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相霞 《职业与健康》2005,21(9):1386-1386
2004年我们接诊1例男性40岁病人,因"腹胀、尿少20余日"入院.现将该病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7岁。1984—1988年从事喷漆工作。1988年测车间空气中苯浓度为80—150mg/m~3。该患于1988年12月16日在室内喷一台大型成品车,连续工作10余小时,工作完后即感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次日晨起上述症状加重,到单位卫生所化验白细胞为2.6×10~9/L。于18日转本所门诊观察。除咽部略充血外无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5g/L,白细胞28×10~9/L,分类:中性分叶0.71,淋巴0.11,嗜酸性0.18。血小板206×10~9/L。尿便正常,便查虫卵(一)。肝功正常。免疫球蛋白IgG26.5g/L,IgE108mg/L,余皆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4岁,因双侧腹股沟肿物进行性增大2 a余,于2000年11月7日收入院.于入院前2 a余,无意中发现双侧腹股沟部如鸡卵大小肿物,无疼痛等不适,肿物呈进行性增大未做治疗.入院查体:T 36.6℃,P 80次/min,R 20次/min,BP 99.75/60 mn Hg,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腹股沟部均可见20cm×20cm×15 cm大小肿物,肿物处皮肤布满膨胀纹,皮肤无红肿及破溃,皮温不高,无压痛,质中等硬度,与皮肤界线不清,周界较清楚,活动度可,其底部无明显固定,无血管杂音.血象:白细胞9.6×109/L,嗜中性0.58,嗜酸性0.32,淋巴细胞0.10,针吸细胞学检查:淋巴组织增生,伴大量嗜酸性及原单核细胞;尿常规:未见异常;心功能:未见异常,双肺X线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双侧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入院后手术治疗.手术中,肿物无被膜,呈浸润性生长,棱形切除部分皮肤,完整切除肿物,下引流管,加压包扎.术后切口渗液较多,切口23d愈合出院.术后用抗生素及激素(强的松每天60mg)等治疗.出院后用激素治疗3个月,复查双侧腹股沟及其他部位无复发.1 a后,复查无复发,血象恢复正常,2 a后复查一切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idiopathichy pereosinophilicsyndrome ,IHES)是一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也了解不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伴有多脏器损害的综合征。以往认为少见 ,但近年国内外均陆续有报道。本综合征 1 96 8年由Hardy和Anderson首先提出  相似文献   

5.
<正> 一般来说,嗜酸粒细胞高度增加,并伴有成熟的幼稚细胞临床上称为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如果只是单纯的嗜酸细胞增生而并没有异常形态的幼稚细胞,则笼统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philic syndrome),临床认为它既有不同的病因也有多种的临床症状。有人认为它是"病因不明,可能涉及过敏免疫反应"而致"嗜酸粒细胞增多(1 500/mm~3)及内脏器官受累的骨髓增生综合征"增生的嗜酸细胞对其可能侵犯的心、肝、肺(胸膜)、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组织浸润,会产生相应的各系统的临床症状,例如:在Loffler心内膜炎的病人可见心脏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衰等。多数患者伴有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嗜伊红细胞增多(>1500/mm~3),骨髓亦可见嗜酸细胞增多,但形态无异常,肝功能多数正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4岁,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患者4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不时渗液,伴瘙痒.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时好时发.2007年10月因"糖皮质激素继发性青光眼"在我院眼科住院,眼压稳定后以"湿疹"转入我科.予口服泼尼松30 mg/d,雷公藤多苷20mg 3次/d,甲氨蝶呤15 mg/周等,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7岁,因“右上肢无力3d”于2014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3d前活动时不明原因突然感右上肢活动不灵,上举力弱,白天打牌时自觉右手插牌困难,伴头痛,以前额部为主,呈持续性隐痛不适,其他肢体活动正常,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肢体抽搐及意识障碍,未治疗,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临床上并非罕见,现将应用左旋咪唑(levamisole LMS)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男,27岁,1976年9月始发现头痛、低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查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达15~24%,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0岁,因"头痛3d,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d"于2010年12月16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发病期无感冒病史.3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痛,呈双侧额顶部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1d前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尚能持物,独自行走费力,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入院查体:言语流利,脑神经症阴性,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4级,右侧Babinski征(+),余体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左顶叶异常信号影(图1),头颅CTA+ CTV示:上矢状窦中前段显示模糊,充盈欠佳,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图2),入院诊断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入院后行胸部CT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9.5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69,绝对值计数13.40×109/L;骨髓穿刺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无细菌生长;红细胞沉降率39 mm/1 h;肿瘤全套阴性;多次粪检查(漂浮集卵法)未能找到成虫及虫卵;相关寄生虫血清学检查(如钩端螺旋体、弓形虫等)未有阳性发现;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DNA抗体、ENA酶谱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在临床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疾病,由于增多的嗜酸粒细胞对内脏器官的浸润,可产生相应的各系统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有不同的疾病名称.疾病分类要求编码员在编码时必须根据每个个案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不同部位的浸润有不同编码,特别是增生的嗜酸粒细胞伴有异常形态的幼稚细胞时,则要把这个疾病分类于肿瘤的编码.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57岁.因反复腹痛1个月余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前1个多月出现中下腹部持续性绞痛,伴大便次数多,混少许红色血液,有里急后重感.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61岁,发现右侧甲状腺肿物1月。甲状腺右侧可触及一质中等偏硬包块,随吞咽活动,无触痛。同位素扫描为单个实性冷结节。超声示甲状腺右叶见一2·6 cm×1·6 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术中见右叶腺体增大中部突起,腺组织柔软,无肿大淋巴结。切开腺体内有一灰白色实性肿物,无包膜,连同部分腺组织一并切除送冰冻病理,诊断为可疑低度恶性组织。故将右叶腺体及峡部完整切除。大体病理:肿瘤无明显包膜,切面为实性似生姜样。低倍镜下可见肿瘤与甲状腺组织混杂。瘤组织内可见明显纤维化,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2岁。以全身皮疹伴痒半年、肿胀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全身出现红色皮疹,米粒至黄豆大小,逐渐增多,自服抗组胺药后略有缓解,多次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周前先从双下肢起皮肤开始肿胀,逐渐蔓延至躯干、颈部,瘙痒剧烈。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2次/min,呼吸19次/min,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病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可侵犯皮肤、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等,致残和致死率高,且早期不易诊断。我们收集了北京市儿童医院感染科现在住院的3例及2001年9月~2004年10月住院的11例,共14例隐球菌病患者。发现他们早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  相似文献   

