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曲唑和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比较。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2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观察组采用来曲唑,比较两组患者的卵泡大小及个数、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宫外孕率。结果观察组成熟卵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成熟卵泡大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在卵泡成熟所需天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排卵率、多胎率、流产率、宫外孕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来曲唑对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卵泡成熟和排出,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于晓莉  王艳  赵丽文  张烨敏 《人民军医》2012,(5):435-436,444
目的:观察小卵泡排卵对不明原因不孕症黄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明原因不孕症58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因丈夫原因不孕的正常女性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阴道超声检查,监测卵泡发育及优势卵泡排卵时的大小和状态,并在排卵后第7天(黄体中期)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和血清黄体酮水平测定。比较两组小卵泡排卵情况及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分泌情况和血清黄体酮水平。结果:(1)观察组发生小卵泡(直径<18mm)排卵23例,占39.6%;成熟卵泡(直径≥18mm)排卵26例,占44.8%;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9例,占15.5%。对照组50例均正常排出卵泡。两组小卵泡排卵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观察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分泌延迟发生率为79.3%,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P<0.01)。观察组血清低黄体酮水平发生率为37.9%,对照组血清黄体酮水平均正常;两组血清低黄体酮水平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观察组中,小卵泡排卵者子宫内膜分泌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成熟卵泡排卵者(P<0.05);血清低黄体酮水平发生率显著高于成熟卵泡排卵者(P<0.05),正常率显著低于成熟卵泡排卵者(P<0.05)。结论:小卵泡排卵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是不明原因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启宫丸配合小卵泡穿刺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内分泌及胰岛素抵抗指标、基础窦卵泡计数的影响。方法:将7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及对照组,2组都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后,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治疗,中药组同时口服启宫丸,连用2个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早卵泡期患者的基础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素(LH)、睾酮(T)、胰岛素(FINS)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等指标及卵巢基础窦卵泡计数的变化。结果:共进行了140个周期的穿刺治疗,治疗后2组患者T、LH、FINS水平及LH/FSH比值均明显降低,SHBG水平明显升高(P<0.05),基础窦卵泡计数有显著性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血FINS、SHBG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COS患者应用启宫丸配合超声引导下小卵泡穿刺技术可改善其内分泌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基础窦卵泡计数,恢复排卵功能而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枸橼酸氯米芬(CC)和来曲唑(LE)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中促排卵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沃德医疗中心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20)和对照组(n=11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月经第3天开始应用LE 5 mg和CC 100 mg促排卵,应用5 d后停药,并在至少一个卵泡直径达20 mm时注射10 000 IU的h CG。比较两组患者直径≥14 mm卵泡(优势卵泡)数、直径≥18 mm卵泡数及注射h CG时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后内分泌指标、周期妊娠率等。结果研究共纳入235例PCOS患者,给予LE促排卵(研究组)的120例中,39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32.5%,给予CC促排卵(对照组)的115例中,1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h CG时,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9.4±0.2)mm,高于观察组的(8.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后,对照组组患者的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而FSH水平和AMH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应用LE对PCOS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影响小,周期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tillerian hormone,AMH)在调控卵泡生长和发育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检测了30 例 PCOS 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的血清AMH水平,探讨AMH在PCO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激素代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阴道B超监测卵泡评分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PCOS患者进行促排卵过程中阴道B超监测卵泡评分预防OHSS发生的作用。方法:将128例行促排卵后IUI的PCOS患者分为评分组(58例)与普通组(70例),对照促排卵效果、妊娠结果与OHSS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排卵率、妊娠率与轻、中度OHS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评分组注射HCG日14mm以上卵泡个数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无1例重度OHSS发生,普通组3例(P<0.05)。结论:根据卵泡评分对PCOS患者的促排卵用药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度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米芬 (克罗米芬 )诱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妇女排卵时B超监测卵泡发育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8例用克罗米芬及HMG促卵泡发育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 ,月经第 9天开始观察 ,直至排卵期结束。结果  48例患者经诱导排卵 ,卵泡发育成熟 .排卵者 3 4例 ,占70 %,其中受孕者 17例。结论 用B超监测药物诱导排卵在排卵障碍不孕症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为准确预报排卵时间 ,指导患者掌握受孕机会 ,并在治疗中选择有效剂量 ,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排卵障碍患者用来曲唑方案与尿促性腺激素方案对子宫内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排卵障碍患者60例,共计80个促排卵周期,其中,来曲唑组34个周期,尿促性激素组46个促排卵周期。比较hCG日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形态,优势卵泡数目、排卵数及妊娠结局。结果hCG日来曲唑组子宫内膜厚度为8.700±2.6952mm,尿促性腺素组子宫内膜厚度为9.463±1.9537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形态上,来曲唑组子宫内膜A、A-B型为52.9%,而尿促性腺激素组为1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曲唑组平均优势卵泡个数为1.4706±1.3311,尿促性激素组为3.5217±4.0756个,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排卵障碍患者用来曲唑方案与尿促性腺激素方案相比并不降低周期妊娠率,且来曲唑方案有更明显的单卵泡发生率,可获得更好的子宫内膜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肾上腺源性雄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对22名正常女性和85例PCOS患者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试验,将PCOS患者分为高反应组(HR-PCOS)和正常反应组(NR-PCOS).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雌二醇、睾酮...  相似文献   

10.
