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分阶段随访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糖尿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由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实施常规随访,观察组依托糖尿病管理平台,由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实施分阶段随访管理。比较患者入组后3、6、9、12个月血糖达标和自我管理行为。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利用糖尿病管理平台实施分阶段随访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30例新入院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基本资料问卷和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2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行为呈中等水平,各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遵医服药、高低血糖的处理、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运动管理。入院前是否接受健康教育、血糖控制是否达标(HbA1c7%)及不同年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医务人员应注重住院期间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以期提高出院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自我管理行为的动态变化,为院外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11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自我管理行为差异。结果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血糖监测、遵医用药维度和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逐渐降低,规律锻炼维度得分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减弱。前3个月为自我管理行为的可塑期,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随访,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方法对349例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实施危险因素筛查,并进行危险等级划分,根据危险等级实施分层管理。跟踪随访1年后,对患者危险等级变化、足部护理相关知识和行为状况、自我管理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低危由145例增至149例,中危由112例增至127例,高危由92例降至7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糖尿病足溃疡;足部护理知识得分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对Wagner 0级患者在糖尿病足定期筛查和危险等级评估的基础上,实施分层管理,强化了糖尿病足的风险管理,可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在门诊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门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随访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结合线上、线下干预引导患者及家属应对疾病管理中的技术性挑战和适应性挑战。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妊娠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妊娠相关焦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血糖及体质量增长达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母婴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门诊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妊娠相关焦虑,促进患者血糖控制及体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市某社区的80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采取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即在患者就诊时将其日常生活情况录入专为糖尿病患者开发设计的健康管理软件,软件针对每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给出患者个性化处方。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饮食、运动和足部护理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能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法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患者积极度量表对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71.52±11.94)分,良好者占24.5%;总体积极度得分为(54.56±11.54)分,其中第1水平占25.5%,第2水平占26.5%,第3水平占31.4%,第4水平占16.6%;总体自我管理行为及其6个维度与积极度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高,积极度不理想。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时应注意其积极水平,根据其积极水平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58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按常规行健康教育及出院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结果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在正确服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能提高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进而使患者血糖和BMI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抑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均分为(71.16±14.28)分,抑郁严重程度指数为0.51±0.10,总体自我管理行为、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行为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 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时应注意其抑郁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以增进患者的心理健康,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现状,分析其与接受医护支持及授权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糖尿病(成人)知识量表、糖尿病授权评分表DAWN简化版、患者慢性病评估表DAWN简化版对湖南省18所医院的1 51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口服药组糖尿病知识总得分及得分率为55.61±15.95及57.93%,胰岛素组分别为59.08±16.11及57.36%,联合治疗组62.00±16.03及55.86%;得分率最高的为胰岛素组的并发症应对维度(76.00%),得分率最低的为胰岛素组的患病时维度(41.75%);条目正确回答率为5.89%~92.33%,其中正确回答率最低的3个条目分别属于低血糖、足部护理、饮食/食物维度;糖尿病知识得分与医护支持得分及授权能力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普遍偏低,可通过加强患者的授权教育和医护支持提高其糖尿病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并对效果进行实用性分析,为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危机缩减、危机预备、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环节为节点,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架构,围绕"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定护理安全质量标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培训,以图表式流程图指引启动应急流程;以现代管理方法引导组织及系统恢复。结果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后(2015年),护理安全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规避纠纷能力显著高于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3年(P0.05,P0.01)。结论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应用于临床,有助于促进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四位一体"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36个护理单元实施"四位一体"管理,即将护理人员的分级、岗位、培训、绩效施行一体化管理。结果实施后护士、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考试合格率提高,护士离职率降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临床护士"四位一体"管理后护士工作积极性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住院患者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建立住院患者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跌倒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平台,制订预防跌倒集束化管理策略,制作预防跌倒电子宣教素材,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预防跌倒规范化培训,构建跌倒事件上报与追踪平台等;在全院106个护理病区实施,比较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预防跌倒措施指标落实率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过程控制跌倒高风险因素,实现住院患者预防跌倒高效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个体化”治疗和延期手术方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分析“个体化”治疗和延期手术方法对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11例经延期手术治愈,3例死于急性期ARDS和肾衰,1例死于真菌败血症.结论:“个体化治疗”和延期手术方法能较好地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胰腺坏死可能或已伴感染的病例也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关键是密切动态观察其感染是否能逐步得到控制.强调非手术治疗方案必须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15.
学科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此文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麻醉科科室管理并分析了其地位和意义,重点交流了精细化管理在麻醉科科室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6.
科研课题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南京总医院 1997~ 2 0 0 2年间开展科研课题情况入手 ,对医院科研课题管理的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作者通过分析 6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向广大科研管理者证明了成功的管理思路是科研课题管理的关键 ,并阐述了科研课题管理中对关键环节管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闫红超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0):165-16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医院医保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带来了重大机 遇。在新时代,医院医保管理正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在医院医保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医院 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助于促进医院医保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医保 系统管理水平的途径,将信息技术网络与医院医保系统深度融合,改革医院信息化。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 管理在医院医保管理中的实践作用,以期为今后医院医保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下一阶段深入探索 和广泛应用高质量健康大数据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医保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于  汪晖 《护理学杂志》2014,29(22):53-56
目的开展护士岗位管理,以实现护士能级对应。方法科学设置护士岗位,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明确护士资质要求及岗位职责,量化护士岗位考核指标,确定护士岗位绩效系数等系列措施。比较实施岗位管理前(2011年)后(2013年)护士职业认可度及离岗、要求调岗人数。结果实施岗位管理后,护士对职业的认同度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1),离岗、要求调岗人数下降。结论实施岗位管理可实现护士能级对应,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其专业和劳动价值,提高其职业认可度,保证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对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流程,即确定控制目标、制定现场检查追踪内容和评价标准、加强全员培训、追踪督导并及时反馈,对住院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实施目标管理。评价目标管理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护士对高风险患者管理正确率。结果目标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15%,显著低于基线值的0.20%(P0.01);护士对高风险患者管理正确率从管理前的33.33%~43.06%上升到管理后的84.72%~9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目标管理能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但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应做到科学设定目标值,定期评价管理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erforations of the large bowel during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colonoscopy are a rare bu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Their treatment has evolved over the last decade, but there are still no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their optimal manageme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05,786 consecutive colonoscopies performed in a 21-year period allowed assessment of the medical records in all patients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for colonoscopic perforation. Results  Thirty-five patients suffered perforation (perforation rate 0.033%) during colonoscopy from January 1986 to October 2007 (14 men, 21 women; mean age 69.4 years). Twenty-four of the perforations occurred during diagnostic colonoscopy, whereas 11 during therapeutic colonoscopy. Twenty-three (66%) of the patients underwent operative treatment and 12 (34%) were managed nonoperatively.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 15.2 days, and there was one death (2.9% 30-day mortality rate) among the patients. Conclusions  Perforations from diagnostic colonoscopy usually are large enough to warrant surgical management, whereas perforations from therapeutic colonoscopy usually are small, leading to successful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lonoscopic perforations has evolved, a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hat favors primary repair versus bowel resection with successful outcome.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clinical care adherent to strict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treated nonoperatively is appropriate in order to minimiz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dentify early those who may benefit from operation. Each treatment, however, has to be individualiz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morbidities and clinical status,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colonoscopy that lead to the perforation. Presented at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08), San Diego, California, May 17–22, 2008 (oral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