,应注意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腺瘤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2.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3年5月-2005年3月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20例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以及治疗等情况,并进行随访。其中结节性肝硬化6例,肝细胞腺瘤5例;正常肝脏组织7例(其中2例为尸体解剖标本)。20例FNH的组织样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相似文献   

13.
观察慢性肾小球肾炎(CGN)150例,男73例,女77例,年龄17~59岁。临床分型:活动型CGN27例,非活动型CGN75例,肾病型CGN32例,肾病高血压型CGN16例。病理形态学分型: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80例,膜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3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透明变性或硬化13例,类脂性肾病10例。随诊7年以上,有32例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①把活动型CGN27例和肾病高血压型CGN16例列为经过不顺利的临床型共43例,其中有30例(697%)发展为CRF…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人内皮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作者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同时测定了34例正常人和56例NIDDM病人血浆内皮素(ET)和游离脂肪酸(FFA)浓度。结果显示:NIDDM病人血浆ET和FFA浓度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均p<0.01),且血浆ET与空腹血糖(FBG)水平和FFA总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324和,r=0.351,均P<0.01)。结果提示:NIDDM患者高血糖、脂肪酸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在其血管内皮损伤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g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其目的了解甲状腺激素在MDS中的变化,寻找其变化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对照组:共30例(男20,女10),年龄19~58岁,中位年龄34岁。均为本院健康职工和医学院学生,无肝、肾、内分泌系统等相关性疾病。 (二)MDS组:共31例(男14,女17),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MDS(RA)期9例;M…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P物质(SP),生长抑素(SRIF),亮啡肽(L-ENK),甲啡肽(M-ENK)在16-24周胎儿下丘脑及腺垂体内的发育与分布。结果表明:在16周胎儿下丘脑已出现SPeSRIF-ENK和M-ENK阳性神经元,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呈阳性染色。下天脑的变化以16-24周最为明显,,在16周阳性细胞多为小神经元,分布疏散,20-24周阳性细胞为梭形和多极神经元,主要分布干室周核,室旁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由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对肝脏的致病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血清抗-HGV,用HGV的NS5片段单克隆抗体(McAb)对20例临床和病理确诊为单一庚型肝炎者行肝组织免疫组化,其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7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2例。结果 ①临床表现:急性肝炎呈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厌油等症状,个别有呕吐现象;慢性肝炎起病缓慢,症状轻;重型肝炎呈急性起病,有高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重者发生肝昏迷。②ALT和AST改变: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呈中度升高,慢性肝炎呈轻度升高,重型肝炎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③肝组织的病理损害:急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和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小叶内碎屑样或灶状坏死、汇管区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或纤维组织轻度增生为主。  相似文献   

18.
小儿I型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抑制治疗后系膜基质减少[英]Inabas,etal.ClinNephrol.1996;45(4):217~225作者采用光镜及肾小球形态测量计观察了10例小儿I型膜增生性肾炎(MPGN)免疫抑制治疗前后肾小球系膜基质变化,以了...  相似文献   

19.
c-erbB-2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肝脏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和肝细胞癌(HCC)及29例正常肝组织的标本作了ABC法染色,观察其c-erbB-2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36%(48/134)的慢性肝炎、肝硬变和HCC组织中有EGFR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窦内皮。良、恶性病变肝组织之间在EGFR表达强度上无显著差别,提示EGFR可能与慢性肝脏病变中血窦内皮的增生有关。在正常肝,仅少数标本(5/29)中见到c-erbB-2微弱表达;在HBV相关的慢性肝脏病变,所有标本中均检测到c-erbB-2蛋白,主要定位于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小管状化生(DM)的肝细胞;HCC细胞中c-erbB-2蛋白阳性较弱。这提示c-erbB-2基因的活化与人HCC发生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SPLC向SCD的转化及促进SCD的进展。c-erbB-2与HBxAg表达的密切关联提示这种原癌基因的活化可能也与HBVX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是活化的巨噬细胞(M)在体外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主要效应分子。本文试图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所诱导的M体外杀伤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作用是否与其NO合成有关。结果表明:(1)TNF-α本身不能直接诱导M产生NO以杀伤阿米巴,但若与γ-干扰素联合应用,则M杀伤阿米巴的效力及NO产量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相关。TNF-α抗血清和NO合成酶抑制剂,一甲基精氨酸(L-NMMA)可抑制其协同作用。(2)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共同活化的M产生的TNF-α和NO的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TNF-α抗血清抑制TNF-α和NO及杀伤阿米巴效力分别为93%,53%和86%,而L-NMMA虽降低了NO产量至74%和杀伤阿米巴效力到83%,却不影响TNF-α的分泌。(3)同样,TNF-α也能够与LPS共同活化M产生NO杀伤阿米巴。这些结果证明TNF-α所诱导的M体外杀伤阿米巴作用与NO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