钱素敏 《武警医学》2008,19(4):303-305
 目的 研究脂联素、瘦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PCOS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PCOS 患者108 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非PCOS 患者40例作为对照,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测定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及内分泌代谢指标.结果 (1)PCOS 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非肥胖PCOS组低于非肥胖对照组(P<0.05);胰岛素抵抗组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0.05).PCOS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抵抗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0.05).(2)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 、空腹胰岛素(FINS)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腰臀比(WHR) 、三酰甘油(TG) 呈负相关(P<0.01,P<0.05) .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 、空腹胰岛素(FINS)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 (1)PCOS患者存在低脂联素、高瘦素血症,脂联素水平与瘦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程度呈负相关.(2)脂联素、瘦素可以作为PCOS 发生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达因-35与来曲唑序贯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无排卵性不孕患者达因-35预处理后来曲唑诱发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0月—2009年4月我院就诊的PCOS患者,测定基础女性激素,达因-35周期治疗3月,来曲唑组(LE组)20例,月经第3~7天口服来曲唑2.5mg/d,连用5 d,克罗米酚组(CC组)32例,月经第3~7天口服克罗米酚50 mg/d,连用5 d。记录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子宫内膜情况、≥16 mm卵泡数,比较排卵率、妊娠率以及OHSS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应用达因-35后,LH、T及LH/FSH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HCG日LE组三线型内膜患者多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HCG日LE组≥16 mm卵泡数高于C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排卵率与CC组相当,妊娠率高于C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无OHSS发生,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予达因-35预处理后,LE促排卵效果与妊娠率和CC相似,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同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来曲唑促排卵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曲唑促排卵治疗PCOS患者193例,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25(OH)D正常组(A组)、25(OH)D相对不足组(B组)、25(OH)D缺乏组(C组),分析血清中不同25(OH)D水平与来曲唑促排卵治疗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A组妊娠率为29.17%,B组为14.08%,C组为12.00%,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与C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D低水平的PCOS患者促排卵后临床妊娠率较低,为此类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能提高其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内分泌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2例PCOS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卵泡穿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卵巢体积正常率、卵泡数比率、排卵率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0HSS)的发生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E2、LH、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s-CRP、TNF-α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_3~+、CD_4~+和CD_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单一基础药物治疗,基础药物联合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有助于降低PCOS炎性反应及内分泌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控制性超促排卵、性早熟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促排卵周期应用小剂量GNRH-a类药物能诱导排卵,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危期应用GN-Rh-a类药物诱导排卵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黄体功能不足发生率增加。我国育龄期妇女不孕症发生率约为10%,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约占25%[1]。我院不孕门诊将小剂量GNRH-a用于促排卵治疗卵泡成熟时诱导排卵,现将彩超追踪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介导的磷脂酰肌醇 3激酶 (PI 3K)活性的改变 ,探讨PCOS产生胰岛素抵抗 (IR)分子的机理。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PCOSIR组 (19例 )、PCOS非IR组 (10例 )及对照组 (15例 )血清促黄体生成素 (LH)、促卵泡激素 (FSH)、睾酮 (T)的水平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实验组血清空腹胰岛素 (FIN)的浓度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空腹血糖 (FPG) ;采用稳态模型 (HOMA)计算IR指数 (HOMA IR) ;采用免疫沉淀及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IRS 1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 ;采用免疫沉淀、薄层层析及γ液闪计数方法检测PI 3K的活性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PCOSIR组患者血清LH、LH FSH、T、FIN及HOMA IR均高于PCOS非IR组与对照组 (P均 <0 0 5 ) ;PCOS非IR组患者血清LH、LH FSH、T、FIN及HOMA IR亦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②PCOSIR组与PCOS非IR组及对照组相比 ,IRS 1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降低 (P <0 0 1) ;③PCOS组PI 3K活性下降 ,而PCOSIR组激酶活性下降尤为明显 (P <0 0 1) ,与HOMA IR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PCOSIR可能为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中 ,其上游信号分子IRS 1酪氨酸磷酸化的改变造成激活信号减弱 ,使PI 3K活性降低 ,影响胰  相似文献   

16.