15.
一、病例摘要:男,27岁。于1976年4月入院。1972年开始,病人发现双手指甲呈紫兰色,未加注意。1976年初,自觉心悸、胸闷、四肢麻木、无力,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1岁,因咳嗽咳痰胸闷2月余于2011年4月21日收住本院呼吸内科.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无胸痛及畏寒发热,偶尔夜间盗汗,逐渐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但无心悸.无消化道症状,无皮疹及关节肿痛等症状.否认糖尿病史、结核接触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5℃,P 82次/min,R 18次/min,BP150/80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无口唇发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下肺叩浊音、呼吸音减低,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脏无杂音,腹软,无肌卫,无移动性浊音,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6岁.2007年9月起出现左上肢迁徙性红斑.明显肿胀、瘙痒,伴低热37.5℃,腹胀、腹痛.血常规:嗜酸粒细胞0.51(绝对值5.67×10<'9>/L),肝吸虫、弓形虫抗体阴性,腹部X线平片提示不全肠梗阻.在某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粪检找虫卵2次阴性.用阿苯达唑治疗,400 mg/d,连服3 d,无效.按"巨大型荨麻疹"予抗过敏治疗,用药后荨麻疹消退,体温正常.2007年12月嗜酸粒细胞下降至0.07(绝对值0.44×109/L),停药.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6岁。2007年9月起出现左上肢迁徙性红斑,明显肿胀、瘙痒,伴低热37.5℃,腹胀、腹痛。血常规:嗜酸粒细胞0.51(绝对值5.67×10^9/L),肝吸虫、弓形虫抗体阴性,腹部x线平片提示不全肠梗阻。在某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粪检找虫卵2次阴性。用阿苯达唑治疗,400mg/d,连服3d,无效。按“巨大型荨麻疹”予抗过敏治疗,用药后荨麻疹消退,体温正常。2007年12月嗜酸粒细胞下降至0.07(绝对值0.44×10^9/L),停药。  相似文献   

19.
承德县医院自2003年4月20日~5月28日,为防治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每日在病区内用1000 mg/L的84消毒液进行地面及物品表面的消毒.两周后在体检过程中同时发现3名医生患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粒单混合型白血病较多见,伴嗜硷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遇到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患者1月前因淋雨后出现发热,继之进行性面黄,乏力,伴有纳差,上腹不适,有时恶心、呕酸,腹胀,来我院门诊诊治。查血常规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