胡卫红  乔杰  王黎娜  同军 《武警医学》2007,18(7):504-508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的相关性.方法 60例PCS患者和60例对照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PCOS肥胖组及非肥胖组各30例、肥胖及非肥胖对照组各30例,分别应用ELISA方法及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MCP-1及CRP水平,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睾酮(T),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雄烯二酮(A)水平;应用化学方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结果 (1)非肥胖PCOS组血清CRP及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肥胖对照组(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CP-1与BMI(r=0.381,P=0.000)、CRP(r=0.219,P=0.027)、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0.265,P=0.007)及TG(r=0.439,P=0.000)呈正相关;CRP与BMI(r=0.477,P=0.000)、TG(r=0.214,P=0.032)及HOMA-IR(r=0.617,P=0.000)呈正相关,与HDL-C(r=-0.209,P=0.035)呈负相关.结论 PCO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加重了PCOS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血清中MCP-1与CRP具有协同性;MCP-1及CRP可能共同参与了PCOS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达因35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临床效果,探讨PCOS高雄激素血症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将68名高雄激素血症性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口服达因35(达因组)和达因35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组)治疗3~6个周期,比较治疗前后PCOS患者多毛痤疮、肥胖指数、卵泡发育和排卵率以及血清激素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达因35和达因35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能够明显降低PCOS患者体内促黄体生成素( LH)、游离睾酮( FT)、雄烯二酮( A)、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17-羟孕酮(17-OHP)的水平,治疗3个周期地塞米松组显著低于达因组(P<0.01),治疗6个周期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3个周期达因35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明显改善PCOS患者多毛、痤疮、卵泡发育和排卵率,与达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可协同达因35治疗PCOS高雄激素血症并明显缩短达因35的治疗周期,同时显著改善高雄激素血症引起的慢性无排卵、多毛痤疮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 PCOS)不孕症对患者治疗效果、激素以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90例多PCOS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诱导排卵,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厚度、优势卵泡数、妊娠率、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IR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优势卵泡分别发育至10-12 mm、14-16 mm以及18-20 mm时,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排卵率以及妊娠率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IR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孕酮(P)、雌二醇(E2)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  相似文献   

19.
240例甲亢、甲低患者血清性激素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检测了24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低)患者的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和垂体泌乳素(PRL)水平,以探讨甲亢、甲低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变化规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夫精IUI助孕的26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月经周期规律及有规律排卵者纳入自然周期组;将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障碍及卵泡发育异常者纳入促排卵周期组,按照促排卵方案不同,再将患者分入克罗米酚(CC)+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组、来曲唑(LE)+HCG组、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5个亚组。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患者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各亚组的妊娠率、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年龄≤30岁、31~35岁、36~39岁、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8.6%(48/258)、15.5%(24/155)、14.5%(8/55)、6.7%(1/15),年龄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年限≤2年、3~5年、6年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7.2%(25/145)、18.4%(38/206)、13.6%(18/132),不同不孕年限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的妊娠率分别为21.7%(43/198)、13.3%(3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UI周期数1~2个、3~4个、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5.4%(30/195)、20.4%(46/226)、8.1%(5/62),IUI周期数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0.2%(5/49)、17.5%(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CC+HCG组、LE+HCG组、CC+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中,HMG+HCG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HMG+HCG组卵泡数最多,自然周期组卵泡数最少,CC+HCG组子宫内膜最薄,HMG+HCG组子宫内膜最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是否促排卵是IUI妊娠率的影响因素,HMG+HCG促排卵方案有利于提高IUI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